指导紧要在唤醒
2024-10-18黄晓兴
周末接到老同学的电话,他说上五年级的小儿子准备参加全省“童心里的诗篇”创作大赛,先要参加市里的选拔赛,不知道写什么,请我给远程指导一下。和孩子打交道,又和文学相关,我欣然接受了这个光荣任务。
聊:聚焦写作的主题
晚上,我和孩子通过视频聊天,先从最近的语文课说起。他告诉我,最近正在学习第六单元的《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在写父母的舐犊之爱。我说:“这是他们生命中、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如果你来写,你会写谁?”他脱口而出:“奶奶!”
不出所料,我们的话题有了聚焦点。我请他先想一想奶奶有什么特点,在纸上写下来。几分钟后,他写下了勤劳(早早起来做饭)、善良(帮邻居扔垃圾)、节俭(不爱给自己花钱,却给我买学习用品)等特点。可这些特点,几乎可以放在所有奶奶的身上,不具备独特性。
引:唤醒沉睡的情感
据我了解,他从小就跟在奶奶身边,三年级前几乎寸步不离。一次奶奶住了院,他茶饭不思,多次落泪,可见祖孙情深。
真情一直在,只是他没有意识到,首先要做的是帮他激活与唤醒。我请他回忆上一、二年级时,奶奶接送他的那些瞬间。他记得每次放学时,奶奶总是拉着他的手从学校走到小区,路上有花有草,有树有鸟,后来妈妈接送都是开着汽车,很快就到家了……多么有画面感的回忆!我提醒他用“你在的时候”和“你不在的时候”来写一写不同,很快他就写出来了。
你在的时候,每天放学的路上,我们大手牵小手,走过河边,走过花园,看花儿开,听鸟儿唱歌;你不在的时候,妈妈开车来接我,看不见花开,听不到鸟儿歌唱,这些都被关到车窗外去了。
这样一写,内容有了,但还不能称为诗歌。我让他再读再改,并一起讨论韵脚等问题,于是就有了——
你在的时候/每天放学的路上/我们大手拉小手/走过河边走过花园/你不在的时候/我看不见花儿在笑/听不到小鸟在唱/因为我被关在了车里头。
在他的朗读中,我仿佛看见这一老一少在夕阳下执手而行的温馨画面,而这正是诗歌创作所需要的。
接着,他又想起自己在少年宫上英语课的时候,奶奶总会坐在最后一排,尽管听不懂老师和同学在读什么,却总是微笑着等到下课。这样的陪伴是少有的,也是记忆TE5HdNqaliCPAMsV47p+PQ==中独一无二的风景。他还回忆,几乎每个月奶奶都要回老家一趟,他都是难舍难分,有时甚至要哭闹一场。奶奶离开后的那几天他情绪都不稳定。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奶奶每次回来,都会拎一个鼓鼓的包,装满了花生和各种蔬菜,那段时间饭桌上吃的,都是爷爷奶奶种出来的“绿色食品”……
唤醒了回忆,打开了话匣子,素材也就有了。
写:抒发内心的真情
写要趁热打铁。我说,写真事,抒真情,就是好作品。他似乎一下开了窍,拿起笔来,一会儿就把刚才的回忆写好了。虽隔着屏幕,但从他的表情中,我似乎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激动。
改要推波助澜。我问:“每次奶奶要离开时,你都会说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奶奶你不要走”。我说:“就用这句话作题目,每个小节的开头也可以参考,回环往复,让情感自然升华。”也许是“情动辞发”的缘故,他马上就写好了。
结尾要锦上添花。看到作品基本成型,我追问了一句:“奶奶回老家去了,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想她的?”他说:“奶奶一走,我就想她了。”我说:“那不就是她离开的‘第一秒’吗?”孩子聪明伶俐,很快就给作品加了个结尾。这样,一首小诗就诞生了。
奶奶,你不要走
(五年级 张一鸣)
奶奶你不要走/你在的时候/每天放学的路上/我们大手拉小手/走过河边走过花园/你不在的时候/我看不见花儿在笑/听不到小鸟在唱/因为我被关在了车里头。
奶奶你不要走/你在的时候/少年宫的英语教室后面/总有一位慈祥的老朋友/听我们读听我们唱/你不在的时候/妈妈要等下了课才来把我接走。
可你还是要走/你说老家的菜园里要种上花生和土豆/你说屋子的地面要好好扫一扫/还要去看看我爷爷那个可爱的老头儿。
奶奶,你走了/你可知道/你离开的那一刻/就是我想念你的第一秒……
我很欣喜,一会儿的工夫,我们聊天的成果就这样几乎完美地呈现了。我说,写好的作品需要自己大声读出来,发现不妥之处,还可以推敲、修改。
孩子听话地捧起稿纸,放声读起来。一开始读得很顺,读着读着,屏幕里的那张纸好像在颤抖,朗读的声音也渐渐低了下来。读完“想念你的第一秒”,他放下稿纸,我分明看到了晶莹的泪花在他的眼角闪烁。也许是不好意思,也许是想掩盖一下情绪,他丢下一句“我去一下卫生间”,就逃也似的跑开了。
过了一会儿,老同学打
来电话,说他读了孩子的这首诗,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往事历历在目,但没想到平淡的往事,如此表达,会这般
催泪。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这次聊天式的指导,我“是师非师”,只是帮孩子一点点激活了过去的回忆,唤醒了沉睡的真情。作为创作主体的孩子,不需要精妙的技巧,便可以“意得则舒怀以命笔”;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却能够“言有尽而意无穷”。究其原因,最是真情能动人啊!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农联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