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古诗学习任务群种类归属的多样性

2024-10-18陈丹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9期

2022年版课标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根据融合程度不断上升,依次有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三类,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种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与重要载体形式,其中的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着其独特的价值。教材中的古诗除了课文以外,大多在“日积月累”中呈现,加之背诵默写是古诗的基本教学要求,于是许多教师将古诗归属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其实,古诗在学习任务群的种类归属上具有多样性,涉及学习任务群的全部种类。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古诗由精美的古代汉语创作而成,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汉语文化,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可谓俯拾皆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关注,假以时日必能聚沙成塔,不仅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更能使学生体悟其中的精神价值。

如《早发白帝城》(三上)一诗,“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中的“千”“万”是广泛运用于古诗中的“虚指”,极言数量之大,也是诗仙李白惯用的表现手法。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他的《赠汪伦》(一下)、《望庐山瀑布》(二上)、《夜宿山寺》(二上),三首古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危楼高百尺”等诗句也都有表示“虚指”的数字,因此可引导学生进行积累与梳理,感受李白诗歌的特点。再联系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风》(一上)、《江雪》(二上)两首古诗中的“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进行指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关注到古诗中的数字,“虚指”fdc4aa0480f9c62151007452038bf522的抽象概念也得到形象的感知。

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文学阅读的魅力就在于感受文学语言与文学形象,获得审美体验与审美能力,古诗在这个方面的功能尤其值得重视。语文教学的要义是将文中之“话”变为学生心中之“画”、口中之“话”,古诗教学的要领也是根据语言文字想象画面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古诗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是值得尝试的。

如彭才华老师设计的“当童心遇上唐诗”,选用了一组蕴含某首古诗的典型元素或意境的现代诗——余光中的《寻隐者不遇》、王立春的《不能怪风》《缝》,引导学生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一下)、李峤的《风》(一上)、孟郊的《游子吟》(五下)与之进行对照阅读,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六下)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二上)完成“古诗重述”的写作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既要理解古诗的内容,又要找出古诗中的标志性信息,并将其创造性地化用进自己的诗作中,从而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跨越时空、勾连古今,在审美语言实践中习得审美语言。

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诗人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用心用力,在古诗教学中往往会通过比较、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感受古诗写作手法之高妙的同时也培植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也正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

目标,因此古诗中的思辨性色彩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江南春》(六上)一诗的教学,在总结全诗的环节呈现对此诗截然不同的评价:“令人心旌摇荡的原因是由于景物的繁丽铺展在大块土地上,如果没有‘千里’二字就会减色不少。‘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引导学生思考:“千里”是否应改为“十里”?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再呈现:“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杨慎之说,拘泥可笑。‘千里’之词,亦概括言之耳,必欲以听得着、看得见求之,岂不可笑!”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不仅体验了字斟句酌的治学态度,而且在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中培养了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四、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古诗作为“实用性阅读与交

流”学习任务群的相对较少,但通过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仍然是古诗教学能够传递给学生的,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的课程引导力。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人文主题编选了《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为学生习作从“写清楚”提升到“写具体”做准备。因此《古诗三首》的教学可引导学生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做一番推敲,从而启示学生古今佳作皆得力于细致连续的观察。

如《暮江吟》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生动表达便来自于细致观察,出现在日落后的“月似弓”和形成于黎明时的“露似真珠”更是连续观察所得,江边日落图与月下露珠图正是诗人连续、细致观察之后的结果。又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明示诗人从正面、侧面各个角度观察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揭示不仅要从内部观察,还要从外部观察,不仅对事物的观察要全方位,对人物的观察也要全方位。结合此诗的创作背景,它是对十几天游览庐山的全面总结,更是对自己人生的深刻反思,显然是诗人细致、连续观察之后的思考。再如《雪梅》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同样也是诗人连续、细致观察梅与雪之后的结论。

五、整本书阅读

将古诗与“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联系起来并不多见,但诗人风格的形成往往离不开他生命的历程、生活的时代和游走的地域,具体到某一首诗的创作,也必有其缘起。因此,引导学生阅读诗人的传记,让学生感受诗人鲜活的形象、跌宕的人生和“我手写我心”的创作过程,不仅有助于古诗学习,更能开启阅读之门,在由一首诗向一本书的延伸中体会古诗的整体研读视角和系统学习方法。

如清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六年级开展的“走近诗圣杜甫”阅读活动,在杜甫1310年诞辰之际,教师对教材编选的《绝句》(二下)、《绝句》(三下)、《江畔独步寻花》(四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五下)、《春夜喜雨》(六下)等诗人创作于成都草堂阶段的作品进行了总结,并引导学生阅读洪业著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从而让学生了解了教材中编选的古诗所传达的闲适与喜悦来自于长期颠沛流离后的暂时安顿,更让学生对杜甫一生穷困潦倒但始终忧国忧民的生命形象有了更完整的体认。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不仅对杜甫读书漫游、困守长安、流离战乱、漂泊西南等各个生命阶段有了基本的把握,而且还透过杜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真切感受到了“诗史”的壮阔。

六、跨学科学习

古诗因其可书、可吟、可舞、可画,与书法、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融合是比较常见的,通过跨学科的整合课程增强学生对古诗的形象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的感悟与表现,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是古诗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的可为之处。

如北京师范大学保定实验学校“画画古诗”的跨学科主题活动,以古诗与美术的融合课为切入点,打破学科边界,精选教材 一至六年级60首古诗与美术学科的相应内容进行整合,围绕“诗情画意庆元旦”古诗美术融合作品展的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全面体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画古诗”的过程,是理解古诗内容、表达古诗意境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更是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文化自信、快乐学习的过程。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