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明语段”的理解与建构

2024-10-18唐燕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9期

说明是一种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表述方式。说明文,常用于对事物或事理的说明,将事物的性质、形态、功能、成因等进行介绍和解说,或对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加以阐释,使读者便于了解和运用。

说明语段,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和传播知识的语段。说明语段主要用于说明文,是构成说明文的主要语言片段。说明语段按说明对象分为事物说明语段和事理说明语段。说明语段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平实,有的活泼,有的明白如话,有的生动有趣。说明语段的特征表现在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表达、语段结构等方面,体现了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一、事物说明语段

事物说明语段是对某一事或物进行解说和介绍,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让读者明白“是什么”。

1.对事的说明,主要阐释、介绍、解说完成某一事情的过程、步骤、演变方法等。

三年级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中有一语段介绍了东汉时期蔡伦造纸的过程。

①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②他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③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纸的发明》以时间轴为说明顺序,将纸发明的起源与演变的历史脉络呈现出来,语段结构清晰,符合事物发展逻辑。第①句介绍东汉时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第②句按步骤先后的顺序,用“……再……”句式介绍纸的制作过程;第③句承接上句说明蔡伦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蔡伦 ……再…… 传承下来

————事物发展过程————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在介绍某一传统文化时,可以按照具体步骤把发明、演变或制作的过程写清楚。如:

①粽子,是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

的食品,是中国传统节庆食物之一。②从口味上分,粽子有甜粽和咸粽两大类。③包粽子,先把晒干的粽叶煮熟,同时把糯米淘好,准备好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馅料(根据口味选择蜜枣、红豆、蛋黄、鲜肉等)、麻线、剪刀,再把粽叶包成漏斗状,放入少量的糯米,接着放入蜜枣、红豆等爱吃的馅料,上面铺上一层糯米,然后用力压一压将粽叶裹紧,最后用麻线把粽子绑起来。

以上学生习作语段结构清晰。第①句介绍粽子是中国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第②句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写粽子的口味;第③句按照粽子制作的先后顺序,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句式说明包粽子的过程。

2.对物的说明,对事物的形状、构造、用途进行说明JHo8TeYHwD2HtJxugmK2gg==,能言简意赅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让读者有深入的了解。

五年级上册第16课《太阳》中介绍太阳特点的语段,简ZoMYa4TFrOpdzSPe6jF0VA==洁明了、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太阳的温度高。

①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②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这篇科普说明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对人类的作用。第①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先把太阳比作大火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阳的形状及发光、发热的特点;第②句接着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太阳的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并通过“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生动形象地说明太阳的温度高。如下图所示。

太阳

形状:发光发热,大火球 (打比方)

温度:五千多摄氏度(列数字)

钢铁碰到会变成气体(作类比)

————从现象到本质————

在写有关宇宙知识的说明语段之前,学生要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所介绍的事物,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反映事物的本质,使读者获得知识,拓宽视野。如:

①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月球会发热,也会发冷,是一个大火球,也是一个大冰块。②当月球温度高时,会高达一百二十多摄氏度,如果把一张纸放在月球上,它立马就会化为一片灰烬。③温度低时,可达到约零下一百八十摄氏度,沸腾的水,也会一秒变冰块。

以上学生习作,第①句概括地写月球会发热,也会发冷,并把月球比作“大火球”和“大冰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月球的形状及发热、发冷的特征;第②③句分别通过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对月球是个大火球,也是个大冰块的特征加以说明,更加有说服力。

五年级上册第17课《松鼠》中有一段介绍松鼠外形特征的语段,从头部到身躯再到尾巴,写出松鼠特有的样子,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②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③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④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⑤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⑥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以上语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松鼠的外形特点。第①句总写松鼠的特点:漂亮、乖巧、驯良;第②句接着具体描写松鼠面容、眼睛、身体、四肢的特点;第③句再写尾巴的形状,把它比作“帽缨”,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第④句写具体功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第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松鼠进食的姿势“像人们用手一样”;第⑥句承接上句,突出“最不像四足兽”。如下图所示。

漂亮 面容 帽缨形(形状) 直竖着身子

乖巧 眼睛 翘到头上(动作) 像人们用手一样

驯良 身体 歇凉 (功能)

四肢

————从概括到具体————

学生在写说明动物特征的语段时,要细致观察,不要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动物,抓住动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个主要特征,用上合适的说明方法,写清楚动物的特征。如:

①大熊猫是一种可爱的动物,温顺、体态丰盈,很讨人喜欢。②它们憨态可掬,毛茸茸的面孔上嵌着一对黑乎乎的眼睛,好似戴着一副墨镜,再加上一身黑白相间的绒毛,显得更加可爱了。③熊猫睡觉时,腹部朝天,有时用前爪轻轻地拍着肚子,有时也会翻一个身,前爪揉揉惺忪的眼睛,然后伸个懒腰。④好像人的样子似的。

以上学生习作,语段按照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通过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生动地介绍了大熊猫的外貌、体形特征。第①句总写大熊猫可爱、温顺、体态丰盈的特点;第②句具体写大熊猫憨态可掬;第③句用“有时……有时……”句式分别列举大熊猫睡觉时的动作;第④句承接上句,突出“好像人的样子似的”。

三年级下册第11课《赵州桥》中有一语段,具体、细致地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及独特的设计。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②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③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④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⑤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第①句整体写赵州桥“设计坚固”的特点,后面第②~⑥句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设计创举等都是围绕第①句展开的。第②句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与第③句“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第⑥句中“既……又……”的递进句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赵州桥创造性设计的好处。如下图所示。

————从整体到局部————

学生在写说明建筑构造的语段时,一般要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名字由来、外形结构、建造过程等,使读者对优秀建筑文化有全新的认识。如:

①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不仅雄伟,而且美观。②桥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横跨于昆明湖之上。③长桥的两边有白石栏杆,共六十二对望柱。④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⑤据说这桥上共有五百四十多个石狮。⑥在桥头各有z+3LYtUDgMY4mYvI9Lq2zw==两只大水兽,很像麒麟,威武得很。

以上学生习作,第①句整体写十七孔桥雄伟、美观的特点,后面的第②~⑥句围绕第①句展开;第②句先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桥长和桥宽;第③句写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和望柱;第④句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具体说明了石狮的姿态;第⑤句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石狮的多;第⑥句最后写桥头大水兽的威武。

二、事理说明语段

事理说明语段是对事物内在联系、发生发展过程或科学道理

等进行说明,旨在解释事物本

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体现事

理的内部联系,让读者明白“为

什么”。

1.说明自然之理:主要说明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对其内在联系与规律进行深刻的阐释。

六年级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中有一语段,说明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严重

后果。

①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②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③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④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只有一个地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第①句是中心句,点明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第②句运用举例子加以说明,“不是……而是……”表转折,“甚至”表递进,强调说明了矿产资源形成的时间漫长;第③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地球的慷慨;第④句与上句是转折关系,“不加节制”语言准确,说明了加速矿产资源枯竭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形成漫长 → 慷慨地提供 → 不加节制地开采

(列数字) (拟人)

————先总后分————

学生在写生态环境的说明语段时,可以通过研究资料、调查实践等方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如:

①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②虽然地球70.8%的面积被水覆盖,但97.5%的水是海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人类能够真正利用的水还不到世界淡水量的1%。③水是生命之源,但我们身边有一些人不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生命之水。④由于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和肆无忌惮的滥用,水资源已经严重匮乏。

以上学生习作,第①句总写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第②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水资源的有限;第③④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水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不珍惜水资源,污染、滥用水资源,导致水资源匮乏。

2.说明科技之理:主要介绍科技知识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年级下册第7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中有一语段,说明了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②冰箱里如果使用一种纳米涂层,就会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蔬菜保鲜期更长。③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④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语段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进行说明。第①句是总起句;第②~④句围绕第①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类别列举纳米涂层、碳纳米管、纳米吸波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说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如下图所示。

————先总后分————

学生在写作时,可以仿照以上语段,运用先总后分的顺序,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如:

①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②用纳米材料做衣服既漂亮又能防静电。③用纳米材料做的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用品已经问世,非常干净。④含纳米微粒的建筑材料还可以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让我们变得更健康。

以上学生习作,第①句是总起句。第②~④句围绕第①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纳米材料做的衣服、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建筑材料,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世茂小学)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