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律,打开古诗词教学的文化密钥

2024-10-18侯春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9期

声律即语言的声调韵律。押韵、平仄、对仗是诗词声律的基本内容。诗词的声律虽然不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必要内容,但如果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借助声律,便能打开古诗词教学的文化密钥,实现与诗人的会心会意,与经典的同频共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语文教学的水乳交融。

一、知用韵,悟诗中之情

古人欲作佳诗,必先寻佳韵。古诗词韵部字的使用,往往会根据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来确定。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诗,所用的韵部字“绝、灭、雪”都是古入声字,“入声者直而促”,这与诗人当时所处的恶劣政治环境和人生际遇,以及他所要塑造的寒风烈烈、万物寂静的萧索氛围是相配的、和谐的。诗人在此大胆用入声韵的字作为韵脚,正是想要借此来抒发心中的凄凉与幽愤。

《江雪》是一首千古绝唱,教师在教学此诗时,一般会通过补充时代背景来体会诗歌的情感,而往往会忽略了这首诗独树一帜的用韵和诗歌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怎样让学生体会诗韵与诗情的至切关系呢?如果用成人化、术语化的解释给学生讲述,

学生一定会听得云里雾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形象体会。

如在读通诗句,读懂诗意

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让学生反复朗读,去发现“绝、灭、雪”这几个字的发音特点。学生就会感受到:这几个字的发音嘴形张开得小,而且发音都很短促,有一种戛然而止、压迫急促的感觉,好像在表达某种不畅的情感。在学生有初步的体会后,再结合拓展的资料(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世代传诵的名诗)补充体会。此时,学生就会发现,原来诗人柳宗元在这样的背景下,用这样短促发音的字来作《江雪》一诗的韵部,正是想要表达此时自我的孤寂、郁闷、激愤的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在教学时,教师往往抓住的是“喜”这个诗眼,来感受诗人无比喜悦的心境。如果教师也能巧妙引导学生从用韵的角度来体会诗情,一定会给学生不一样的学诗感受。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裳、狂、乡、阳”几个韵部字的发音特点,学生很容易能发现:几个字都带有韵母“ɑng”,开口度大,发音响亮,给人一种喜悦向上之感。此时,再结合杜甫写诗的背景: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以此来进一步验证诗中所表达的喜悦情感。最后教师再小结:诗歌中韵脚字与情感是有密切关系的,韵脚字发音如果比较洪亮,情感的表达可能比较喜悦或向上;如果韵脚字发音比较细微,可能就在表达某

种难过或是悲愤的心情。如此,便会引发学

生从用韵角度去体悟诗词中所表达情感的

兴趣。

二、晓平仄,品换位之巧

古人在写诗时,常常会为了协调平仄而进行语序的调整。比如于谦的《石灰吟》一诗中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按照日常语言的习惯,本应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但是诗人为了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合律,把“粉身碎骨”调整为“粉骨碎身”,这样的语调换序,意思没有发生变化,声律上也符合了近体诗“相替、相对、相粘”的基本要求。再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按照语言习惯,本应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处调换词序,还是为了声律的和谐。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往往有学生会对这样调换的词序记不住,导致背诵或默写时出错,或者是在学习的时候产生疑惑:“粉骨碎身”和“粉身碎骨”有什么不一样吗?为什么“春色满园”不能写成“满园春色”?面对学生如此的追问,不懂声律常识的教师,也往往只能敷衍以对:“大约是‘粉骨碎身’比我们常常说的‘粉身碎骨’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些吧。”或是对学生的错误直接简单粗暴处理:“说过是‘春色满园’,不是‘满园春色’,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那么,如何才能以更为雅正的诗词学习方

式,让学生记住词序并形象理解词序的换位之巧,进而触摸到诗词声律的文化密钥呢?

笔者教学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发现全班好几个同学在背诵该诗的首句时,背为“粉身碎骨浑不怕”,于是做了如下的处理:

(生背诵出错)

师:同学们,老师听到刚才有几位同学背诵的是“粉身碎骨浑不怕”,有问题吗?

生:是“粉骨碎身浑不怕”,他们好像背

反了。

师:能不能改成“粉身碎骨浑不怕”呢?

生:能,意思好像差不多。

师:既然意思差不多,诗人为什么不用

“粉身碎骨”?

生:……

师:同学们,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每一个字词的使用都是经过诗人反复推敲的。同时,古诗词也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写诗非常讲究字数、平仄、押韵等要求。《石灰吟》是一首七言绝句,要求同一句内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替”(也就是相互交替),同时还要与下一句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对”(也就是相反)。我们用“—”表示平声,用“丨”表示仄声。你看——

丨 — 丨

粉骨碎身浑不怕,

— 丨 —

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因为下句第二字的“留”是平声,所以,我们上句的第二字就要是仄声,这个时候,诗人为了平仄的和谐,就把“粉身碎骨”调换了语序,成为“粉骨碎身”。这样的调换,不影响意思,而且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哪位同学可以带上手势来朗读感受一下呢?

在教材里,很多古诗词会在词序的安排上做一些调整,这样一些词序的换位,也不仅仅是为了平仄的协调,有的时候,这样的换位在表情达意上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本应为“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但是为了尾字的押韵(“流”“楼”)诗人巧妙地进行了语序的调换,同时以“流”字结尾,也有了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的感觉。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意思是因为浣女归而竹林响起了喧哗之声,渔舟下而莲丛晃动起来,而诗人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种换位写法,在平仄和谐的同时,还强调了听觉、视觉的先闻、先见,这样的词序调换,反而起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绝佳语言艺术效果。

所以,古诗词教学,教师切不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背诵、翻译上,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作诗的初心,品味平仄的和谐,进而感受古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三、明对仗,赏诗言之妙

诗是升华的语言。对仗,即用结构相同、词性相同、字数相等、平仄相反、意思相关的两句组成一对,并列在一起。对仗是古典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笠翁对韵》中运用了许多绝妙的对仗,“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读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在律诗中,对仗的要求十分严格,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如杜甫《登高》中的颔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绝句中,对仗也很常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诗句。如何让学生关注对仗这一特有的语言艺术,体会到古诗词语言的对仗工整之妙呢?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乐感比较强的语言。诗词之美,在于独特的用韵讲究、声调的高低起伏,也在于工整的语言,顿挫的节奏。诵读,是对古诗词语言艺术最直接、最有效的感受方式。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时,可通过师生对诵的方式感受语言之妙。

师:下面我们来玩对对子,看哪位同学反应最快。

师:一水——

生:两山。

师:护田——

生:排闼。

师:将绿绕——

生:送青来。

师:一水护田——

生:两山排闼。

师:一水护田将绿绕——

生:两山排闼送青来。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这首诗上下两行的词语是一个个对

应的。

师:是啊,上下句的词语词性、结构都一一对应,很有意思,这样的语言形式叫对仗。在我们诵读过的一些诗词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

生:“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有对仗,“白毛”对“红掌”,“绿水”对“清波”。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有对仗,“明月”对“清泉”,“松间照”对“石上流”。

生:还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是两两相对。

生:还有我们班背诵的《笠翁对韵》里面的句子都是两两相对的。

……

师:同学们,诗词就像音乐一样美,只要用心去诵读感受,你就会发现很多的语言

秘密。

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不仅仅停留在一首诗的背诵及想象画面上,而是通过师生对诵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诗句两两相对的特点,并进一步联系旧知,激活学生日常的古诗词积累,让学生说说类似的诗句,在具体的诗例中进一步巩固对“对仗”这一语言形式的认知,从而引发学生诵读与探究的乐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在古诗词教学中,若能知押韵、晓平仄、明对仗,便能更好地悟诗中之情、品换位之巧、赏诗言之妙,从而以较为雅正的方式,打开古诗词教学的文化密钥,实现古诗词学习的提质增效,同时也能让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