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语文课
2024-10-18薛法根
板块一 对对子,学绝句
师:同学们,你觉得哪一门课最好玩?
生:(纷纷抢话)体育课最好玩;美术课最好玩;手工课最好玩;音乐课最好玩……
师:其实,语文课也很好玩。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语文的游戏,就叫——对对子。我出几个字,你就对几个字,这叫“字数相等”;我出什么事物,你就对什么事物,这叫“内容相当”。(出示:①字数相等 ②内容相当)什么叫“内容相当”呢?
生:(纷纷回答)意思相反;意思相同;意思相近……
师:没错,就是内容要有联系,意思相反、相同或者相近,都可以。我们来试试看,我说“出句”,你们说“对句”。(板书:出句—对句)我出“上”——
生:(齐)我对“下”。
师:我出“天”——
生:(齐)我对“地”。
师:我出“左”——
生:(齐)我对“右”。
师:我出“大”——
生:(齐)我对“小”。
师:我出“远”——
生:(齐)我对“近”。
师:对得不错!接下来增加点难度。(逐句出示《对韵歌》《古对今》,师念“出句”,生念“对句”,过程略。)看得出来,有的对得“熟”,有的对得“生”,学过的课文要经常温习哦!接下来,老师写一个词,看看你们会不会对。(板书:黄鹂)
生:(齐)黄鹂。
师:“鹂”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丽”表读音,右边的“鸟”表意思。再读一读。(生齐读)黄鹂是一种鸟,又叫黄莺,叫声悦耳动听。现在我出“黄鹂”,谁来对?
生:我对“白鹭”。
师:(板书:白鹭)他对得很工整。“黄鹂”“白鹭”,两个字对两个字;“黄鹂”是一种鸟,“白鹭”也是一种鸟,内容相当;“黄鹂”前面一个字表示颜色,“白鹭”前面一个字也是表示颜色。这叫对得工整。(板书:工整)谁还能对?
生:乌鸦。(众笑)
师:乌鸦的叫声虽然不好听,但是对得却很工整哦!(板书:乌鸦)字数相等,内容相当,都是鸟;“黄鹂”是黄色的,“乌鸦”是——
生:乌色的。(众笑)黑色的。
生:老鹰。
师:都是两个字,都是鸟,对得上!
生:喜鹊。
生:(纷纷抢对)鸳鸯、火鸡、鸵鸟、凤凰、孔雀、麻雀……
师:都是两个字,都是鸟,对得上!
生:白鸽。
师:都是两个字,都是鸟,而且都带有一个表示颜色的字,对得工整!(板书:白鸽)像这样带颜色的两字鸟名还有很多,比如灰雀、金雀等。接下来,老师再出一个。(板书:翠柳)“翠”是什么颜色?
生:(齐)绿色。
师:初夏时节,柳树的枝条是翠绿色的,就叫“翠柳”。谁来对?
生:黄杨。
师:对得好!一个是柳,一个是杨;一个是翠色的,一个是黄色的。
生:青草。
师:青对翠;草对柳。都是有颜色的植物。对得工整!
生:红花。
师:都是植物,都有颜色,都是两个字,对得工整!
生:银杏。
师:(板书:银杏)什么颜色?(生齐:银色。)对得很工整!
生:松树。
师:两个字,都是植物,也对得上。什么颜色的松?
生:青松。
师:这个就带有颜色了,对得工整!(板书:青松)
生:水杉;青杉。
师:哪个对得更工整?(生齐:青杉。)青色的水杉,有颜色,更工整!
生:枫树。
师:怎么改一下就对得更工整了?
生:红枫。(掌声)
师:(板书:红枫)我们一起来对一对。翠柳对——(生齐:黄杨。)翠柳对——(生齐:银杏。)翠柳对——(生齐:青松。)翠柳对——(生齐:红枫。)两个字,颜色加树名,对得就工整了。接下来,再增加点难度:黄鹂是一种鸟,翠柳是一种树,要在这两个词的中间加一个字,让它们变成一个短句,给我们一种画面感。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鸣。
师:(板书:鸣)注意“鸣”是后鼻音,连起来读一读。(生齐读:黄鹂鸣翠柳。)一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想象一下,还有怎样的画面?换一个字。
生:黄鹂在绿色的柳树上跳舞。
师:可以怎么说?
生:黄鹂舞翠柳。
师:换成了“舞”字,黄鹂在柳枝上翩翩起舞。很形象!
生:(纷纷抢对)唱;叫;站;啄;衔;含;吃;看……
生:黄鹂赏翠柳。(掌声)
师:黄鹂好像在欣赏翠绿的柳树,画面越来越美了。
生:黄鹂玩翠柳。(众笑)
师:“玩”这个字不太雅,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众笑)换一个更恰当的字。
生:黄鹂戏翠柳。(掌声)
师:一个“戏”字,画面就妙不可言了!这么多画面中哪一个最美?
生:(齐)鸣。
师:“鸣”不仅有美的画面,还有美的声音。“唱”和“叫”也有声音,这两个字不好吗?
生:“鸣”不是大声地叫,给人感觉比较悠扬、动听。
师:婉转地、有节奏地叫,用“鸣”字更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黄鹂鸣翠柳。
师:黄鹂鸣翠柳,对——
生:(齐)白鹭上青天。
师:(板书:白鹭上青天)你为什么要举手?
生:我想回答问题。
师:可是,老师还没提问啊。你想换个对子是吗?(生点头)这位同学已经有了自觉换字对对子的意识。来,对一句。
生:白鹭飞青天。
师:也对得上,白鹭在蓝色的天空自由地飞翔,一幅美丽的画面!出句:黄鹂鸣翠柳——
生:(齐)白鹭上青天。
师:再加两个字:两个黄鹂鸣翠柳——
生:(齐)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你们看,对着对着,我们就对出了两句诗。接下来,请看——(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对什么?
生:(齐)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考考大家:你们能从中找到几个对子?
(请一个学生找对子,学生答不上来。)我提示一下,我出“窗”,你对——
生:“窗”对“门”。
师:(欣喜)再找一个——
生:(迟疑)“西”对“东”。
师:(鼓励)对的!再找一个——
生:“西岭”对“东吴”。
师:(夸奖)西边的山岭和东边的吴地,这是两个地方,地方对地方。还能找到吗?
生:“千秋雪”对“万里船”。
师:对了,又一个对子!“千秋雪”就是——
生:积了上千年的雪。
师:那么,“万里船”就是——
生:万里外远行而来的船只。
师:这条船是从哪里开来的?
生:东吴。
师:对!从东吴行了万里来到这里的船只。你们已经找到三四个对子了。还有一个,老师相信你们也可以找到。
生:“含”对“泊”。
师:找对了!“泊”可以组一个词。(生:停泊。)是啊,这条船就停泊在我家的门前。这一个“含”字,不太好理解。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做一个动作。(两只手分别比数字八,然后上下颠倒组合在一起,搭成一个方框。)透过这个手指的方框看,远处的观众是不是都好像“嵌”在方框里面了?
生:(纷纷回答)是的。
师:(板书:嵌)再来读一读——
生:(齐)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这两句,对得又很工整。古诗中,这样两两相对的四句诗,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绝句。(板书: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绝句,一般四句中的两句要对得工整。但是,今天学习的这首绝句,四句都对得十分工整。
板块二 诗中画,学诵读
师:这首绝句的作者是——
生:(齐)杜甫。
师: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写这首诗的时
候,他经历了“安史之乱”,在外面漂泊多年后回到了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建了一个——(板书:草堂)
生:杜甫草堂。
师:这首诗写的就是他坐在自己的草堂里,
看到的周围景色。一共几个画面?
生:四个画面。
师:(出示文中插图)我们看第一个画面,一起看着画面,读一读对应的诗句——
生:(齐)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第二个画面——
生:(齐)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第三个画面,他坐在草堂里,透过窗子远远地看见——
生:(齐)窗含西岭千秋雪。
师:最后,回过头来看到——
生:(齐)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同学们有发现吗?“两个黄鹂鸣翠柳”看到的画面在——
生:下面。
师:“一行白鹭上青天”在——
生:上面。
师:“窗含西岭千秋雪”在——
生:远处。
师:“门泊东吴万里船”在——
生:近处。
师:诗人所写的诗句是两两相对的,就连选取景色的方位也是两两相对的。接下来,老师指图上的画面,指到哪个,你们就读出哪句诗。(师指画,生背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以后可以借助课文中的画面背诵古诗,诗和画结合在一起,才能记得牢。这么美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如何呢?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诗中的这些事物。(出示: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听到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唱歌,看到白鹭飞上了青天——
生:快乐。
师:这个词太普通。
生:愉悦。
师:很新鲜,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板书:喜悦)表达快乐的心情可以说是——
生:(齐)愉悦、喜悦。
师: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背一背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齐声背诵)
板块三 飞花令,学积累
师:今天,我们做了一个语文的小游戏,还记得吗?
生:(齐)对对子。
师:我们还要做一个更好玩的游戏,一起
看——(板书:飞花令)
生:(齐)飞花令。
师:什么是飞花令?就是我们每个人说一句诗,这句诗里面要含有同一个字或者同一种事物,然后比一比谁说的诗句多。比如,我们今天用“黄鹂”来作飞花令——
生:(齐)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除了这句,你们还有吗?(生摇头)如果大家以后参加飞花令,只知道这一句诗是不够的,平时注意多积累含有“黄鹂”的诗句。(出示)一起读——
生:(齐)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师:白鹭在哪里飞?
生:在水田上飞。
师:黄鹂在哪里鸣叫?
生:在夏天的树木上鸣叫。
师:想象这样的画面,一起读一读,记一记。
生:(齐)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师:想不想再学一句诗?(生齐答:想。)请
看——(出示)
生:(齐)稻秧正青白鹭下,桑椹烂紫黄鹂鸣。
师:白鹭站在哪里?
生:站在稻秧田里。
师:黄鹂在哪里鸣叫?
生:在桑树枝头鸣叫。
师:想象这样的画面,一起读一读,记一记。
生:(齐)稻秧正青白鹭下,桑椹烂紫黄鹂鸣。
师:其实,带“黄鹂”的诗句还有很多。你们看——(出示)
生:(逐句齐读)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师:同学们课后可以再读一读诗句、想一想画面、背一背诗句,然后在班级里举办一个什么游戏?
生:(齐)飞花令。
师:对对子,飞花令,语文课也很好玩!
教学反思
古诗词是跨越时空的文化经典,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教材以“组诗”的方式,按照人文主题将古诗词编入了相应的单元。杜甫的这首《绝句》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都是自然景物,二年级的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就能大致读得懂、背得熟。但是,学生对古诗词的用字之妙、对仗之美,似乎还缺少一双审美的眼睛。教学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看到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读到自己读不到的东西。于是,我打破古诗词教学“读读、讲讲、背背”的“套路”,运用中国蒙学中的“对对子”和古人行酒时的“飞花令”,创设饶有情趣的文字游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学好古诗词、练好基本功。
一、对对子:破解“作诗”的秘密
现代人很少有会写对联的,至于格律诗更是少有问津;而古人在蒙学之后,几乎都能吟诗作对,比如骆宾王七岁能作《咏鹅》,寇准七岁写下《咏华山》。秘密就在于古代蒙学中必学一门功课,那就是“对对子”。《三字经》《弟子规》以及《笠翁对韵》等读本,都是朗朗上口的“对子”,好读、好记、好用。既识了字,又明了理,还在诵读中夯实了平仄声律、对字对句等语文基本功。
杜甫的《绝句》,两两相对,对仗工整。我想,是否可以用“对对子”的方式,将这首诗的创作过程“还原”出来,让学生破解“作诗”的秘密。于是,我创设了一个“对对子”的文字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对对子”中,逐步领会“字数相等、内容相当”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难度,引用诗句中的“黄鹂”与“翠柳”,让学生分别对出相应的两字鸟名和植物名,从“对得上”到“对得工整”,渐渐熟悉“对对子”的技巧。最具挑战性的是“黄鹂__翠柳”,将其中的“鸣”字换一个字,组成新的画面。这个活动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想象力的闸门,先后对出了“舞、啄、衔、赏、戏”等富有情趣和画面感的动词,至完整地对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学生自然知晓了古人作诗的秘密功夫——“对对子”。接着,我让学生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寻找“对子”,加深了用“对对子”来吟诗作词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当学生“还原”了诗句的创作过程之后,我点明了什么是绝句,帮助学生建构了绝句这个基本概念,为他们今后的古诗词学习做了学理的铺垫。
二、诗中画:找到“读诗”的窍门
古诗词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诗句中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阅读古诗词,就是要从这个特点入手,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出了画面,也就读懂了古诗词,这就是“读诗”的窍门。如果一味地用翻译的方式,将古诗词一字一句地翻译成白话文,难免将富有意味和韵味的古诗词“读死”了。古诗词要“读活”,就得要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看到的情景。至于诗中那些用得传神的“字”,可以引导学生作一番推敲和赏析,以领略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在教学中,我紧扣《绝句》一句一景的特点,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边看边读,进而看着画面背诵诗句,让学生习得了背诗的窍门。至于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仅仅是点到为止,让学生从所写的事物中,初步感受到诗人的喜悦之情。之所以不联系杜甫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因为二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不宜堆砌太多的背景资料,留待中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形成知人论世的学习观念,以便读得更加深入透彻。
三、飞花令:开辟“研诗”的新路
“对对子”是必备功课,而“飞花令”则是古人行酒时的一种文字游戏,围绕一个事物或者一个词语,比赛谁作的诗句更多、更妙。在央视的节目中,就有“飞花令”的比赛,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经典诗词永流传。我借用“飞花令”的游戏方式,让学生通过延伸阅读相关的诗句,进一步丰厚自身的诗词积累。选的六句“黄鹂”诗,通俗易懂,学生多读几遍自然就能烂熟于心。事实上,“飞花令”还是学生进行古诗词意象研究的最佳方式。选取同一种事物的不同诗句,梳理出诗人的生活境遇和情感倾向,在探究中发现古诗词意象的产生以及背后的中华文化。这样的古诗词学习,或许可以让“飞花令”更具教学意义,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绝句》的教学从“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视角看,未曾安排“识字写字”环节,这样的识写任务就留在了课后,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重构教学活动,可以将“识字写字”替代“飞花令”,用整块的时间让学生温习诗中的生字词,并观察“绝、含、岭、吴”四个字的笔画顺序,通过描红和临写,正确书写四个生字。如果再延伸一步,可以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构词法,组成不同的词语,进而用“对对子”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个相同结构的词语。比如,用“含”组词“含羞草”,让学生对一个三字词,极富趣味性与挑战性。这样的识字、写字、组词以及对对子,或许会让有点机械的识记任务变得有趣、好玩。语文课,就应该好玩一点,不是吗?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