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四上)课文欣赏与教学创意
2024-10-18余映潮
【教学警语】
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又是审美的。
【课文美读】
《现代诗二首》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了清雅的美感。
《秋晚的江上》是刘大白的小诗。本诗的标题美,点示了季节、时间、地点,表现出美妙的取材角度,有情景感,有画面感,与王维《山居秋暝》的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的结构美。第一节的三句诗,勾勒了一个瑰丽的大远景,同时也是一个秀美的特写镜头。倦鸟与斜阳,融合为一个动静有致的奇特画面。第二节的四句诗,变化了描写的角度,从天空写到了江上,含蓄地表现出斜阳映照江水的美丽画面;“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特别有表现力,暗写“秋”的时令,自成一道风景,丰富江上美景的层次,侧面表现落日余晖的绚烂。
全诗的照应美。第一节诗中,“归巢的鸟儿”“倦”“斜阳”都照应着标题中的“晚”字。第二节诗中,“江上”一词,与诗题遥相呼应;“头白”照应着标题中的“秋”字,“红颜”则照应着前面的“斜阳”。
全诗的动词美。“倦”“驮”“翻”“掉”“妆”各有其生动的表现力。最美的是“以物写景”的手法。作者不是直接描绘江上夕阳斜照、水波潋滟的景色,而是通过对归巢的倦鸟和头白的芦苇的描写,用精短的语句描绘出秋天傍晚江面之上动静相宜、层次丰富、色彩绚丽的美好画面。
《花牛歌》是徐志摩的小诗。“花牛歌”即“花牛之歌”“歌唱花牛的诗”。“花牛歌”三个字,闪现出童谣般美丽的色彩;一个“花”字用得好,能激发起读者的想象。“花牛歌”运用反复的手法描绘了花牛的悠闲自在、憨态可掬;最有味的诗句是“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有实有虚,情景生动,表现了作者奇妙的想象。
全诗共四个小节,四节诗语言形式相同,“花牛在草地里”是全诗的关键词语,它们在诗中的反复形成律动的美感。这四节诗由动静有致的四幅画面构成,每一幅画面都是对花牛的一次可爱的剪影,“小尾巴甩得滴溜溜”饶有趣味。这四节诗韵脚各不同,诵读时显现出朗朗上口的音乐美感。
《花牛歌》的艺术手法是“以景衬物”。诗中的“剪秋罗”“白云”“太阳”都是物境的设置,都表现出对花牛映衬、烘托的作用与效果。
【新颖创意】
《花牛歌》是一篇略读课文。单元教学的主题是“感受自然之美”。我们的教学创意是在一个课时上完两首诗歌,重在读、背和积累。
《秋晚的江上》的教学大约20分钟。课始导入,教师介绍“现代诗”、本诗作者,顺势认读字词。
活动一:诗歌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
轻声地、中速地朗读,读出诗句的节奏,读出诗中动词的重音。
2.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的
三个画面,各自背诵整首诗歌。
活动二:诗歌品读欣赏
1.教师出示话题:我喜欢诗中描写的这个画面……
2.学生静读、圈画、批注,课中发言,师生对话。
3.教师小结:诗中画面的动态美,景物描写的角度美,
落日余晖的色彩美,以及诗句与标题的照应美,等。
《花牛歌》的教学大约20分钟。先进行本诗学习的背景铺垫,如作者简介、“画面”知识介绍,然后认字识词写字。
活动一:诗歌朗读背诵
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带着喜欢的情感朗读,读好节与节之间的停顿,读美诗句的韵脚,读好诗句中的重音,一齐背诵这首美诗。
活动二:课中微写训练
1.教师出示任务:根据诗歌内容,用微型美文描绘“草地上的花牛”。
2.学生写作微文5分钟。
3.课中交流、发言,教师评说并出示微文:
天气晴和温暖,一头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天上白云悠悠,花牛在白云下的草地上闭目小睡,调皮的花牛还欢快地甩动着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后来花牛在草地里居然进入了梦乡,那夕阳的光辉也悄悄地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
学生轻声朗读,教师收
束教学。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