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歌学习:“读”领风骚

2024-10-18麦子君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9期

2024年秋季学期,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修订的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正式投入使用。对比两版教材,可以发现修订版教材在汉语拼音单元儿歌编排上有两点变化:第一,原教材词语、儿歌、识字是一个整体,修订版教材儿歌单列为一个板块,识字调整到儿歌板块前的词语板块中。第二,儿歌板块增加了明确的学习要求“读一读”。

基于汉语拼音单元中儿歌编排的新变化 ,我们有必要厘清编者的编排意图,并结合2022年版课标探索恰当的儿歌教学策略。

一、读懂编者意图,厘清汉语拼音单元儿歌的功能定位

1.淡化儿歌的识字功能

汉语拼音单元的编排具有拼音为主、汉字为辅,识字与拼音学习紧密结合的特点。原教材识字内容大多呈现在儿歌前的词语板块中。如第4课《d t n l》中的“马、土”二字出自“马路、泥土”两个词语,“不”字出自儿歌,第7课《z c s》中的五个汉字“字、词、语、句、子”全部出自词语。儿歌的主要功能是增添儿童生活的乐趣、陶冶儿童的性情、开启儿童的心智、培养儿童的语言。识字调整到儿歌板块前的词语板块中,淡化儿歌的识字功能,此编排更为合理,也更加突出儿歌的主要育人功能。

2.强化儿歌的诵读要求

2022年版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修订版教材中“读一读”的儿歌学习要求凸显了课标的学段要求,意在让学生通过儿歌诵读巩固本课新学的汉语拼音音节,感受汉语拼音音节的韵律美,体会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1)借助儿歌诵读,读准本课新学的汉语拼音音节。

2022年版课标第一学段的“识字与写字”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汉语拼音单元的儿歌承载了本课诸多的常用音节,这些带声调的音节在儿歌中有了实际的含义。如第10课《ɑi ei ui》,学生易把“ei”和“ui”的读音混淆,将“肥皂”的“féi”读成“huí”;第12课《ie üe er》中“月儿弯弯”的“儿”字,容易把“ér”读成“é”。当新学的音节融入“肥皂用来搓搓手”“月儿弯弯挂蓝天”等句子中,学生借助儿歌的反复诵读读准音节,在耳濡目染中便能读准音节,在潜移默化中筑牢汉语拼音的根基。

(2)通过儿歌诵读,感受汉语拼音音节的韵律美。

修订版教材将诵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这样复杂的心智活动,以儿歌这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呈现在儿童面前,把新学的音节放在儿歌之中,目的除练习音节的发音外,还有从儿歌的押韵、词句的回环复沓、模拟声响等表现形式中,让学生感受语音的节奏和韵律变化。

(3)结合儿歌诵读,增强汉语拼音学习的趣味性。

机械、单调地拼读汉语拼音音节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拼音、学习儿歌的兴趣。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有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歌、绕口令、颠倒歌、字头歌(字尾歌)、谜语歌等,各有特色,趣味十足。修订版教材第4课《小白兔》、第5课《说话》、第7课《过桥》、第13课《家》属字尾歌,每句尾字发音极为相似,一韵到底;第6课《在一起》、第11课《欢迎台湾小朋友》属游戏歌,伴随一定的游戏动作,起到组织游戏的作用;第8课《绕口令》有意识地把“si”和“shi”发音相近、难区分的平翘舌音组成诙谐风趣的儿歌;第9课《哪座房子最漂亮》、第10课《洗手歌》既属字尾歌又属问答歌,儿歌有意设疑,然后给出明确的答案;第12课《月儿弯弯》可归属摇篮曲,其节奏柔和,韵律和谐,抒情性强。修订版教材中各种形式的儿歌轮换插入,将原本按部就班的拼音学习变得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源源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4)运用儿歌诵读,建立汉语拼音与儿童生活的联系。

儿歌中的插图内容链接了生活场景,强化

了汉语拼音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使新学的字母、音节更加具象化。如第13课《ɑn en in un ün》的儿歌《家》的插图,描绘了“一切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美丽的家”的和谐场景:“蓝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远处,绿绿的森林上方,一群欢乐的小鸟正在飞翔;近处,清清的小河里鱼儿自由地游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两个小朋友无忧无虑地玩着跷跷板。”儿歌将难读准的“家”字,以及本课新学的音节融入“蓝、天、云、林”等字中,不仅呈现了一派生机勃勃、幸福美好的生活情景,而且将“lɑn、tiɑn、lin、yun”等音节一下子聚焦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画面感跃然纸上,拼音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符号,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定事物与场景。

二、把握编者意图,探索汉语拼音单元中儿歌诵读的策略

修订版教材儿歌板块标注“读一读”的要

求,明确了“读”的重要性。要想强化儿歌的诵读要求,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着力于以下四个方面:

1.读准儿歌,激发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兴趣

拼音是学习汉字的基础,读准确是学习音节和诵读儿歌的基础。一年级学生刚接触拼音,会混淆音节发音,出现畏难情绪,此时教师在汉语拼音单元的教学部分,可以通过诵读儿歌帮助学生读准音节。如第14课《ɑnɡ enɡ inɡ onɡ》中的儿歌《两只羊》:“桥东走来一只羊,桥西走来一只羊,一起走到小桥上。你也不肯让,我也不肯让,扑通掉进河中央。”每句儿歌最后一个字都押在“ɑnɡ”上,读儿歌时若加入适当的动作,这样学生会觉得很有意思。如读“ɑnɡ”的时候把双手从内往外拉开成椭圆的形状,表示后鼻音要打开口腔来读。再如读平舌音时将手掌放平,读翘舌音时将手掌往上弯曲。

再如第6课《j q x》中的儿歌《在一起》,出现不少容易读错的两拼、三拼音节,如“一起、黄鸡、欢喜、游戏”等词,“捉”字容易读成“抓”字,“刨刨土、捉捉虫”中第二个叠字“刨、捉”都读轻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抑扬顿挫地进行示范朗读或逐句领读。这样学生能够根据教师口形发音,跟读模仿,教师及时给予反馈以强化正确读音。读准确能建立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信心,读准确还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兴趣。

2.读顺儿歌,让学生体会汉语拼音的韵

律美

儿歌在创作时会使用各种手法来增强其韵律美,如押韵、反复、叠词等。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儿歌的表达特点,把儿歌读得悦耳动听,读得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第5课《ɡ k h》中的儿歌《说话》:“小溪流说话,哗哗,哗哗。小雨点说话,沙沙,沙沙。小鸽子说话,咕咕,咕咕。小鸭子说话,嘎嘎,嘎嘎……”每句字尾的拟声词含有“ɑ”或“u”韵的字,这些声韵上相关的拟声词在短小的儿歌中高密度集合,给儿歌带来了一种齐整而又错落有致的韵律感。拟声词是用来模拟自然界声响的词汇,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速、音量等变化准确反映它们所代表的声音特征,“哗哗,哗哗”可读得舒缓,让听者感受到水流的动态;“沙沙,沙沙”可读得短而轻,表示小雨点的淅淅沥沥;“咕咕、嘎嘎”可读得急切、跳跃,以体现小鸽子和小鸭子生动活泼的形象。再如新增第9课《y w》中的儿歌《哪座房子最漂亮》,此儿歌基本都押在“ɑnɡ”韵上,并且通过“房”这一情节线索引出漂亮的小学“堂”。此儿歌读得轻快些,不仅让学生能记住韵母押韵的特点,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儿歌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3.读懂儿歌,保持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儿歌的内容往往浅显易懂,便于理解,或单纯集中地描摹、叙述事件,或于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以第11课《ɑo ou iu》中的儿歌《欢迎台湾小朋友》为例,“一只船,扬白帆,漂啊漂啊到台湾。接来台湾小朋友,到我学校玩一玩。伸出双手紧紧握,热情的话儿说不完。”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说一说儿歌里出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情?在读和说的过程中理解台湾小朋友和我们是一家人,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最初的关注读音,逐渐转移到内容层面,寻找儿歌中隐藏的知识、发现儿歌中有趣的秘密,在认读音节的基础上,从理解儿歌中获得认知和情感的满足感。读懂儿歌环节可以根据不同的儿歌形式,融入现代流行元素,充分利用学生的五官和肢体,如加入音乐读、配合动画读,也可师生对读、生生互相拍手读,还可以自编动作读、创编游戏读等,使拼音课堂不仅有拼读声,还有琅琅儿歌声、欢歌笑语声,让学习拼音变得既有趣又高效。

4.读透儿歌,打通汉语拼音与学生生活的通道

汉语拼音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第10课《ɑi ei ui》中的《洗手歌》,告诉学生“肥皂用来搓搓手,清水帮我冲冲手,毛巾给我擦擦手”的生活常识,要时刻保持干净的卫生习惯;第14课《ɑnɡ enɡ inɡ onɡ》的儿歌《两只羊》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荒诞行为暗衬、提示事物的本质,蕴含一定的生活哲理,儿歌借两只落水的羊,告诉学生应懂得谦让的道理。汉语拼音单元中的儿歌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既契合儿歌内容,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情景。因此,当学生诵读儿歌时,教师可利用插图或者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接着运用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儿歌中的场景。教师还可以提出与儿歌音节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或者讨论,如学习《两只羊》时,可通过音节“rɑnɡ”拓展与之相关的词语,进而说一说“让开、让步、谦让、礼让”等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带来的便利或者可能避免的麻烦,不仅使得拼音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产生紧密的联系,还发挥了儿歌传达友爱、谦让等美好情感和品质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

区三溪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