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
2024-10-18龚胜强
江苏省常熟中学的前身是国立第二中学,1938年创办于四川合川。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移址常熟,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立常熟中学、苏南常熟中学,至1953年定名为江苏省常熟中学。1959年至今,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等。
进入新时代,常熟中学赓续使命,守正致远。近年来,学校重点推进一体化德育铸魂工程、高质量课程建设工程、校园生活新样态培塑工程、“人人良师”教师发展工程、数字化校园升级工程、现代化学校管理优化工程六大工程,培养“崇文乐学、德才兼备、追求卓越”的时代新人,创建具有学科竞争力、创新驱动力、文化引领力的高品质示范高中。
一体化德育铸魂工程
学校在重视思政课育人关键作用的同时,抓好思政德育与学科德育的一体化,实现学科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同时树立“三全育人”的大德育理念,实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
学校建立了以班主任为日常德育主要教师、思政教师为德育学科教师、德育部门干部教师为核心团队的一体化德育队伍。在思政德育的过程中,学校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注重营造氛围调动情绪、设计情景升华情感、触及心灵培养情操。
实行全员导师制度。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要在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成长向导、生活指导、行为督导等方面开展工作,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形成全方位育人机制。学校把德育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教书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教育“四位一体”的德育格局。
高质量课程建设工程
学校课程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卓越课程三部分构成。基础课程分为必修与选择性必修两部分,必修课程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而选择性必修是学生对应高考科目选择的学习课程。拓展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卓越课程针对部分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具体包括大学先修课程、竞赛课程等。
课程内容分为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STEM)、人文艺术、体育与心理、劳动与实践五个领域,实现了对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及国家课程内容的全覆盖,同时各课程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通过“学科+学科”“学科+社会”“学科+活动”三条路径实现课程内容的融合。在基础课程内容中,学校以学科教研组为基础,成立基础课程研究核心组,将主题接近、内容相关、知识交叉的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融合。
丰富虞山文化特色课程。以虞山文化课程基地为依托,探索以直观体验、动态生成的模式呈现文化课程;不断完善虞山流派、虞山风土、虞山文化场域研学中心,开发文化课程,编修文化选修教材,填补常熟文化史领域研究的空白。
优化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以生生农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抓手,研发现代农业体验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好校内课程基地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乡土特色开发校本劳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校园生活新样态培塑工程
学校通过校史博物馆建设,实施国立二中纪念亭修缮工程,以大海广场、院士墙为圆心改造文化活动场域,开展主题、仪式、节会、社团等活动,打造灵动丰富的校园新样态。
利用学校楼宇之间连廊打造促进混龄、跨年级交流沟通与互动学习的场域,成为学生的多元活动中心;在教学区户外广场结合绿化环境设置半封闭的休闲空间、阳光草坪、围合式坐凳、互动廊架、科技互动小品等,力求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把融合主题互动墙、卷轴型书写台等书香氛围的庭院连接到广场的设计中,让学习、社交、休憩、娱乐等活动都能协调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建设引人入胜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开展 “省熟中名人堂”学生宣讲活动、“走近院士,风华传薪”励行研学等项目,以杰出校友的示范引领推动良好校风学风建设,形成昂扬奋发的校园风尚,从而将学校精神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实现以德导人、以文化人。
“人人良师”教师发展工程
提速青年教师培养。通过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青蓝结对”、青年教师培训班、青年教师互助成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吸收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及重大活动项目等形式,助力青年教师早日站稳讲台,走向成熟。
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制订骨干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借助教科研来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分析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案例,邀请名师名家举行学术思想报告会,组织教师重回大学课堂。加强考核,制定激励措施助推骨干教师向更高目标迈进。
聚焦领军教师培养。面向获得大市级“学科带头人”以上称号的教师,培养他们成为大市级以上教育人才和省级以上名特教师。邀请教育专家、名师担任导师,为培养对象量身定制个人发展规划;成立校级和校际名师工作室,由培养对象担任领衔人;参与学校重点课题研究和重点工程建设。
丰富名师工作室活动。校级名师工作室与省内外名校组成校际名师工作室联盟,采用联合领衔人制度,吸收联盟学校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加;聘请知名高校专家、教研部门教研员、校外名师等组成名师工作室顾问团队,指导上述工作室开展工作。
持续推进“四有”好教师建设。依托省级“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项目——“融创致远”好教师团队,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发展后劲。
数字化校园升级工程
依托常熟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校园数据平台,加快智能化数字校园建设步伐,开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数字校园应用场景建设。
建设智慧课堂、AI听说课堂。基于动态数据分析,提供全场景的教学应用,体现人与技术、环境融为一体的特征,形成智慧课堂完整的教学体系。
建设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制作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手册,探索基于知识图谱和学习数据分析的试题作业资源推送、自适应学习辅助、个性化学习指导等应用。
建设智慧教研平台。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师教研发展,构建泛在化的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助力教师发展,形成学校的教研成果沉淀。
建设校园智慧屏系统。校园内布置互动一体机及虚拟电子阅读系统;建立移动图书馆、移动校史馆;通过智能班牌等智能交互终端的全覆盖,实现“一屏一特色、一校一生态”独特功能。
现代化学校管理优化工程
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决策咨询机构和执行机构, 组建管理监督评估组织,进一步优化学校组织整体架构,为实现条线清晰、权责明确、运行有序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提供保障,整体提升学校的决策和监督质量水平,全面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学校秉持“守正致远”的校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成果斐然。目前,学校累计培育了近五万名毕业生,造就了一批批栋梁之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良镛等18位两院院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众多优秀校友在祖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编教职员工271人,其中拥有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姑苏教育人才、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等县区级以上称号的骨干教师,占学校在编教师总数的68.4%,形成了一支师德修养好、专业水平高、梯队建设合理的教师队伍。
学校稳步推进教育国际化,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特色项目,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多所高中结为姊妹学校;与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中外合办高校加强合作,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穿越历史的长廊,在江南福地树德育才的历程里,从市内引领到省内一流,从全省“首批办好的省重点中学”到创建省“高品质示范高中”,一路走来,常熟中学始终贯穿“守正致远”的主线。展望未来,在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学校将继续以奋斗之姿勇立时代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