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场馆资源的课程化开发路径

2024-10-18付积王牧华

教育家 2024年41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挥场馆的青少年教育功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推动中小学校利用场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就指出,要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在国家政策文件的鼓励和推动下,加强场馆资源的课程化开发,成为馆校双方共同关注的理论命题和实践问题。

场馆资源课程化开发是通过一系列深度加工与处理,将原始的、零散的场馆资源转化为系列化、深度化的场馆课程的实践过程。将场馆资源转化为场馆课程通常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获取充足的场馆资源、筛选合适的场馆资源、深挖场馆资源的课程价值以及生成系列化场馆课程。

获取充足的场馆资源

场馆资源是场馆中一切实物、文字、活动、信息以及人力资源的总和,既是构成场馆课程内容的重要素材,也是支持场馆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根据场馆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将其分为校内场馆资源、校外场馆资源以及在线场馆资源。为了获取充足的场馆资源,中小学需要在充分开发校内场馆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校外场馆资源,并辅以在线场馆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立足校内场馆资源

校内场馆通常包括专用教室(创客教室、茶艺室、陶艺室、实验室等)和自建场馆(校内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这些场馆收藏并展示了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动物模型、植物标本、艺术藏品、学生作品等各种资源,可以为学校特色场馆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物质支撑,在课程化的过程中应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开拓校外场馆资源

校外场馆泛指学校范围之外的一切场馆,不仅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水族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具有封闭结构的馆,也包括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人工生态园、历史遗址、自然保护区等露天开放的场。这些场馆中蕴藏着大量有待开发的实物资源(标本、模型、化石、艺术品、动植物、场馆建筑等)、环境资源(研究氛围、动植物生活的真实情境以及展览区和景观区构建的模拟情境等)、图文资源(文物及展览的文字说明、期刊、书籍等)、人力资源(科研人员、讲解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信息技术资源(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讲座等),它们是校内场馆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学校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予以开发利用。

辅以在线场馆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强场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成为场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场馆开始加强场馆网站、数字博物馆以及虚拟博物馆的建设,这为公众提供了虚拟展览、藏品、视频、图片、导游服务、在线课程、教学活动、教学工具、讲座、学习链接、学习资源包以及研究数据库等丰富的在线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开放、易获取、免费的特性,让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够轻松获得,因此可以辅助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实施。

筛选合适的场馆资源

在获取充足的场馆资源后,需要对它们的优点、缺点和可行性进行审查,以筛选出合适的资源用于支持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生学习。场馆资源的筛选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就近性原则

就近性原则是指选择那些在地理位置上毗邻学校的场馆作为资源的主要提供者。该原则能够帮助馆校双方避免或解决在场馆课程建设中面临的许多问题,如场馆资源的外借问题、馆校双方的沟通与交流问题、学生到馆上课的时间与安全问题、场馆教育者送教上门的距离问题等。因此,就近性原则是学校筛选场馆资源的基本依据,也是学校最经济地获取场馆资源的重要保障。

关联性原则

关联性原则是指场馆资源应该与学科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新建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等建立有机的联系,是决定某一场馆资源能否进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关键原则。以课程标准为例,课标对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进行了详细阐释和说明,并对课程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因此课程标准是编制教材、开发课程以及开展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筛选和开发利用场馆资源的重要标准和依据。例如,“物质科学”是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四大领域之一,其中“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是该内容领域要学习的重要概念,教师可以此为依据对科技馆中的展览和仪器设备进行检索和梳理,将那些与“力”相关的展览和仪器设备纳入课程建设的资源库。

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场馆资源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经验基础,使其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例,裴斯泰洛齐强调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倡导通过具体手段来帮助儿童获得抽象概念,让他们在直接观察实物中学习;杜威进一步指出,儿童和成人都需要通过对物体的操作和实验来接近新概念。因此,在选择场馆资源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那些具有直观性、体验性、操作性的场馆资源纳入课程资源库,以便为学生创造多感官参与的课程活动。

深挖场馆资源的课程价值

有研究者指出,场馆资源的价值功能具有潜在性,必须经过课程开发和实施主体自觉能动地赋值、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成现实的课程内容。在场馆资源的课程化过程中,中小学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场馆资源的课程价值,以构建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经验。

多学科挖掘

场馆收藏的各类珍贵的历史文物、自然标本、科技模型、书画作品等实物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学科内涵与价值,这是其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基础。学校教师只有对场馆资源深藏的多学科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提取,才能将其与学校课程建立联系,进而服务相关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场馆中的青铜器为例,教师可以从历史学科角度对青铜器的历史内涵、文化价值、功能作用等进行分析;可以从语文学科角度对青铜器上记载的铭文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的文字字形特点、文章语句及修辞手法等差异进行分析;可以从科学技术角度对青铜冶炼技术与铸造技术、声音的本质与三要素、兵器的防锈技术与金属配比等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可以从美术学科角度对青铜器的形状与纹饰进行美学价值的挖掘;等等。

多层次挖掘

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可以将知识划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三种类型,它们分别对应“记中学”“做中学”和“悟中学”三种学习方式。场馆资源中同样蕴藏着这三种不同层次的知识。以科技馆中的火箭模型为例,其内部结构、功能作用、物理材质、发射原理等静态信息属于事实性知识,学生可以在对模型的观察和记忆活动中习得;制造火箭的技术、方法、过程、技艺等属于方法性知识,学生可以在探究和制作火箭模型的活动过程中获得;而科学家在发明和制造火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难的态度、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科研报国的爱国情感等则属于价值性知识,学生可以在人物故事阅读、故事讲述以及角色扮演的体悟活动中获得。

多向度挖掘

人与自然、社会是有机统一的完整连续体,只有在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探究中,才能促进自然性、社会性以及自主性的健全发展。因此,在对场馆资源的课程价值进行挖掘时,可以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深入发掘其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例如,对于动物园、植物园、公园、自然保护区所展示的自然场馆资源,可以在把握自然的神奇美妙和对人类的价值功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以及内在价值;对于历史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所展示的人造场馆资源,可以从其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的角度进行价值挖掘;而就综合类场馆中展现历史文物、艺术作品、社会事件以及科技发明等内容的资源,可以从“自我”的角度挖掘其对学生身心成长、职业追求以及人生意义探寻的价值。

生成系列化场馆课程

场馆资源的课程化是将筛选后的场馆资源按照一定课程开发逻辑和流程转化成系列化课程的过程。根据场馆资源的开发和转化逻辑,可以将场馆资源课程化开发的模式划分为一课一馆深度开发、一课多馆序列开发、一课多馆主题开发三种不同的类型。

一课一馆深度开发

一课一馆深度开发模式聚焦于某一座场馆资源的开发,通过对不同展厅或展馆中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转化利用,形成凸显场馆特色资源的系列化场馆课程。这种开发模式生成的场馆课程,侧重激发学生的场馆学习兴趣、教导学生场馆学习的文明礼仪以及熟悉和适应场馆特色学习方法,因此比较适合处于场馆学习入门阶段或低段的学生。例如,上海曹光彪小学三年级的场馆课程“走进上海博物馆”就采用了一课一馆的深度开发的模式。学校从上海博物馆的12个主题展馆中精心筛选出包括古代青铜馆、古代雕塑馆、古代陶瓷馆等在内的10个专题展馆作为场馆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源,课程开发小组对每个专题展馆中的资源都进行了深入挖掘利用并设计了10个相关课程单元。每个单元又设计了策划与整理、参观与记录以及实践与体验等系列课程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每个专题展馆中的知识信息。

一课多馆序列开发

一课多馆序列开发模式不以某一座场馆为课程资源的主要来源,而是由点到面铺开,将历史类、人文类、科技类、艺术类、民俗类等不同类型的场馆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使学生通过场馆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历史、人文、科技、艺术、语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或素养。这种场馆资源开发模式形成的课程,渗透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并需要到多座场馆开展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场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认知基础以及学习规则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因而更适合中段和高段场馆课程的开发。例如,上海曾光彪小学四年级的场馆课程“欢乐上海行”就采用了一课多馆序列开发的模式,该课程不再局限于一个场馆的资源,而是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自然博物馆、音乐厅、科技馆等8个场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来源,并对每个场馆的资源进行了序列化开发。

一课多馆主题开发

一课多馆主题开发模式是以特定主题为核心,在对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多个场馆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的基础上,生成主题式场馆课程的开发模式。与前两种开发模式相比,这种模式的特征在于寻找同类型且互补的场馆资源,以便为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全面、充足的资源保障。这种模式的资源选择和整合不再局限于本地的、线下的场馆资源,而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同主题的在线场馆资源。例如,如果要开发恐龙主题的场馆课程,一方面,可以在本地的综合类和自然类博物馆中寻找相关的实物资源、专家资源以及现成的主题课程作为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数字博物馆、其他场馆官网、微信公众号等途径获取关于恐龙的图片、文字、视频以及学习单,将其作为本地场馆资源的补充。在获得充足的恐龙主题场馆资源之后,再对这些资源进行筛选、整合、转化以及利用,进而形成内容丰富的恐龙主题课程。在场馆课程实施过程中,既可以在本地场馆中开展与恐龙主题相关的实地参观、考察以及探究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基于在线场馆资源的虚拟参观、主题探究以及讨论活动,将线上与线下、实地与虚拟的混合式学习运用于学生的场馆课程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