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在场”:语文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的关键
2024-10-18胡欣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观照下,重新厘清“教”“学”“评”三者的关系,设计更适合提升学生认知、助力学习真正发生的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议题,特别是评价问题,成为“教学评一体化”实现的关键。评价“在场”,才能更好地培养高阶思维,精准设计与实施单元任务。
强化育人导向,准确理解评价功能
新一轮课程改革聚焦评价变革,倡导“教学评一体化”,重点解决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之间的落差问题。教师的教学,虽然基于学情等方面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展开教学过程,但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学会了,却是一个“盲盒”。科学的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目标完成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育人导向”,以核心素养为纲领性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来统领课程内容,总计有6个不同类型的任务群,凸显了语文学科学习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特征,强调学习过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能力迁移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尝试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过程中,建立起单元目标与内容、主题与情境、任务与评价之间的内在联系。这要求教师在具体实操过程中实现任务驱动下“教学评一体化”整体设计,依据课标、基于学情进行设计,避免从教学内容本身出发设定教学目标。
进行逆向设计,明确教学设计起点
“评价”是撬动“教”与“学”的杠杆,能够提升学习的丰富性,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美国课程与教学专家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格(Jay McTighe)提出了“评价先行”的教学设计思路,也被称为逆向教学设计。教学中评价先行,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全新认知和教师对教学有效性的重新确证。逆向设计的基本立场即“评价设计前置”,同时“评价始终在场”。实验证明,大量重复练习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是有限的,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设计中以非重复性和可选择的方式完成具体任务,就说明学生已经实现了学习目标。
语文任务群的学习方案设计至关重要,学习方案是落实核心任务的实施方案,是以学定教、学习中心的具体体现,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在语文任务群教学的实践操作上,评价先行的具体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遵循课标的要求,了解学生的既有经验,确定学习主题,设计能提升学生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语文学科特征的实践活动。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为几个具有不同目标执行、有各种不同层次性,又能符合逻辑的链接在一起的系列活动,教师可以在学生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循序渐进地落实每个实践活动,最终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
确定评价内容,落实任务群要求
评价先行、逆向设计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有思考地评价任务,在评价内容设计中思考如何检验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及其批判性、审美性思维的发展情况。
首先,明确单元主题,设定清晰的单元预期目标。
教师须依据课程标准,明确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学习结果有哪些体现,他们应该习得的知识是什么,能理解的关系是什么,能完成什么样的情境性任务。此外,教师还需要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时间的要求,不断优化教学效率。例如,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从单元角度,其学习主题为“至爱亲情”,从任务群角度,本单元属于发展型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单元主题意在让刚入初中的孩子感受和表达对母亲最真挚朴实的情感。《秋天的怀念》表现对母亲的自责愧疚,《散步》呈现的是家人之间的关爱呵护,《散文诗两首》展示了孩子的纯洁和深深的母子之情,《〈世说新语〉二则》讲述古代士大夫的家庭故事和言谈轶事。选文各有侧重,主题聚焦母爱亲情,在单元目标的设定上就应重视情感对人的感染、熏陶等作用。据此,此单元目标设定应以情感目标为主,引导学生体会母爱这一亲情的主要内涵,使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深化对至爱亲情的体会。
其次,找寻并确定合适的单元评价证据。
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此,单元设计要突出“评价证据”,“评价”贯穿单元学习的始终。如何知道学生已经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学生的理解?这需要教师在设计具体的单元教学活动前,像“评估员一样思考”,思考如何确定学生已经理解,并设计好评估证据,用评价促进学习,让能力不同的学生也能学习,也能有所进步。“我们的教学计划该如何制定才能使每位学生都受到知识的影响,包括那些缺乏经验的学生、有较高能力但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能力稍逊的学生、具有不同兴趣和风格的学生?”以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怎样证明学生把握了“母爱”情感?那就需要教师确定“评价证据”,让“证据说话”,通过“评价”让学生验证自己的学业水平。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设定如下的“评估证据”:一是朗读时,学生基于情感体验,对语气、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把握;二是群文阅读中,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和品析时可以对同类情感进行类推理解;三是在写作实践中,学生能进行有效的素材选择和恰当的写法运用。在课堂实践中,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和完成以上学习目标。
除了显性评价,还有隐性评价。比如学生在朗读、写作与他人的对比中,或者自己学习的进展中,发现了不足,找到了问题,对自我进行评价,从而促使学习进一步发生,促进其能力发展。如果学生能在朗读、阅读、写作三个学习维度表现出对母爱的理解,就达成了单元学习目标。这样的评估证据,存在于教学活动始终,教师应时刻保持“评价在场”,促进学生对本单元主题不同维度的理解和学习目标的达成。
最后,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单元学习活动。
教师设定了清晰的教学目标以及合适的评估证据后,就要全面考虑和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活动。高质量的学习评价活动要有吸引力,并且具有良好的效度。教师在设计时须思考的重点是:什么样的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用基本的知识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充知识和加深理解。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和评估证据进行,需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为核心,“如果学生理解了,他们可以通过展示他们知道和能够做到的特定事情来证明。”还是以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我们已经设定了情感目标为首要目标,通过朗读效果、阅读深度和写作水平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我们设定的目标和预期成果来展开。比如,教师可以先以“听母爱之歌”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具体情境,听后让学生分享感受,将教师范读、合作朗读、配乐朗读、影像配音等环节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以拓展阅读、深度阅读、中外文本比较阅读对情感目标的达成进行深入设计,最后以诗歌、小说、散文的综合创作“抒写母爱”,进行综合提升。总的来说,教师须“根据某一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通盘考虑每一个‘核心任务’的基本内容,统筹任务单,列出时间表,画好路线图。”
评价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教学目标达成的核心保障,以评价促进学习、设计适合的评价任务,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单元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中,必须具备设计思维,依据“学习目标—教学评价—教学活动”来设计语文单元教学,让语文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反馈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的探究过程,真正落实好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