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中学何以吸纳县级生源?
2024-10-18王旭清
县域生源流失是当前非常普遍的问题。此前,超级中学以其规模之大、影响之远、策略之多,成为大家分析县域生源流失时的重点关注对象。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超级中学在各地并不算多,各校的招生计划也有限。为什么少数的几所学校,就能够导致如此大规模的县域生源流失?
调研发现,超级中学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导致县域塌方式生源流失的,是以超级中学为首的市级中学的集体“掐尖”。这些市级中学的质量大多介于超级中学和优质县中之间,是集聚优质生源的主力军。
总体而言,上述这类市级中学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超级中学的分校,或超级中学集团化办学下的成员学校。这类学校主要分布在超级中学所在城市(一般是省会城市),最近几年也有向其他地级市及县域蔓延的趋势,比较典型的是河北省内的衡水系中学。
另一种是不属于超级中学集团,但质量尚可的学校。这类学校以省会城市老牌公立中学和各地级市优质中学为主。
市级中学吸纳县级生源的四大因素
从实践层面来看,这两种学校能吸纳大量县域生源,主要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
第一,招生政策。
招生政策对招生权的设定是影响市级中学“掐尖”的直接因素。除了以往因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招生权不对等而导致的“掐尖”外,市级中学和县级中学之间同样存在不对等,典型表现为全市中考招生统一录取。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优质生源向市级中学聚集合法化,直接导致了市级中学对区域范围内优质生源的垄断。
近年来,为了限制“掐尖”及其造成的不公平后果,大部分政策都是以招生为切口进行干预。比如,近年来推行的禁止跨区域招生政策,其意图是重新设定招生权,限制省会城市超级中学跨市“掐尖”,也限制各地级市优质中学对下辖各区县“掐尖”。另外,以行政方式强制各优质中学划出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分配给弱势初中,也是弥补措施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限制招生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似乎很难改变“掐尖”的总体格局。这就涉及下面要讲的第二个因素。
第二,集团化办学。
简单来讲,集团化办学,是一种将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名校集团)的办学体制。在高中阶段,这种集团化运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实体企业运作的教育集团,下辖多个民办学校。这种方式的营利性特点突出,主要指超级中学本身的集团化运作。另一种是行政力量主导,由市级优质中学主动发起的集团化办学。典型表现为市级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包括民办学校)联合办学。这种方式的合作性特点突出,主要指原本相互独立的学校之间低成本地形成联合体。
一般情况下,集团化办学以“均衡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名义出现在大众视野。但实际上,对于企业化运作的教育集团来说,集团化办学的主要功能是扩大优质生源池。比如,超级中学每年招生指标只有500人左右,但如果集团内有5所高中,那么总共就有2500个招生指标。而受超级中学的品牌影响,这些非本部的学校都可以招揽大量优质生源。又因为同属一个教育集团,生源可以在集团内部跨校流动。名校集团规模越大,优质生源的基数就越大,出成绩的可能性就越高。这也正是企业化运作的教育集团持续创造高考奇迹的不二法门。对于其他市级优质中学来说,集团化办学是他们面对超级中学及其集团挤压下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生源争夺策略。他们会积极寻找其他学校合作,尽量扩大自己的生源池,但或者受限于公办体制,或者受限于资金量,它们很难达到超级中学集团的规模。
近些年,由企业运作的教育集团已经有了跨区域扩张的趋势,很可能导致禁止跨区域招生政策失灵。据了解,集团化办学跨区域扩张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通过售卖服务与资源的方式跨地区与其他学校(尤其是县中)建立合作关系。比如,云南省某中学自2017年开始,在全省组建了包括21所学校在内的教育集团。加盟集团的县中每年要缴纳赞助费。集团会向这些县中派驻管理团队,县中则将拔尖学生放到本部“代培”。第二,跨地区办学。比如,河北省有教育集团直接进入县域开分校。这类学校下沉到各地级市和县域后,会凭借其办学优势吸纳大量优质生源,挤压本地中学招收优质生源的空间。
总之,一般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是超级中学本部,而本部吸纳的只是少数拔尖学生。实际上,超级中学集团下属的各所学校以及被带动起来的其他市级优质中学才是大规模吸纳县域优质生源的主力。而当集团化办学跨越了区域限制,禁止跨区域招生政策很可能失灵。
第三,民办学校“掐尖”优势。
相比市级公立中学一般依靠行政上招生权的设定吸纳优质生源,民办学校的独特之处在于“花重金挖生源”。比如,广东湛江一所民办高中以开办高三补习班起家,在挖掘复读生时曾许诺“一个清北生100万元奖金”。正常办学后,该校会用10万元以上的奖金吸引中考前10名的学生。
民办学校这一做法非常普遍,其他地区或许“出价”没有湛江的学校这么高,但逻辑相似。一个地区一旦有一所“雄心勃勃”的民办中学,花钱“买”生源的现象几乎必然出现。之前,这类中学大多出现在地级市与省会城市。但在限制跨区域招生后,不知是否会出现向县域下沉的情况。
第四,竞赛制度。
当前与高考并行的还有竞赛制度。总体上看,学科竞赛对生源要求极高,又需要大量投入,普通县域公立中学大多难以承受,市级优质中学才有实力做。一般情况下,在竞赛实力上,超级中学(或少数走精英路线的高价民办中学)>市级优质民办中学>市级优质公立中学。在精英学校招生计划被竞赛部分占据、竞赛成绩可以高考加分的情况下,市级中学均有比较强的动力培养拔尖人才参与竞赛,优秀学生也更倾向于进入市级中学获得竞赛机会。竞赛成为市级中学“掐尖”的推动因素。
现有政策不足以遏制“掐尖”趋势
综上,招生权的赋予是市级中学“掐尖”的先决条件,集团化办学是其将“掐尖”规模最大化的主要方式,重金“购买”生源是具体手段,竞赛制度则是推动性力量。在现实中,影响大规模“掐尖”的主要是前三个因素。一般情况下,三者有一,就会引发市级中学“掐尖”。在情况极端严重的地区,基本是上述四个因素同时在发挥作用,即:既没有限制招生,又有民办高中,还实施高中阶段的集团化办学,且要竞争竞赛指标。
如今,国家已经下决心要禁止“掐尖”。从政策内涵上讲,禁止“掐尖”本质上是要重塑高考竞争秩序,将区县一级重新确定为学生参与高考竞争的基本层级,以防止高中阶段学校高度层级化甚至阶层化,缓解高考竞争白热化态势,为学生及家长减负,确保高考制度的社会公平效应。
具体的政策上看,目前主要是禁止跨区域招生,即限制招生权。但正如本文分析,“掐尖”背后除了有招生权的问题,还有集团化办学、民办学校和竞赛制度在发挥作用。限制跨区域招生可以有效限制市级优质公办中学向下“掐尖”,但能否真正限制民办中学尚且存疑。比较悲观的情况是,禁止跨区域招生后,市级优质公办中学优质生源断崖式减少,而民办学校可以采取跨区域(主要指渗入各地级市和县域)集团化办学的策略继续垄断生源,最终很可能导致“公不如民”加剧,产生区县一级高考竞争秩序持续恶化的后果。
把握施策目的和未来重点
如何针对“掐尖”问题准确施策备受热议。从施策目的来看,国家意图应该有三重:保公平、降成本、减卷度。结合上文分析,笔者及所在研究团队认为,除了严格落实限制跨区域招生政策,未来的施策重点有三:
第一,理清高考制度与竞赛制度之间的边界。考虑竞赛与高考分轨,收缩竞赛加分奖励范围,让竞赛生承担放弃高考和竞赛失败的风险。
第二,控制并监督民办高中发展,防止其恶性争抢生源。比如,限制民办学校总体规模,设置民办学校招生监督机制,推行“公民同招”,将民办学校纳入均衡管理范围等。
第三,规范集团化办学。政府监管包括分校设立在内的集团学校运转情况、限定其运作范围、介入管理跨区域集团化办学,尤其是市中与县中的联合办学。介入方式包括设定联合办学条件、划定区域、控制相关费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