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村旅游解说词景观的语用学研究
2024-10-18沈照耀
摘要:传统的旅游语言景观研究主要将景区的公示牌、警示牌、解说牌合并成一个整体进行探讨,且多关注平面的、静态的语言景观,对多模态的语言景观关注较少。云南民族村的解说语言语料丰富,具有典型性。该文以“解说语言”为切入点,聚焦于旅游解说词的载体和主体,以及解说文本构成的语言景观,在实地调查与语用学理论基础上,从语言方式、语言特征、语用原则的话语实践三方面对旅游解说词的语言运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作为语言景观的旅游解说词不仅会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还是旅游者的多感官消费对象;同时也为旅游者提供了真实、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将旅游体验和现场景观直接地、有效地连接起来。
关键词:语言景观;旅游解说词;真实性;效应;云南民族村;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c)-0026-05
A Pragmatic Study of Ttourism Commentary Landscape in Yunnan Nationalities Village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study of tourism language landscape mainly combines the signs, warning signs and explanation signs into a whole, 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lat and static language landscape, and pays less attention to the multi-modal language landscape. The explanation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Village rich language corpora, typical, based on "commentary languag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ocus on the dynamics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Village tour guide language, electronic commentary, video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static language, focusing on the carrier of tourist commentary and explanation of text language and subject landscape.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pragmatic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nguage use of tourism commentary from three aspects: language mode, language features and pragmatic principles of discourse practi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urism commentary, as a linguistic landscape, is not only attractive to tourists, but also a multisensory consumption object of tourist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tourists with real and rich ethnic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directly and effectively connects the tourism experience with the site landscape.
Key words: Language landscape; Tourism commentary; Authenticity; Effect; Yunnan Nationalities Village; Pragmatic
通常,学界对旅游语言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区内的静态解说词景观上,比如公示牌、警示牌、解说牌等,但对声音、影像、图文等多模态的旅游解说词景观的研究还显得不足。当然,这样的研究态势是与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解说系统的发展相匹配的。为了给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民族文化解说服务,不同模态的旅游解说词也得以创作、投入和展示。云南民族村作为一个运营长达30余年的成熟民族旅游目的地,也建设了完备的旅游解说系统,其多模态的旅游解说载体和内容共同组成了旅游解说词景观这一整体,具有研究意义上的典型性。完整和多元的旅游解说词景观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深入理解少数民族物质和行为文化表象下的意义。本文将云南民族村旅游解说词的载体和主体及文本内容视为一个整体,从语言方式、语言特征、语用原则的话语实践方面对旅游解说词景观中语言这一核心内容进行语用研究。目的是总结出云南民族村旅游解说词景观语言运用的效果,以及语言与景观的组合效应,以期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1 作为语言景观的旅游解说词
1.1 旅游语言景观的界定
Landary与Bourhis二人指出,公共道路标识、广告牌、街道名称、地名、商店标识,以及政府建筑物附属公共标识上的语言,共同形成了某一特定领域、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1]。随着语言景观研究范围的拓展,旅游场域中的语言景观也备受关注。旅游语言景观是旅游景区内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可以传播地方文化,也可以创造旅行记忆,优化旅游体验。对于旅游语言景观的概念界定,学界经历了从有形到无形,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过程。尚国文将旅游区标牌上的语言呈现称为“旅游语言景观”[2]。王倩则扩大了旅游语言景观的外延,认为旅游语言景观是由旅游景区公共空间可视性标识的语言文字共同建构的语言景象[3]。与此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旅游语言景观的载体不仅是语言标牌上静态的语言文字,同时公共空间不断流动的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也通过图像、声音、色彩等展示出来[4]。随着研究的深入,旅游语言景观的可视性、观赏性、地方性和表述性等特征被揭示出来,并得到重视。可见,多模态的旅游语言景观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研究对象却不够系统和聚焦,尤其是忽视了景区内现场产生的导游解说语言,这一声音模态未被纳入旅游语言景观的研究范围。本文将云南民族村的旅游语言景观聚焦到一个整体的解说系统,把导游解说语言归入语言景观中,与解说牌书面语言、媒体解说语言共同研究。
不同旅游语言构成的旅游语言景观之间虽有共同性,但其功能指向不同,特征也具有差异性。旅游语言景观究竟是什么?应着眼于具体的旅游语言。本文将旅游语言景观进行界定:其一,是指景区门票公示、指路牌、警示牌等这类为旅游者提供一般信息的语言景象;其二,是指旅游景区公共空间中对解说对象进行描述,为旅游者阐释现象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帮助旅游者深入理解旅游地的静态语言文字和流动的图像、声音、色彩等旅游解说词共同构建的语言景象,其不仅能为旅游者提供感官消费,最重要的是能阐释景区内各种物质和行为文化表象下的意义。
1.2 云南民族村旅游解说词语言景观的分类
从实地调查收集的一手资料看,云南民族村的旅游解说词语言景观按照其中的语言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可分为导游口头解说词语言景观、解说牌语言景观、传媒解说词语言景观。导游的口头解说词可作为旅游语言景观,缘于根据外观形态,云南民族村配备的约60名少数民族导游均为女性,在工作中身着少数民族服饰,分散在景区内的各个村寨中,导游作为旅游语言的载体即为可观之景;导游口头解说语言的书写形式表现为文字,文字是形象可见的。此外,根据解说牌展示的外观形态及材质,云南民族村解说牌语言景观有多种类型,包括木制解说牌80余个,纸质解说牌14个,石质解说牌6个和动物皮质解说牌2个。而传媒解说词语言景观包括电子语音、短视频和游览指南。这三类共同形成了云南民族村的旅游解说系统,构成了云南民族村特有的旅游语言景观。并且,这个系统也不是恒定的,会随着旅游者和导游的改变而形成不同的解说词系统,动态的旅游语言景观得以呈现。
1.3 云南民族村旅游解说词语言景观的特点
云南民族村配备的解说数量多,形式美观丰富:既有立体的和动态的少数民族导游解说、短视频解说、电子语音解说,又有平面的和静态的解说牌与游览指南,以供旅游者观看和收听。村内各类旅游解说词共同构成的语言景观具有可视性、观赏性、组合性、灵活性的特点。所以,其旅游语言景观是多模态的。它不仅是平面的解说牌和导览图构成的语言景象,还有景区内少数民族导游工作中,在现场不断生产出的旅游解说词,也形成了“一村一语言景观”。
2 云南民族村旅游解说词的语言方式
语言是旅游语言景观的核心内容,对其进行语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发源于语言哲学的语用学,是语言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语用学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归根到底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而语言方式是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从搜集到的一手资料看,云南民族村的旅游解说语言极其丰富,从语篇结构模式、常用句式和重要词汇三方面对云南民族村旅游解说词的语言方式进行研究,探讨作为语言景观的旅游解说词如何组织语言并为旅游者提供了哪些旅游信息,以及在运用语言方式中展现出的语言特征。
2.1 语篇结构模式
语篇是指由至少一个及以上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该语言整体有衔接的形式和连贯的语义。云南民族村的导游口头解说、解说牌、电子语音解说、网络短视频解说和游览指南解说形成了多模态的语篇。以下是旅游现场较为常见的两种语篇结构。
2.1.1 导游口头解说词的结构
虽然现场导游的讲解有个性化与变化性的特点,但每位导游的讲解基本上都能形成一篇相对完整的解说词。云南民族村解说词的结构与内容既受到游览路线的影响,也取决于各个村寨的文化呈现与展演。导游工作时首先介绍云南民族村概况,其次是云南少数民族概况,最后才会根据游览路线的推进,顺序介绍各少数民族及村寨。对于游览线路沿途各民族和村寨的介绍,语言的固定结构包括民族的历史、人口分布、生存环境、起居方式、生计模式、语言文字、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婚丧习俗、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科技、节庆服饰、饮食等,这样的语篇结构有面面俱到的效果。
2.1.2 解说牌语言的结构
相比导游语言的口语性、灵活性而言,解说牌上的语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文字,追求书面化和精确化,突出程式化,具有说明文的风格,语篇结构的模式更明显。设置在少数民族及村寨的解说牌中一般是对少数民族的分布与人口、宗教信仰、历史族源及族名、景区内微缩村寨的占地面积及代表建筑等进行逐一介绍。
2.2 常用句式
导游口头解说语言中句子有一定的表达惯式,可以展现出导游解说的重点和使用此句式的效果。话语中“云南十八怪……”句式在民俗文化的讲解中重复率高,突出云南民俗文化的差异性与奇特性;而“以……为美”的句子模式彰显了云南部分少数民族的以黑为美的独特审美观念;“称呼女孩为……,称呼男孩为……”的句子模式则缘于各民族对男女的称呼不同,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称呼的多样性。
解说牌语言的常用句式中,“……是云南独有的……”的句式向旅游者说明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建筑以……为主”的句式用于介绍少数民族的建筑,向游客直接说明了景区选择展示的建筑种类和风格是主流的。
2.3 重要词汇
使用重要词汇也是一种语言方式,由此可分析出云南民族村作为一个文化展示的景区,对旅游解说语言用词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语言的创作者对云南民族村形象塑造的倾向。
导游语言中常用的“真的”“手工的”这些形容词回应了旅游者对云南民族村真实化实践的质疑。当进入村内的购物店时,导游高频使用“最”“只有”强调云南民族村旅游购物品的独一无二与稀有可贵。解说牌语言中使用“典型的”向旅游者说明了云南民族村内展示的民居建筑是经过斟酌后选择的,并且展示的都是代表性、典型的民居建筑,具有游览价值。独特的语言方式不仅向游客介绍了云南各民族的基本情况,重复使用的句式和重要词汇对特殊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也进行了介绍,展现出了复杂多样的语言特征。
3 云南民族村语用原则下旅游解说词的话语实践
人们一般认为,话语是写出来或者说出来的语言,话语的范围很广,可以是词、短语、小句,也可以是语篇。威多森把话语定义为“the use of sentences in Combination”(句子组合的使用),强调其分析单位和功能;系统语言学家斯蒂那和伟特曼把话语解释为“作为过程的语言”,强调其动态本质[5]。因为云南民族村的解说词是由导游或创作者说出来和写出来的语言,是导游和创作者的产物,所以也可称之为话语。前文以语言方式为切入点,总结出了解说语言基本的和重要的内容,以下将以部分具体的解说话语为例,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与得体原则这些基本的语用原则视角和传达民族文化信息时的真实性原则的特殊语用原则视角,对云南民族村旅游解说词的话语实践情况进行探讨,目的是总结出话语实践的效果。
3.1 基本语用原则的话语实践
由于解说牌和传媒解说词的话语是已经编辑成文的文字资料,这类精心设计过的文字资料客观真实、用语严格、逻辑严密,实则是遵守了基本的语用原则。而导游口头解说词的语言特征是灵活自由。一方面,虽然导游在讲解之前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导游话语的最终形成是在旅游现场,此时的导游已将原本的文字资料进行了理解与内化,每位导游也形成了各自的话语;另一方面,旅游者、导游、环境等只要某一方发生改变,均会产生不同版本的话语。所以说,云南民族村每位导游接待的旅游者不同,工作时选择的游览线路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就会产生不同版本的话语。云南民族村导游口头解说词的话语实践效果,直接关系到导游的服务质量和云南民族村的品牌形象。
导游的讲解,需要以语言的真实性为一切前提,遵守质的准则为基本原则[6]。据实地调查,云南民族村的景区导游普遍诚实,当无法准确地给旅游者答复时,能直接向旅游者说明情况,而不是提供不实的信息。比如,布依族村讲解的导游曾向旅游者坦白自身知识存在盲区,“这个我也不太了解,你可以问村寨里的村民”。在云南民族村这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景区中,导游与旅游者的交际实则就是跨文化交际,导游话语绝大部分也遵循了“礼貌原则”。吕文丽指出“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完全是处在同一平面上的两个问题,而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7]。导游用语不仅要得体、恰当,还应与语境结合,要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念[8]。总体而言,云南民族村导游口头解说语言景观中的话语较好地实践了“得体原则”。
3.2 民族文化表述的话语实践
3.2.1 民族文化真实性原则的遵守
云南民族村采用了复原陈列的手法,将云南26个民族的风情文化移植到景区内进行展示。并聘用了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员工和各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驻扎在村寨之中对外活态展示各民族文化。可见,云南民族村无论是静态展示还是活态展示,都进行了实践。解说话语更应该遵守民族文化真实性原则,使民族文化展示与民族文化表述形成对接,达到应讲尽讲、讲真讲实的要求。作为语言景观的旅游解说词,其任务除了为旅游者提供感官消费外,最重要的是通过话语为旅游者解释云南民族村各种物质和行为文化背后的意义,为旅游者提供真实的民族文化信息。
3.2.2 民族文化的表述方式
对于云南民族村的旅游解说词,使用恰当的民族文化表述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理解少数民族物质和行为文化表象下的意义,而且能为旅游者提供真实感、新鲜感和创造旅行记忆[9]。云南民族村内活态移动的少数民族员工就是导游可解说的景观。在游览过程中,导游会向旅游者介绍随机遇到的少数民族员工,包括其民族服饰和民族称呼信息,而不会等游览到相应的村寨才进行讲解。可见,云南民族村可以采取“遇点讲点”的话语表述方式,这是云南民族村导游口头解说词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三种话语方式:独白式、对话式、类比式。
云南民族村导游口头解说采用独白式话语表述方式,不仅能完整流畅地表达出导游的知识储备与观点,也能达到解说的目的。这一方式多用于导游的开场白、整个景区概况和景点知识的具体解说等,如:“云南民族村是1991年创建,1992年接待游客。它把云南25个少数民族及汉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加上外边的昆明古城建筑,微缩在这里集中展示。”对话式话语对语境的依赖性强,传达信息的同时也可拉近导游与旅游者的情感距离。在游览过程中,有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容易引起旅游者的兴趣与问题,由此便产生了简单的对话。类比式话语方式讲究以熟喻生、类比旁通,主要有相似类比与相异类比。该方式可以达到感受差异、深刻理解的效果。荆怀芳曾提出“在比较讲解中分析深层文化背景原因,剖析讲解的文化内涵,使导游讲解更有层次、文化和深度”[10]。而在云南民族村同时聚集了拥有不同民族身份的旅游者、导游、村寨工作人员,文化的差异性较为突出,为运用类比式表述方式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因此,云南民族村的旅游解说语言景观中运用类比式的表述方式十分普遍,常见的就是与汉族客源地类比的表述方式,如“看到我们火塘上面的这个木架,这个就相当于冰箱一样的功效了,也不像你们城市,比较便利,比较现代化了”。
云南民族村旅游解说词中,导游口头解说话语是在旅游场域中现场产生的,灵活多变。而对于特殊的民族文化真实性原则的实践,在解说过程中按照云南民族村的展示逐步推进,运用多样的文化表述方式为旅游者提供内容丰富且真实的民族文化信息,较好地实践了民族文化真实性的原则。
4 云南民族村语言与景观的组合效应
景观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含义与解释,曾被多个领域引用导致景观泛化。地理学中,将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赵红梅等人提出,可见可观之景,不可避免地要接受人类的凝视,凡能吸引游客凝视目光的景观,就具有成为通常意义上的旅游景观的可能性,旅游景观本质上是一种被特殊对待的景观,且绝大比例归属于文化景观[11]。有学者从审美视角和系统角度总结出旅游景观是人们的审美对象,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并能促使其进行旅游活动和产生愉悦体验的景观[12]。总之,人们普遍认为一般意义上的景观是物质性的,而非物质性的景观不经常被提及,进而忽略了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共同构成的景观。云南民族村的旅游解说词景观便是由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共同构成的语言景观,即解说语言、人和解说对象共同构成组合性景观。
首先,旅游解说词属于云南民族村景观系统,解说语言中供旅游者可视的有语言载体和语言文本内容。语言的载体包括少数民族服饰的景区导游、解说牌、书籍、视频等,语言内容为文本文字资料。与系统内的其他景观一样,解说语言的载体和主体作为客体也是旅游者的凝视对象,也会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其次,旅游解说语言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模态,可以是声音、图像、影像、文字,这些语言共同构成的语言景象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景观,而这类景观与系统内的其他景观有所不同,多模态的语言景观可见、可观、可听,旅游者需要调动视觉、听觉、大脑等多种器官接收各种信息,方可深入了解物质和行为文化背后的意义。所以作为语言景观的旅游解说词,不只是旅游者视觉消费的对象,也成为游客的多感官消费对象。
最后,云南民族村的解说语言尤其是导游语言是活态的、流动的,解说语言、导游和解说对象共同组合为景观。在游览过程中,这一组合性的景观在景区内流动,构成了流动的景观,解说语言与其他景观对应连接。在进入景区前,旅游者便通过游览指南、短视频对景区内的旅游景观产生了初步的想象与印象。随着旅游者的进入,解说牌、景区导游、网络语音解说等多样的旅游解说语言伴随着旅游者。随着游览的推进,不同种类的旅游解说词使用不同的语言方式,遵循一些语用原则并运用多样的民族文化表述方式,得体、合理地为旅游者解说景区内的各种景点、景物等旅游设施和人文环境。
5 结束语
作为语言景观的旅游解说词,其语言载体和主体构成的景观可以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不仅是旅游者凝视的对象,也是游客的多感官消费对象;而语言景观中的解说词,使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语用原则和表述方式为旅游者提供了民族文化信息,也更直接地把旅游者与各种景观有效地连接起来。
参考文献
[1] LANDRY R,BOURHIS R Y.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16(1):23-49.
[2] 尚国文.宏观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旅游语言景观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3):46-56.
[3] 王倩,赵娟.景区旅游语言景观的特殊功能及其构建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J].旅游纵览,2021(10):73-75.
[4] SHOHAMY E.Language Policy:Hidden Agendas and New Approaches[M].London:Routledge,2006:7-30.
[5] 范宏雅.近三十年话语分析研究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7-100.
[6] 苏晶.导游语言的语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12.
[7] 吕文丽.浅谈“礼貌原则”与“得体原则”[J].新西部(下半月),2008(6):212-224.
[8] 丁元.“语用原则”视角下新闻脱口秀主持人话语方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28.
[9] 何自然,吴亚欣.语用学概略[J].外语研究,2001(4):10-16.
[10]荆怀芳.模拟导游课程微课设计与实践:以秦、汉兵马俑类比讲解为例[J].智库时代,2019(2):148-149.
[11]赵红梅,李庆雷.旅游情境下的景观“制造”与地方认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3):14-20.
[12]但强,朱珠.旅游景观内涵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