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精致化教学的缘起、表征与策略
2024-10-18杨玲王林喜
摘 要 当下语文教学研究流派林立的学术现象,导致许多教师有无所适从的迷惘感。文章提出“语文精致化教学”的主张,旨在强调、整合、优化传统的有价值的语文经验、方法和思想,引导教师把握语文学科属性,以此来规避语文教学中的某些问题。文章分别从缘起、表征、策略三方面对语文精致化教学进行讨论,剖析“语文教学流派林立的现象、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之缘起,阐释“精简性、发生性、恰切性、多元性”之表征,给出“教学目标精准明确、教学内容恰当适宜、教学过程精细优化”之策略。
关键词 语文精致化教学 缘起 表征 策略
一、语文精致化教学之缘起
提出语文精致化教学,主要缘起于当下语文教学研究流派林立的学术现象和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堪忧现状。
1.语文流派之影响
据有关文献,1970年到2000年,曾涌现一批语文教育专家并形成若干教学流派,如于漪(情感派)、钱梦龙(导读派)、宁鸿彬(思维派)、魏书生(管理派)、段力佩(茶馆派)、李吉林(情境派)、洪镇涛(语感派)、张孝纯(大语文教学派)、陈钟樑(设疑派)、武镇北(目标派)、杨初春(快速写作派)、程汉杰(快速阅读派)等。这些语文教育专家在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方式和方法上进行了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语文教育和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0年以来,语文界也出现了许多冠以“某语文”的教学流派,如板块语文、文化语文、本色语文、民主语文、情智语文、青春语文、诗意语文、生态语文、生活语文、生命语文、简约语文、绿色语文、智慧语文、心根语文、深度语文、正道语文等。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新生代的教学流派和教学思想,在语文新课改的实施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奠基作用。
可是,一门“语文”竟然衍生出如此众多的教学流派,难免令许多语文教师有无所适从的迷惘感。本来“语文”就是“语文”,非要冠以“某语文”吗?语文教学何去何从?于是,有人呼唤“真语文”,有人呼吁“让语文安静”,有人发问“语文到底怎么教”。
2.语文教学之现状
(1)从学生视角看语文教学
笔者曾对某地区中学生学科兴趣做过调查,从最不感兴趣的学科角度看,语文排在第二位。可见,语文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并不高。究其原因,现实中语文教学缺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环境下的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缺少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
(2)从教师行为看语文教学
一位教师讲解了下面一道综合性学习练习。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树人中学八年级(6)班准备开展以“百年伟业红色传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①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②请你为本次活动启动仪式写一段富有文采的开场白。③请你围绕此次活动主题设计三种活动形式。[1]
这道题学生做得很不理想。第①题:不能把握材料的主题,不会写宣传标语。第②题:不知开场白的格式,缺少文采。第③题:设计活动不能围绕主题,也不考虑活动的可实施性。于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讲解”。第①题:讲了拟写宣传标语要围绕主题,并给了一个示例。第②题:先给一个示例,然后总结开场白的格式。第③题:只给一个示例。从表面看这位教师不仅讲解的内容有取舍,而且能给出示例,其教学效果应该很好,其实不然。教师“讲解”后又出示了一道相似的练习,结果学生做得依然很差。教师在观念上以为“我讲了,又给了示例,学生就应该会”。殊不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习得”。教师讲授多、学生学用少的语文教学,自然是纸上谈兵。
(3)从考试评价看语文教学
按新课标中“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命题评价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由做题能力向解决问题能力和活用知识能力的转变。即便考查文言文翻译,也并非强记就能解决。以某地中考为例,试题要求学生翻译“微斯人,吾谁与归”,抽样调查该题的得分率仅有40.6%。应该说,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此句翻译肯定是重点。可为什么中考翻译得如此差?主要是因为教师习惯于让学生“硬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像这样的句子是不适合死记硬背的,其中有对“微、斯、归”词义的把握,有对疑问代词作宾语及宾语前置句法的掌握,是需要理解才能准确翻译的。总之,靠强记硬背、机械刷题就能取得高分的考试评价不是义教新课标对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的量规。
(4)语文取向之主张
从目前来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增无减,依然是“少慢差费”。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考试考得苦。那么应如何优化和创新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应走语文精致化教学之路,即教师通过对语文课程资源的精心整合以及对语文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使语文教学不断走向优化与完美,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思想。
二、语文精致化教学之表征
研究语文精致化教学,应理清如下表征。
1.精简性
是指教学中每个环节、步骤、问题和行为都要精练简洁,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取更高的教学效益。
2.发生性
是指教师要把课堂作为一个信息场和情意场,使这个场里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觉悟等因素充分发生、酝酿、浸润、习染,共同作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知情结构上。
3.恰切性
是指教学应该在恰切的教学场中进行,而教学场的组成要素诸如目标、内容、方法、文体、意义流等都要恰切才是最理想的。
4.多元性
是指以多元性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教学理念,它主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三、语文精致化教学之策略
基于语文精致化教学之表征,笔者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1.语文教学目标要精准明确
教学目标精准明确是精致化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的提前设定,是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关系到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所以精致化的教学目标设定须做到精准明确。下面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加以讨论。
为了合理设计《背影》的教学目标,需要先就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依据——课文、学情和课程目标来做分析。
(1)课文分析
可以说《背影》这篇课文值得指导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一是作者。本文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关于朱自清的生平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学生应进行简要了解。二是字词。文中有许多字词应要求学生掌握。如交卸、狼藉、簌簌、赋闲、妥帖、蹒跚、颓唐、琐屑、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等。三是主题思想。本文表达的是深挚的父子之情。①应该让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感受和体会这种父爱。②体会文章是如何将这种表面看似平常的父爱写得如此感人至深的。③教育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四是结构和选材。①“背影”是本文的中心和叙事线索,也是文中情感的象征点、交汇点、触发点和切入点。这种结构方式值得学习。②省略和回避的写作技巧。比如,文中提到父亲与他的矛盾——“触他之怒”“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我的不好”等。但是作者对这些内容都进行了淡化处理,语焉不详。作者为什么要提及这些内容却又淡化处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这一问题,知道作文时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哪些该强化,哪些该淡化,哪些该正视,哪些该回避。五是表现手法。文中描写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写得非常细致生动,足见作者的观察力和语言表现能力。六是语言。①本文的语言非常简洁质朴,比如,父亲送儿子坐车过程中所说的四句话很简洁,但包含了深挚的感情,值得细细玩味。②文中有些语句对理解全文有关键性作用。例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深入理解它们在全文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或许还能列举很多,仅上面提到的大大小小共10个问题,就都可以作为《背影》的教学目标。然而,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可iupAUDXvSubAN+MCTBMoNw==能设定这么多目标。因此,这些问题暂时还只能作为《背影》一文的“备用教学目标”,还需要再依据具体的学情并参照义教新课标中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对上述“备用教学目标”进行筛选。
(2)学情分析
这里不针对具体的地区、学校和班级,只做一些一般意义上的学情分析。《背影》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学生在七年级上册还学过朱自清的《春》。所以,关于作者朱自清的情况学生在七年级应该有所了解,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宜再将此作为教学目标。关于本文的字词,虽然要求学生会写、会讲、会用,但可以不作为教学目标。另外,关于省略和回避的写作技巧,初中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加之文中所涉及的有关内容作为未成年人的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也可以不作为教学目标。
(3)课程目标分析
先用义务教育新课标第四学段中的“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与上述“备用教学目标”相对照,发现上述10个“备用目标”中的大多数符合学段目标或学段目标分解后的相关目标,但也有一些“备用目标”超出了学段目标的范围。例如,“教育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语文学习的本体是语言学习,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指向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所以这一教学目标偏离了语言学习本体。可以设定学生通过《背影》的学习,认识作者是怎样借助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而不是目前设定的“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宜作为《背影》一文的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就可将上述“备用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点、第二点和第三点中的第③个问题及第四点中的第②个问题排除。剩下的第三点中的第①②两个问题,第五点和第六点中的第①个问题有交叉重复之处,可以进行合并处理。如此一来,即可对《背影》一文的教学目标做如下设计:
第一,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第二,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
第三,理解有关语句在文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看便知上述所呈现的三个教学目标,非常不精准、不明确,显然不符合精致化教学对目标的表述要求。精致化教学对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是: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验证,尽可能采用行为目标来表述。一个严整的行为目标的叙写,其结构通常包括四部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①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应该……”,而不应是“教师应该……”,也不要运用“指导”“培养”“使……增进”“使……认识”之类的词语,否则就会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学生”混同为“教师”。②行为动词指描述学生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如读准、背诵、默写、复述、说出、写出、找出、辨别、比较、解释等,这些行为动词明确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③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如“默读全文后”“在5分钟内”等。④表现程度指学生对所定目标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如“能复述全文的主要内容”“能正确默写古代诗歌四首”等。
通过以上分析,就可将上述《背影》的教学目标修改为: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本文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第二,思考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
第三,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语言,理解“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等语句在文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以上设计的《背影》教学目标只是众多可能方案中的一种。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可能只有一种方案。学情不同,设计方案也不同,即使学情相同,由于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不同,设计方案也会不同。
由此可知,教学目标确定的路径为:先依据“课文分析”梳理“备用目标”,再依据“学情分析”和“课程目标分析”进行“精选优化”而选定“教学目标”,最后通过“精准表述”确定“最终目标”。
当然,语文精致化教学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路径,不仅适用于单篇教学,也适用于单元教学、群文教学、项目式阅读、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笔者以为,教学目标的精致化有益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单篇和多篇教学的篇章价值,也有益于克服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总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有可行性,能够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实施。
2.语文教学内容要恰当适宜
教学内容恰当适宜是精致化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在备课中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加工和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确定教学内容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教学内容不恰当、不适宜,就会造成教学的随意性,带来教学的低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有许多依据,如课程目标、教材体系、文本体式、具体学情、创作意图、教师学养等,而课程目标、文本体式和具体学情尤为重要。下面以郑振铎的《猫》为例加以讨论。
(1)依据课程目标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猫》选自郑振铎的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因此应作为小说来教学。但由于当时“小说的散文化”倾向,《猫》也有散文的特点,所以也被作为散文来教学。义务教育新课标中“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课程目标与《猫》的教学内容相关。因此,《猫》的教学内容可定为“体会小说《猫》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开展叙事、刻画形象的特点”“体会散文《猫》巧妙的构思和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
(2)依据文本体式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由于一种文本体式对应一定的文本内容,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文章的体式特征确定恰切、合宜的教学内容。小说和散文均可叙事,但小说所叙的是“虚事”,散文所叙的是“实事”。从小说角度看,《猫》是“我”借助“猫”这个典型形象来隐喻一系列旧式家庭的悲剧故事。从散文角度看,《猫》是作者通过讲述三只“猫”的故事表现“我”在猫亡失之事上独特的情感变化。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确定如下具有独特文体特征的教学内容:从小说角度为“从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探寻造成社会底层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从散文角度为“从真实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看‘我’对三只猫的情感变化”。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依据不同文本特征所确定的独属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把小说的教学内容当作散文教,或者把散文的教学内容当作小说教,甚至不问文体什么都教,鱼目混珠。
(3)依据具体学情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学情限定了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确定教学内容必须立足学情。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应该学什么、能够学什么”“学生有什么问题需要教、有什么能力需要培养”。比如和《猫》一文有关的学情可能是:已具备哪些阅读小说、散文的知识,还需要哪些知识;能否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是否了解叙述视角;能否分析文中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能否辨识“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是否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在理解本文的主旨方面需要搭建怎样的学习支架;等等。经过上述学情诊断,教师明确了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是不需要教的,从而确定本文的教学内容,而这样的教学内容才算是契合学生需要的恰当的教学内容。
3.语文教学过程要精细优化
教学过程精细优化是精致化语文教学的精髓。语文教学过程的精细优化,包括精巧的教学切入、精警的教学导语、精简的教学提问、精到的教学任务、精实的教学活动、精审的教学组织、精恰的教学方法、精确的教学评价、精辟的教学结语、精雅的教学语言、精美的教学板书、精要的教学媒体等诸多方面。下面择要例举四点。
(1)教学切入要精巧
教学切入点是教学的突破口和起点,是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而寻找精巧的切入点,通常是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的一个盲点。常用的教学切入法有标题切入法、关键词句切入法、线索切入法、人物切入法、矛盾处切入法、背景切入法、插图切入法、文体特点切入法等。以《孔乙己》为例,可以把对孔乙己的认识层次作为切入点。第一层次从身份、外貌、神态上初步认识孔乙己;第二层次从习惯、性格上进一步认识孔乙己;第三层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深入认识孔乙己。可以把语言作为切入点,比如理解“排”“摸”“罩”“笼”等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动词。
(2)教学任务要精到
教学任务就是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环境下为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活动内容所做的系统性的要求与规定,是教学的重要元素。然而,不少教师并未意识到清晰、精到的教学任务在实现教学目标中的价值,并由此引发了对教学任务设计的漠视。以《老王》为例,在设计教学任务时,笔者从该文所在的单元导语部分的“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这句话中受到启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即“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设计核心教学任务:围绕“愧怍”进行探究,感受文章的深层意蕴。接着设计子教学任务:①“愧怍”的对象是“不幸者”老王,请结合文章分析老王的形象。②“愧怍”的主体是“我”,请结合文章分析“我”愧怍的原因。③“愧怍”的前提是对不住老王,文中的“我”真的对不住老王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上面的教学任务设计,采取“核心任务+子任务”的形式,教学任务层次分明,以核心任务统摄、撬动整个课堂教学,以子任务分解、丰富核心任务,避免了通常教学设计中碎片化现象,有助于实现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活动要精实
教学活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系列动态情境指导学生自主活动的行为过程。新课标重视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指出“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精当实在,要明确活动意图、围绕教学目标、了解基本学情、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方式,达成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任务。来看《蒹葭》的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1:简介《诗经》。
活动2:指定学生朗读。(连续两位学生朗读,教师不满意于是范读)
活动3:教师作讲析。
活动4:要求学生把《蒹葭》改编成现代诗。(不到4分钟学生作答)
活动5:要求学生自由演绎该诗。(略作准备后一学生用《秋水伊人》的曲调演唱了这首诗)
从教学活动的设计来看,其一,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未作评价,也没有指导学生如何朗读《蒹葭》;教师范读后没要求学生复读,使范读失去意义。其二,古诗改编缺乏指导,且准备时间短,很难有高质量的改编作品,此项活动形同虚设。其三,学生的演绎呈娱乐化倾向,破坏了原作的美感。可见,这堂课的活动设计是无法实现其教学价值的。
不过当下的语文教学,更追求“活动”的“情境”化。譬如把《猫》设计成“断案”、把《皇帝的新装》设计成“直播”、把《老王》设计成“杨绛为老王向当地民政局申请救助”,这些异彩纷呈的“情境化的活动”设计是否可行,还值得商榷。而依据《苏州园林》文本特点,“为苏州园林设计门票”的活动情境——门票正面是假山、池沼等说明对象的图片,背面是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思维导图,既紧贴说明文的文本特质,又符合语文精致化教学的理念。只有这种创设真实情境、组织有效活动、驱动语言学用真发生的“情境化的活动”设计,才是真正遵循语文学科属性,才能真正守住语文学科本位。
(4)教学评价要精确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精确的语文教学评价要求适时、适度、适当。适时就是评价要选择恰当的时机,适度就是评价信息要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适当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具体恰当的评价。布莱克·威廉姆斯认为,教师的规范、细节和及时的反馈是课堂上最重要的事情。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思考“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句诗所展现的艺术形象。学生说道:“……文字在低沉中营造出冷秋的悲伤和忧郁的气氛。”教师鼓励道:“‘冷秋’一词用得特别好,诗人为什么强调‘冷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冷秋表达了什么情绪,并用与冷秋相关的诗歌来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悲秋。这种适时、精确的教学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而言,追求精致的语文教学,其主旨是追求学生精致的语文学习,其核心是追求精致的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及过程,其保障是教师对语文精致化教学的自觉追求[2]。
当前,语文教学研究流派林立,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笔者提出语文精致化教学的主张,既非要徒增流派,也非要标新立异,而是想把传统的有价值的语文经验、方法和思想加以强调、整合、优化,从而引导一线语文教师把握语文学科属性,以此来规避当下语文教学中的某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吕 娟.2021年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精选精讲[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21(24):6-13,38-39.
[2]毕翠敏.追求语文教学的精致化[J].吉林教育(综合版),2015(12):17-18.
[作者通联:杨 玲,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中心中学;
王林喜,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