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关联”提法可休矣
2024-10-18姚春燕罗应昕
摘 要 在多年“考教分离”之后,“考教关联”成了热词,有人以为是“教什么考什么”,其实现在的“关联”也好,过去的“分离”也罢,需要关注的不是“关联”和“分离”,而要关注“考”什么和“教”什么,即要关注“考”和“教”都是指向核心素养。如果简单地把“考教关联”和“考教分离”对立起来就会误入歧途。
关键词 考教分离 考教关联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多年来,高考长期牵引教学。关注命题方向, 研究高考试卷,成了无数老师的必修课,但由于没有理解“考教分离”的内涵,做了大量的“无用功”。现在提倡“考教关联”,似乎“考”要关联到“教”了,且认为“教什么考什么”。恐怕这又是没有理解“考教关联”的真正含义。
先琢磨几个问题。“考”与“教”如何“关联”?过去高考的“考教分离”是“以考定教”?近年高考的“考教关联”是“以教定考”吗?
一、何为“考”,何为“教”
首先,考什么,这好像是浅显的问题,其实不然,这涉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等法规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部分提出:“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由此可知,人才选拔要求和课程标准是教学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是两者共同的源头和上位概念。课程标准中不仅有教材编写建议和教学提示,也有考试命题建议。教学和考试命题都必须服从于课程标准,而不是服从于教材,更不是仅仅对课堂教学的抽样。这算回答了考什么。
其次,教什么的“教”,如果认为是教材,就似乎有些偏颇。当然,教材是依据课标而编写的,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精神。但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学习要求”的阐述,相对而言是比较宏观和抽象的(比如高中语文的18个学习任务群),而教材只是学习资源,“无非是个例子”,在逻辑图中,课程标准和教材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正确处理课标和教材、教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更要侧重以教材为生发点,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既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这个“例子”,用“举一反三”表述再恰当不过;课堂教学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落实,一切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都统率于课程标准;其次,不同的教学行为也具有差异,在教学实践中拓展延伸的范围与深浅亦不尽相同,要在细化的知识内容上形成“教什么考什么”的对应关系,很难确定一个科学的参照标准。如果一定要“以教定考”,那么这个“教”只能理解为“应教(jiāo)”(课标规定的内容)而非“实教”(课堂对教材的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
因此,“考”和“教”都只能“依标而考”和“依标而教”,换句话说,就是“考”所应考,“教”所应教。
二、“考教分离”和“考教关联”辨析
“考教分离”是相对于“考教合一”而言的,指将教学和考试分开,任课教师不参与所任课程的考试命题,最突出的是试卷考查内容与教材内容脱钩。这有利于教学考核的公平、公正,也有利于教学评价的科学、有效。它强调严格按教学大纲(现在是课程标准)教学,依据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建立一套包括试题库、自动命题、阅卷、评分、考试分析、成绩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完备的考核管理系统。这样的系统能够确保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标准性,使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内容而非教材内容,避免教学跟风,猜题押题,甚至考什么教什么。由于回避了教学的功能性和应试性,自然有利于引领教学“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真正树立“以不变(核心素养)应万变(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意识,切实把教学落到实处。诚然,这样的举措也无法杜绝一线教学总是把以往的考试当作范本,加之众多出版机构出于某种市场性质,把本属于“马后炮”的跟风举措变成了应试的重要法宝,通过各种应试资料来推波助澜,强化应试演练。商业机构与教学一线默契J74yEhQOMNpsNSKEqZlfRC8IfbXLjMN1d/V/dy7nN9g=组合,似乎也行之有效,至少营造了心理安慰气氛,将考什么教什么推向极致。当然,由于片面理解“考教分离”,也让教学处于茫然境地,甚至觉得教学与考试无关,教材的利用出现弱化和抛弃的现象。很多地方长期无视现代文教学的现象很严重,认为这些文本教学与考试无关,而把重心放在古诗文教学上,觉得只要咬文嚼字,高考试卷多少也能“撞”得上。机械地寻找考题与教材的对应关系,教学过程中把刷题当法宝。长此以往,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掌握不足,高分低能是不争的事实。
也许是考教分离难以达到初衷,也许是为了引导一线教学关注教材和任务,也许找到了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考教关联”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趋势。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有如是说:“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与教材的关联度……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这应该是较早的“考教关联”的出处。2023年高考后,很多专家纷纷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评析,其中,“考教关联”是重要议题。认为试卷与教材内容有关联,包括同课标精神、课程观念、教材理念及课堂方式等的关联,这样的关联,从宏观上看,是非常有指向意义的。但专家们用近年试卷来印证考教关联在兑现就需要考究了。
由于专家们侧重试卷综合评析,不是专门论述,因此,所谓“考教关联”也语焉不详,只是举举例,很容易让很多人把“关联”引申为“教什么考什么”,甚至希冀文本教学内容进入考查范围。
先看两个例子。
例1 有专家认为,2023年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阅读材料《后真相时代》围绕新闻事件表述,正好教材又有“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则宣称兑现“考教关联”云云。
例2 有专家认为,2024年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选用了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多篇毛泽东的文章,如《反对党八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也称兑现“教考关联”。
如果高考试卷选用了新闻类材料就牵连到统编教材的“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论持久战》与《反对党八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造我们的学习》都是毛泽东的文章,就叫“关联教材”,也就是试卷“考教关联”,那么,历年高考试卷各个板块(实用类、思辨类、文学类和古诗文类)都关联了教材的相关文本,而过去却说“考教分离”,是不是“关联”和“分离”本就是一回事?如果不是,是不是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呢?
再进一步研究一下2023年新课标Ⅰ卷《后真相时代》一文的试题:
题4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此题是新课标Ⅰ卷的又一次关于定义概念的考法。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4题是“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这次虽然不是要求下定义,但考生必须能定义“竞争性真相”,才能根据定义种差筛选出相关信息。
第一步,定义:竞争性真相是在同等真实性现象中,挑选有利于自己的可以进行多种描述的具有灵活性的事实。
第二步,筛选符合种差的信息就是答案:
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与《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从题干和答案看,此题并不是用“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的学习任务来考查辨析信息“真伪”,而是需要考生会下定义并通过下定义来提取相关信息。这是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此题是考教关联,还是考教分离?
再看看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9题:
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统编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的“思考探究二”指出“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试卷阅读材料《放牛记》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把“写作时的回忆”“童年的感受”“交错转换”,似乎就是与教材内容保持一致。不过,大凡回忆性散文均具有这样的叙述特点。试卷命题是不是暗示关联整本书阅读,不得而知。《放牛记》的选择,自然是关联了《朝花夕拾》中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代表的回忆性散文,因为文体或者叙述方式类似,就认定是“考教关联”?似乎理由不够充分。前面说了,试卷材料历来都与教材文本相关。
推敲题干,似乎又与教材没有相关性了。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要求“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可知,此题是“对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发表自己的观点”的阅读能力和独到见解的考查,当然如此“关键能力”又离不开“交错转换”这一关于叙述特点的“必备知识”。由此可知,考教既在“关联”又在“分离”。
三、“分离”与“关联”异曲同工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王本华认为,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联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直接考查教材和教学中的基本知识,这是早年较多采用的一种方式;二是以基础阅读所获得的能力为考查重点设题,也就是所说的材料在课外,能力在课内;三是与教材相关联,有时也以教材知识作为答题的参照,这是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形式。”“多年来高考试题所考查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事实上都是教材的核心内容及最基本追求,所以教、考本身的精神都是一致的。但相当一部分老师却认为,高考试题只要不具体联系教材选文、相关内容,就等于没有考到教材”(王本华《高考语文试题进一步指向教学考一致性》),这番话似乎不是专门指“考教关联”,因为“多年来高考试题”已有所体现,既可以说是“考教分离”,也可以说是“考教关联”。
不管是过去的“考教分离”还是现在提倡的“考教关联”,“考查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事实上都是教材的核心内容及最基本追求”(王本华语)是一语中的的!把“考教分离”的“考试与教材内容脱钩”理解成“考试与教学内容脱钩”仅一字之差,其含义就差得远了。把“考教关联”与“考教分离”对立起来,属于认识上的误区,甚至以为现在高考试题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更是没有理解“分离”和“关联”的实质。还有老师一直在高考试卷中寻找“关联”的点,当发现某考题字词与某篇课文“撞上”,就很兴奋地认为,“考教关联”兑现了, 找到了“关联”的金钥匙。很多语文老师过去忽视教材教学,很多地方弱化甚至抛弃了现代文教学,以为“教”与“考”没关系;现在又局限于教材,对注释、“学习提示”死抠,甚至把“单元学(研)习任务”当作课后作业来演练。这必然窄化教学内容,需要好好研究课程标准精神和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盲目和肤浅地信奉关联教材,唯恐将来考到教材某个知识点,自己没有讲到会成为教学“事故”,都是自己在给自己挖坑。
高考试卷坚持的是“稳中有变”,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亦即“核心素养”始终属于“稳”的核心。我们需要研究考试,又要清楚试卷只是一次抽样、一种枚举,不可把“枚举”当成高标,教学陷入“马后炮”的泥潭,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往往是事倍功半,疲惫不堪。
综上所述,现在的“考教关联”与“考教分离”都是指向核心素养,何必在“考教分离”带来诸多混乱中,又多一个“考教关联”增加不确定因素呢?消除两个看似对立实则一致的概念,考和教各自遵从课程标准指向的核心素养方为殊途同归。课程标准业已具备过去说的“教学大纲” 和“考试说明”的功能,深刻理解这一点,概念清楚,任务明确,干净利落,将更有利于命题和教学;同时将“高考是指挥棒”的观念转变为“课程标准是指挥棒”,则更有利于本轮课改的推进。
[作者通联:姚春燕,重庆育才中学;
罗应昕,重庆清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