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商兴农背景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共生机制构建

2024-10-17李怡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0期

摘 要:“数商兴农”背景下,职业教育应紧抓数智时代契机,利用科技赋能教育改革,培养契合数字经济的乡村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助推战略落地。该研究运用共生理论,阐述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共生逻辑;并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赋能乡村振兴为例,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三大视角,深入探究其共生结构。基于此,最终构建出数商兴农背景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共生机制,包括搭建与市场需求同步的人才培育体系、共创“学徒制+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和维护多元化乡村振兴教育生态。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振兴;共生机制;数商兴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193-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commerce promoting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era, u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mpower education reform, cultivate rural talents that are suitable for the digital economy, inject vitality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es. This study uses symbiosis theory to explain the symbiosis logic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empowe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ordiuVbJ8/nXfh9eehkv2ORBOW0joOQvLd0UTJ/+8r2/7y8=nated development; and taking Zhejiang Commerc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o deeply explore its symbiosi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symbiosis unit, symbiosis environment and symbiosis structure. Based on this, a symbiotic mechanis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empowe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commerce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finally constructed,+bdrQbDPuvDpdmbVf+KlKJS6dkK/StIp0yjmEFhVNTQ= including building a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that synchronized with market demand, jointly creating an "apprenticeship plus project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maintaining diversified rural revitalization education ecology.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symbiotic mechanism; digital commerce to promote agriculture; talent training

“数商兴农”作为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战略的结合点,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措施。旨在通过“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工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1]。职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不仅能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还能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为乡村增添内生发展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强调了支持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如何通过培养适应数字经济需求的人才,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是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目前,学术界在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路径上已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从实践层面来看,主要围绕如何更好地利用职业教育培养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如董媛等[2]、陈建明[3]提出了产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院校通过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的多重路径研究。从理论层面来看,学者们提出了多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建构模型。如李本云[4]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构建出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关联指标体系;李雪莉等[5]设计出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PEST-SWOT模型;杨红荃等[6]运用场域理论,研究农村职业教育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具体表象及优化提升路径。然而仍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一是“数商兴农”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其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点与实践案例尚待丰富探索。二是如何创新职业教育模式以适应“数商兴农”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实践精准对接乡村实际,仍是有待深耕的领域。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数商兴农”新兴业态,探究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共生逻辑,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思考和策略。

1 共生逻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1.1 理论基础:共生理论

共生(Symbiosis)是一种跨领域、跨个体的紧密联结状态,各参与者彼此依赖、合作共进,在发展中达到互利与增强的效果。该理论体系从根本上明确了三大核心结构组件:共生单元、共生环境与共生模式。共生单元,作为构成共生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涉及所有能够参与资源与信息流通并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扮演特定角色的主体。共生环境是指间接或直接作用于共生系统,影响其形成、演化路径及稳定性的外部变量总和,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政策、市场趋势、社会价值观变迁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每一项都可能是推动或制约共生系统发展潜力的关键。共生模式则通过描绘共生单元间互动与合作的具体形态,反映出共生系统的行为适应性与组织整合度[7]。

1.2 可行性分析:职业教育与共生理论的适配度

一是生态位嵌入与功能互补。职业教育系统可以被看作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其中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构成了系统的不同生态位。共生理论强调参与者间的相互依存和功能互补,如同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系统稳定。例如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提供知识和技能训练,企业则提供实操和实习场所,双方互相支持,共同促进人才的精准培养;通过校地共建,职业院校依托自身专业特色与办学优势,关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福祉,将教育资源和教学成果服务于乡村社会经济,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地方政府则提供政策帮扶、农民群体支持等,与职业院校共签战略合作协议,接收学校选派的师生团队以开展乡村社会调研与智扶共富服务,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服务乡村共富建设的共生优势,联合培养乡村共富人才,实现互动共赢。

二是持续性优化与动态调整。在数字经济推动下,职业教育需要持续适应新兴技术、新产业形态的需求。共生理论提倡协同合作,鼓励职业教育系统与乡村振兴系统间建立互动反馈,根据市场的变化动态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这种灵活适应和持续优化的能力,保障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同时,职业院校应紧跟数字经济和智慧农业等发展趋势,积极宣传和推广信息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运用职业院校专业技能强项,如制冷空调、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应联合相关的技术、生产企业,深入乡村社区,通过数字生活培训、普及智能家电维护知识等形式,促进职业院校师生与农民群体的面对面交流,进一步推动乡村社会数字化普及。

三是共享性协作与创新共促。共生理论追求互利互惠,这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体现为构建多方共赢的协作模式。通过建立成果共享机制,例如联合办学、产学研合作项目等,职业教育不仅能有效解决资源分配不均问题,还能促进资源在各参与者间的流动与增长,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职业院校重视教师科研素养培育提升,强化教师团队科研创新能力,加速科研成果孵化与产业化,以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研发中心为基础,积极激发教师科研创新热情,促进各平台基地的顺畅运行和成果转化,拓宽技术服务覆盖范围,在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师生服务社会、参与解决企业发展问题、提供技术创新和咨询服务等重要作用,着力提升服务乡村经济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效益。

综上可见,职业教育与共生理论的适配度得到了充分验证,该理论也为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人才培育挑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

2 共生结构: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赋能乡村振兴为例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号召,凭借其深厚的商科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及广泛的校企合作网络,正成为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其实践成果入选了浙江省教育厅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和《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1 共生单元视角

在共生理论指导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展现了多元性和互惠性的关键特征。多元性表现在共生单元的构成上,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单位,与专业群、教师、学生等内部单元,以及外部的农业行业企业、政府等多方共同构成了共生网络系统。每个单元都具有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如职业院校的知识和师资资源、农业行业企业的市场和技术优势、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这些资源优势的整合推动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而互惠性体现在通过与多地政府、企业的深度合作,如学校与多个山区县的山海协作,开展乡村电子商务普及项目,不仅将教育资源下沉到基层,助力农村劳动力技能升级和观念转变,还促进了农业与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的融合,开辟了农村发展新路径。这种“职业教育反哺乡村”的模式,不仅展现了高职院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锐反应,还体现了其作为共生单元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2 共生环境视角

“高职百万扩招”政策构成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的共生背景,这一政策为学校提供了扩大招生规模、服务更广泛社会群体的机会。学校积极响应此政策,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学模式,体现了共生理论中环境适应与互动的概念。在这一环境下,学校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创造性地推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灵活的学制安排,为农民工、退伍军人和下岗工人等特定群体提供了再教育和技能提升的平台,从而优化了回乡创业就业人力资源结构,促进了乡村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同时,学校依托百年校训与浙商精神,强化商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课堂教学、创业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与协同创新融为一体,旨在培养既掌握现代商科知识又具备实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2.3 共生模式视角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商业模式,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深度校地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方式,智能化升级专业群和教学模式,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养、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配合,切实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其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的优势,与华为、海康威视等众多知名企业合作,通过共建智能物联、数智管理等产业学院,以及开设校企合作订单班,不仅为企业输送定制化人才,也为学生提供了与行业前沿对接的学习与实践平台。该模式为农村电商、数字农业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在校地合作方面,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号召,推进与武义、青田等地的合作,与天台、仙居、衢江等山区县的山海协作,既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数字素养与职业技能,还利用其教育与技术优势,帮助地方开发特色产业,提高了农产品的品牌化、市场化水平,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另外,学校创新性提出“四链融通、四级联动”的共生模式,即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无缝对接,学校、专业群、教师、学生四级联动。学校与公司共建点晶网络产业学院,深度参与海信日立、奥克斯、惠而浦、TOFFY等知名电器品牌天猫旗舰店的运营,其打造的“内容工场”模式是一场数据驱动型商业模式实践,形成了从数据收集到决策反馈的闭环。此外,学校与嵊泗县合作把贻贝打造成国宴菜单产品,并为近6 000名渔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推动了嵊泗贻贝在育苗、养殖、加工、运输以及销售等全产业链上实现数字化转型。

3 共生机制:数商兴农背景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3.1 共生单元:精准定位,搭建与市场需求同步的人才培育体系

面对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应当紧贴“数商兴农”战略导向,搭建专注于“数商兴农”特色的专业集群,围绕农业产业链数字化升级,从智能种植、农产品智能加工、农业电商平台构建到品牌数字营销的全过程,精确定位关键岗位需求。基于此,整合餐饮智能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管理等专业资源,形成从前端、中端到后端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促使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尤其针对涉农职业院校,应当打造一个立体化、互联互通、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架构,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加强培养教师团队,并以农业强国发展需求为目标,调整涉农职业院校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8]。面对“农村空心化”的乡村发展难题,运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乡村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乡村建设的内生发展力,并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农业技术资源、社会治理资源等,强调乡村人才培养、推动农业智慧化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3.2 共生模式:校企合作,共创“学徒制+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学员→学徒→预备员工→正式员工”的递进式人才培养路径。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现代学徒制,由企业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将真实项目融入课程体系,实现教学与实践无缝对接。例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专业发展优势,与磐安开发“游十八涡·品十八锅”助农项目,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十八道ULe1IoBa+mfzbxYyGYUCsA==原乡菜,并对农家乐负责人进行针对性技能教育,推动项目成效推广和农民收益显著提升。校企共同设立教学标准、课程内容及评价体系,确保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度,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加速从理论学习到职场能力的转换,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紧贴数字经济产业,引进高科技成长型培养项目,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信息化技术手段,革新项目教学方式方法,组织项目技术指导和点评,做好项目实操过程中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工作,为实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迅速补充乡村振兴的数字经济人才需求。通过推行“项目实践”模式,将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路径融入项目制教学中,并经由工作坊、案例分析等形式,充分激发技能创新发展的动力;促进与企业、孵化器的共生合作关系,创新技能展示与成果转化的平台,定期举办乡村人才经验交流会、项目对接会等,为正式员工的顺利培养提供市场对接机会。

3.3 共生环境:产教融合,维护多元化乡村振兴教育生态

利用地方资源与政策优势,构建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职业教育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这表明可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主导下的灵活治理模式,鼓励县域自主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紧密联系本地特色产业,吸引社会资金与技术资源,采用公私合营(PPP)等创新模式,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和产业孵化基地。例如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昆明市晋宁区、楚雄州双柏县、农业科技公司等携手,成立了云农职·慧农时邦高原特色农业产教联盟[9],以及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乡村振兴学院,为退役军人、高素质农民、失业人群等开展职业技能传授与培训,目前浦江、松阳、兰溪、淳安等地均落实了美丽乡村特色村的建设实践项目,产教融合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弘扬工匠竞赛的重要平台。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大量直接服务农业现代化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还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缩短从技能学习到实操成效的距离。

4 结束语

“数商兴农”背景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应当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场景,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平台,积极探索助力乡村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将职业教育链与乡村产业链紧密衔接,其合作共生的融合成果将作用于乡村振兴,以刺激乡村产业新业态,为乡村发展赋能内生动力。在职业教育领域,共生理论的三大核心结构要素(共生单元、共生环境与共生模式)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进程中,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双方的共同目标与联动方式相似,能够为区域经济、社会治理增添发展驱动力。例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构建“四链融通、四级联动”的共生模式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证明。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职业院校与乡村产业链之间的共生关系往往达不到理想状态,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共生单元间的关联、互动与共赢,从适应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到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再到设计多元生态营造数字化共生环境,通过构建职业教育共生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建设人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江,陈坤祥,陈浩东.数商兴农背景下数智赋能乡村农商文旅融合的逻辑与路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6(4):116-127.

[2] 董媛,王为民,胡贝贝.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18):70-75.

[3] 陈建明.职业教育赋能农民数字素养:作用机制、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23(14):91-96.

[4] 李本云.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关联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4,23(2):9-18.

[5] 李雪莉,李尽晖.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PEST-SWOT模型分析与路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4,23(2):19-26.

[6] 杨红荃,艾杰.农村职业教育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研究——基于场域理论[J].职教论坛,2023,39(7):120-128.

[7]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8] 赵美荣,杨俏丽,陈春潮.农业强国背景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时代使命、现实困境与逻辑框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2):69-83.

[9] 刘婷婷,张益刚.共生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J].教育与职业,2023(19):106-112.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46

基金项目:中国商业经济学会2023年度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2023ZSZJYB01)

作者简介:李怡(1995-),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