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与创新路径
2024-10-17朱明智王金凤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要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与创新路径就是让高等院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这就要求高等院校通过理论、历史、现实3个层面明晰内源动力、反思自身站位。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对接模式、人才供给、人口流失等现实问题,创新高等院校的服务路径,实现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方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关键词:高等教育;乡村振兴;逻辑理路;创新路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181-04
Abstract: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of food security,consolidate the resul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build a modernized industrial system. Exploring the logical rationale and innovative path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o enabl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o better perform their social functions and add to the cause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is require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o clarify the endogenous power and reflect on their own position through the three levels of theory, history and reality. On this basis, they should re-examine the docking mode, talent supply, population loss and other realistic problems, and innovate the service path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o as to realize the inherent needs of higher education's own development and better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logical reasoning; innovative path; talent cultivation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中做出的总体设计与系统部署进一步明确了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养聚集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作用。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高等院校的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等教育要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同步而行。
1 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确立了2035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需求,也是高等教育的前进方向,高等院校应该以此为基准加强自身建设,为农助力。
1.1 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2004—2024年,中共中央连续21年针对“三农”问题发布一号文件,于202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指出: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从属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布局,也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它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中分析马克思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历史分析法审视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为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与着力点。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高度分工与工业文明兴起中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城乡对立,在城市与乡村构成二元体系中,城市战胜乡村是必然的结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农业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为凸显。但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中,对立的城乡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城乡关系因此来到新的阶段,即“城乡融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2]。
城乡融合固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马克思认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3]。为满足这一物质前提,为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要进行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的多维度振兴。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中所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4]。可以看出高等院校与人才、新兴产业的密切关系就决定了其能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高等院校自身较高的文化站位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也保证了其能够在生态、文化、组织等方面辅助乡村全面振兴。
1.2 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
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是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教育服务于民,其反映社会对于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方向、教育内容、教育与外对接的标准之一。而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也承载了更多来自其外部的期待。教育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发展的需求,教育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而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层次中的上层结构,有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为了办好高等院校,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等院校必须与国家的政策方针同步而行,由此可见,将服务乡村振兴上升为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之一是十分有必要的。
从中国历史上看,教育治理体系总是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从西周“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再到延续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5]。教育一直履行着遴选人才、激扬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而我党自建党之初就对教育极为重视,在革命时期兴办工人夜校,宣传新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由黄炎培等人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通过农民教育与农技推广的在农村中引起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于农村的教育也不曾停止。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扫盲运动”,打破了农民与文化之间的“壁垒”,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农民的封建思想。改革开放时期,当传统的农业形式受到时代冲击,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缓解了农民的心理压力与生存压力。早在1989年就落实的定向招生计划与2012年落实的国家专项计划,都添力于脱贫攻坚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资源不均的现状。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教育面对农村农民的任务也逐层递进,新时代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急需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高等教育务必用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服务于乡村振兴。
1.3 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逻辑
新时代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依靠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6]。换言之,农村农业现代化、乡村产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在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高等院校首当其冲。
《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高校在农村农业领域获得国家进步科学奖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6项。而在成果转化方面,各高校建立的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超过500个,转移转化现金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超1.8万项,创造经济效益710亿元以上,极大推动了乡村振兴进程。可见教育与科技的相互作用为农村基层产业的迭代与发展提供动力,高等院校在添力培养农村产业动能,引领农村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7]。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又以人为因素,助力提升乡村居民整体素养,助力重建乡土情怀,为乡村自身的价值提升做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高等院校的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高等院校善于培养乡村文化的传承人,鼓励高校学生学习表演传统技艺。当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设立非遗专业,让青年学生在保护和溯源中正视乡土文化,滋养乡土情怀的归属感。
乡村既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价值观的社会实践基地,又是丰富学生见识的天然课堂。乡村因其广袤与厚重,承载着独特的精神与历史,是我国文化脉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对乡村文化的发扬与继承,就是肯定乡村的价值与存续,就是为乡村振兴赋予了精神力量。高等教育以教育产业、文化产业等为纽带,吸引并培养具有各种技能和知识的人才,持续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理念、新活力,在健全人才培养、输送等机制的同时实现自身教育能力的规模化、制度化、现代化。可以说,服务乡村振兴既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又是高等教育丰富自身内涵的良机。
2 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高等教育有助于乡村建立科学的资源整合体系,有针对性地提供乡村最需要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面对乡村建设困境,高等院校需要重新审视自身服务于乡村振兴的路径,更好地担负起乡村振兴的使命。
2.1 创新对接模式
高等教育院校助力于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很多,但其最核心的方式仍为提供人才要素,即“人才输送”与“人力振兴”。这与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宏观方向相符。但在做到“产学研”一体有机结合中,农林院校有着天然的优势。农林院校通过“产学研”体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维度上实现了高等院校与乡村政府、乡村企业的利益共享。然非农院校如何更好发挥人才作用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重点问题。
从院校与乡村的对接看,《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提出:高等院校要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和成果供给。农林院校培养人才与学术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服务乡村振兴。排名前十的高等农林院校平均开设专业73个,农学专业占比平均为20.2%,涉农专业占比平均为5.3%,非农专业占比平均为74.4%。农林院校正在逐渐失去其农林院校的特色[8]。在农林院校向综合性院校转变的背景下,非农院校的发力点也应随之改变。综合性大学增设农学专业,地方院校结合区位特点设立针对学科,可以有效地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以目的为导向培养专业性人才,缓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才需求压力,平衡农林院校综合化带来的特色缺失。非农专业性院校联合其他院校,打破院校壁垒参与到重大课题的讨论中,在高等院校之间建立起包容并蓄的乡村振兴关系网络,为乡村振兴提供具体实践,为产业优化提供可行之策。
从人才与乡村的对接看,向村基层党组织输送人才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四轮“三支一扶”计划(2021—2025)年预计累计选派16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帮扶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振兴一线赋能。高等院校对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形式也应该创新,将农村基层党支部纳入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范畴之内,宣讲乡村振兴政策,提升基层干部思想道德品质,深化党员爱国情怀,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不忘初心、积极参与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之中。
2.2 重新审视人才要素
从院校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亟需新型人才队伍。然而,囿于 “传统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教学方法,陈旧的专业与教学内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乡村振兴实际需要的适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9]。在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的乡村,部分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仍需在乡村扎根学习几年,才能跟上乡村振兴的脚步,这明显与乡村振兴的急切现状不符。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课堂与实践的剥离,对“三农”问题聚焦不够就会导致专业性知识难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直接动力,学术成果与乡村实况的壁垒破除之后才能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高等院校需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过程中的各类人才需求,迭代教学内容,构建新课程体系,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在课程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努力缩短高等教育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距离,让聚焦起来的人才资源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而从人才进入乡村之后的角度看,我们对于人才的二次发掘不够充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院校培养好人才后人才进入社会实践,以个人为单位创造社会价值,而高等院校本身起到的作用更多是学生在校研读期间的知识输送,而非为人才的职业生涯保驾护航。将这一特点代入到乡村振兴中则影响更盛。当今社会正处于改革进行时,乡村情况日新月异,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所获得的学术知识难以应对各具掣肘的乡村现况,而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匹配也需要损耗颇多时间。为此,高等院校可以根据人才要素连点成面,收归所培养人才信息,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定期为已输送的人才传递学术新成果,提供乡村振兴新思路。进而作为中介让置身不同乡村的人才互通有无,为情况相近的乡村提供联系渠道,防止错路重走的情况发生,实现思维互通与资源互通。而对于乡村振兴已有成效的地区,更可以让其中的人才宣讲经验,以先进带后进。人才并非只能用于攻坚克难本身,高等教育作为坚实后盾发掘出人才的更多潜力,让经年来培养的诸多人才成为自己最大的资源,进而化为动力服务于乡村振兴。
2.3 解决人口流失问题
据统计,2000—2020年,平均每天有160个乡村消失,废村现象已经成为常态。乡村城镇化进程推进与城乡一体化工作完善虽然解放了大量的农村潜在劳动力,同时也造成了农村人口流失。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更是让农民有了脱离地域限制的机会,有了脱离躬耕模式的机会。“改革开放后,农民与国家的关系逐渐改变,农民关于活法的定义、传宗接代的终极目标和生命的内涵正在被重新定义。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民却因地域发展差异的分化、个人生命周期的分化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分化,成为了市场竞争体系中的弱势群体”[10]。农民在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弱势地位导致农村人口流失问题更加尖锐,乡村振兴难度加大。高等教育以理论知识方面的优势服务于乡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与时代接轨;通过提升农民专业技能与培养“新农人”两大渠道增强农民在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竞争力,激发农民的致富潜力与致富信心,以此涵养其留在农村、建设农村的使命感与荣誉感。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更加导致了乡村中最富生产力的青年人口流失,乡村人口年龄分布断层严重。为了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高等院校应提供学术支撑,针对不同乡村现状进行具体分析,以较高的学术水准为乡村建设提供科学性、预见性的产业优化建议,以产业与就业维稳乡村自身劳动力,为乡村新模式探索新路;并结合国家政策鼓励支持人才回流,做好校内人才的价值观引领,为国家培养一批善作善成的新农人。
乡土文化的受损与缺失也是导致人口流失的必要原因之一。失去了文化的拥护,乡村振兴的现实就难以支撑,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有着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的重要使命。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而高等教育恰恰可以以此发挥自身文化本质的优势,依托于人文社科资源,做好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和扬弃,培育乡村文化的传承人,深耕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与人文精神,打造“乡村思想政课堂”,发掘广袤乡村文历史中遗留的精神财富,激发广大农民群众以及青年群体积极建设乡村的热忱,为乡村振兴行注入不竭动力。
3 结束语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全面脱贫后“三农”工作的历史性转折点,同样也是我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随着国家战略方针的调整,高等院校与高等教育的职能范围进一步扩大,高等院校理应主动加深对于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将乡村振兴有机地融入到各类课程之中,使自身成为乡村振兴的加油站,使学生到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高等教育因其自身的时代使命与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起着“领风者”的作用,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挖高等教育育人本质,助力优化高等教育服务模式,方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5.
[4] 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4-9.
[5] 贾琳琳,张姝玥.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4):12-19.
[6]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J].中国农业信息,2016,28(23):15-25,7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体系,实施高校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行动[EB/OL].(2022-07
-26)[2024-04-04].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688/mtbd/202207/t20220726_648944.html.
[8] 董琼华,李化树.农村高等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阐释、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教育探索,2023(5):33-37.
[9] 王芳.高等教育振兴乡村的价值逻辑与优化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3(1):13-17.
[10] 袁利平,姜嘉伟.关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4(1):159-169.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43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JGJX2022B17);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工程专项)(2023M26)
第一作者简介:朱明智(200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通信作者:王金凤(1979-),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