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教育价值取向调整与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索

2024-10-17党娜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0期

摘 要: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影响,高职教育为迎合市场需求,一度以产业需求为主要导向培养大批社会急缺的技能型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但却不可避免地出现轻农的倾向。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基于擘画宏伟乡村振兴蓝图的需求,高职教育特别是涉农高职教育应及时调整教育价值取向,通过政府统筹资源配置、思想引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双师”队伍建设等途径,培养在校学生知农、学农、爱农的素养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树立“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情怀和扎根“三农”的伟大志向,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涉农高职;价值取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189-04

Abstract: Influenc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once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skilled talents in urgent need of society with industrial demand as the main guidance,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ervi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nevitably appeared the tendency of light agriculture. With the proposal of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reform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specially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timely adjust its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based on the need to draw a grand blueprin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government's overal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deological guidance, revis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 professional teams, etc. Cultivate the qua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to know, learn and love agriculture,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feelings of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and developing agriculture as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and the great ambition of taking root i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o realiz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talent training

农为政首。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根本靠干,基础在教育。随着我国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实现了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主动与国家战略对接,助力乡村实现人才振兴,是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凸显时代使命的重要体现。

1 涉农高职教育的新使命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以解决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技术等要素瓶颈。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再次明确了“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领和带动乡村人才振兴。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方面,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赵降英[1]认为,产业振兴因具有表层的、外在的、易于实现的属性,容易引起关注,吸引资源投入;而人才振兴的特点决定了其潜在及延迟体现的属性,短时间内难以呈现出显性的效果。加之长久以来受农产品经济价值低、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涉农专业普遍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的现象。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离乡谋生,农业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同时“兼业化、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的情况越发普遍,整个农业产业实现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困难重重,缺乏学农、种地、兴村的新时期农业储备人才,也成为涉农高职院校招生与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

履行建设农业强国使命,涉农高职教育首先应当遵循“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逻辑,继而通过推进价值教育最终实现农村社会整体提升的目标。涉农高职教育要在形成行业及社会人才培养价值共识的基础上,重新设定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内涵,规划新时代要求下人才培养的内容与路径,着重培树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体现农科教育特色,打破人们长久以来对农业科学的刻板印象,建成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熟知理论且专业技能突出、具有乡村全面振兴价值观的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在教育强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应深刻理解新时期国家战略和社会的新需求,正视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自身为中心整合优势资源,不断推动农村社会意识文明、组织完善、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优化等进一步向高向好演化,开辟自身高质量发展场域,打造校、政、行、企和农共生的最优空间。

2 涉农高职教育价值取向调整与实践指向

2.1 涉农高职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取向

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涉及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和主体的系统性宏大工程。作为培养现代农业领域内高素质技能人才、构建产教融合体系、以科教融汇成果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重量级主体,涉农高职院校应在建设农业强国的伟大使命驱动下主动调整教育价值取向,增强新时代背景下办学的适应性。

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新时代农业人才,并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涉农高职院校应对产业发展与农业强国建设时的必答之问。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涉农高职院校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产业需求为主要导向,通过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组建新专业群、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等,达到人才产出与工作岗位“严丝合缝”的“零距离对接”,确实实现了高职学生高比例高质量就业。然而强化产业需求导向会导致人才培养的过度机械化倾向,越来越暴露出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培养力度不足以及自主性培养缺失,在通识教育、人际沟通技能、综合素养、品质品德等职业能力及健康人格的教育逻辑方面明显弱化,而这些方面能力的不足不仅会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质量,更会对能否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大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但绝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并重申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持续深入推进,既要让学生主动走入农村、贴近农民、走向农业,不断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又要让学生能“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在学生心中厚植“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和扎根“三农”的伟大志向。这些理念逐渐成为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追求的价值方向。

2.2 涉农高职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指向

乡村人才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根据岗位分工的不同,主要有乡村管理人员、医生、教师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农村合作社等产业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和返乡创业人员等。对于“乡村人才振兴”而言,最主要的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育的问题。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专门职业,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先进理念,拥有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素质,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及会管理的现代农业从业者[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3],从2012年至今,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高素质农民”(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这些都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指明了实践方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育主要涉及在校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或培训传统农民达到职业身份的转变,是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主要抓手。

2.2.1 新型职业农民身份现代化

张翠兰[4]认为,“职业农民”意味着“农民”已成为一种可以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传统身份。与工人、教师、医生、公务人员和企业家等一样,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其职业身份实现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他人交往的紧密联系,并从相关的社会活动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以此作为整个生命活动的信念来源,促使其产生职业使命感,达到身份观念层面的转变。与此同时,基于职业身份的认同与转变,新型职业农民爱国爱农情怀将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不断得到提高,彻底消除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自发强化农业知识储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技能,为乡村文明建设加柴添火,贡献力量。

在建构新型职业农民身份观念的过程中,涉农高职院校应切实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破“农业就是落后产业”的思想观念的桎梏,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耕读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培育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和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培育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活学生内生动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学农、知农、爱农,增强扎根农村、建设农村、振兴农村的信念与信心,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2.2.2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专业化

截至2020年,全国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达到1 700万人[5]。特别是根据《2023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持续改善,平均年龄处于40~50岁,并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超过六成,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超过两成;二是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获得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较2年前分别提高了6%和3%;三是高素质农民新生力量充足,大批毕业生以及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加入高素质农民队伍,占比接近一半。与2017年统计数据相比,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素质和专业化得到了较大提升,发展态势良好。但区域间发展依然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发展指数遥遥领先,西部地区居中,东北地区相对滞后。此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发展,电商助农模式越来越成为乡村振兴的巨大推力,数字乡村建设成为必然,具备互联网意识和数字技能也必应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素养之一。因此,在持续促进新型职业农民主体素质专业化一途中,涉农高职院校仍大有可为。

3 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索

3.1 寻求政府引导,统筹资源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积极筹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大势所趋。通过统筹调控各方优势资源,有利于根据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的不同,因地制宜,采取“和而不同,特色发展”的路线,共同促进乡村振兴。涉农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政府的助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示范性和主导性作用。统筹协调好区域内高校、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农村团体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充分研判沟通,做好多方面多层次的资源整合,通过促进发展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应积极协调,打破职普壁垒,促进产教融合和职普融通,加快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制度化的融通机制,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含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科研机构与行业上下游企业等产教资源,有效促进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支撑全行业发展,促使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合理分配,充分发挥涉农高职院校的自身优势,更好地助力乡村人才的培养。此外,地方政府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涉农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适度增加对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投入,在办学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适当予以政策性倾斜,促进涉农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条件。

3.2 强化思想引领,厚植“知农学农爱农”情怀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厚植“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情怀和扎根“三农”的志向。通过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将“三农”思想融入日常教学,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应借助课堂不断灌输“知农学农爱农”的思想,讲好“三农”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振兴之所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展示国家脱贫攻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巨大成果,擘画乡村发展蓝图,唤醒学生主动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和担当,引导学生将此作为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辅导员、班主任应积极承担育人职责,通过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同时借助耕读文化进校园、劳动教育,建立耕读文化教育基地,依时节时令,带领学生身体力行体验农作物耕种,强化对“三农”的认知,以大思政育人格局为主线,全方位增强学生的爱农情怀。此外,还应充分汲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扶助和资助育人等合力,不断加强全程全部全方位育人成效。

3.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乡村振兴进行专业设置

要改变以往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贡献不多的状况,涉农高职院校要及时转变理念,在专业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对于涉农专业,第一,应在真实可靠的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从加强专业建设入手,针对统招大学生和农民班、村干部班等培训学员自身特点和需求的不同,根据生源特点定制并逐步完善其专属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论证,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和形式,提供多种教学方式。第二,注重人才培养应与乡村振兴实际相结合,整体增加农业生产实践类课程比例,通过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农场和企业实践基地的亲身实践,将教学环节搬至田间地头,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实践,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强化教学效果。第三,可与优秀村镇企业或涉农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建立订单班,由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培养,学生毕业后双向选择,可自愿定向到企业就业,从而为乡镇企业及涉农企业输送更优秀、更对口的专业人才。第四,对于农民和村干部班学员,除阶段性在校学习时讲授内容更偏重于实践和具体应用外,还应创新教学形式,农忙时送教上门,可通过暑期教授下村送技术等活动,加强对乡村工匠、种植大户等技术骨干的培训,授人以渔,充分激发农村人才的自我培训活力,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促进农业人才结构不断升级,为乡村振兴贡献技术力量。

对于涉农高职院校的非农专业,也应该优化人才培养,寻求与乡村产业的交集,积极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比如机电类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等专业,可以寻求农机制造与改造升级、机器人农业用途的研究等;信息工程类大数据技术专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试图与数字农村、农作物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产生联系;经济贸易类可以充分发挥电商优势,助力农产品的推广与销售,打通科技助农的“最后一公里”;旅游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开发乡村旅游、提升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水平;物业管理和人力资源专业可以辅助提升乡村管理与服务水平;英语专业也可以助力农产品打开国际贸易的大门等。

3.4 提升专业师资能力,着重打造高质量“双师”队伍

基于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特点,人才培养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理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根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类课程内容占比不低于总学时50%的要求,势必会对所有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成为具有“双师”资格的教育者。在新时代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要具备实践教学的技能。涉农高职院校应不断强化教师教育和培训,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工作环境,以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通过明确“双师”认定条件,督促鼓励教师参加“双师”培训、暑期下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校企互聘和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等途径,逐步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同时还可以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行业技能赛事,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真正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和以赛促创的目的,强师赋能,打造高质量的“双师”队伍。此外,涉农高职院校还应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积极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具体教学环节中,加强乡村企业用人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匹配度,保持乡村产业结构与学校专业结构的协调,以满足乡村振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4 结束语

现代农业集约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由此就要求涉农高职教育及时进行价值取向调整,也对其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农高职院校要加强思想引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厚植知农爱农乐农情怀,培养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于乡村振兴;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引导学生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断提升专业技能;要着重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专业师资能力,提供适合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以及科研攻关能力;实现对学生基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基于职业要求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而实现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涉农高职院校还要盘活校政行企的多方资源,共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赵降英.涉农高职院校的使命认知、价值呼应与变革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2):156-160.

[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抓手[EB/OL].(2020-06-23)[2024-03-3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623/c40531-31756194.html.

[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EB/OL].(2020-05-06)[2024-03-3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506/c40531-31697569.html.

[4] 张翠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及对

策——基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视角[J].职教发展研究,2022(4):88-96.

[5] 郜亮亮等: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及发展报告(2018-2022年)[EB/OL].(2022-06-24)[2024-04-10].http://rdi.cssn.cn/xzjj/202409/t20240920_5785190.shtml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4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研究成果(SGH22Y169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校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成果(JG22125);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校内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SKZG-2303)

作者简介:党娜(198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学生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