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乡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4-10-17梁海燕李晋
摘 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要方面。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乡土文化形态,对乡村振兴具有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凝聚人才力量、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重大时代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乡村振兴仍面临诸多挑战,多元主体观念的滞后、乡村人才的流失、新乡贤选拔机制的不完善及宣传方式的传统单一等都制约着新乡贤文化的作用发挥。为此,需要挖掘新乡贤文化先进理念、夯实动力基础、畅通赋能路径和拓宽空间场域,以使其有效发挥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乡贤文化;新乡贤;新乡贤文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168-05
Abstract: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promot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As a form of local culture, the culture of new township sages has great contemporary valu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stoms and civilization, gathering talent power, stimulating the vitalit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primary-level governance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The lag of the concept of multiple subjects, the loss of rural talents, the imperfect selection mechanism for new rural talents, and the traditional and single propaganda methods have all restricted the role of new rural talents culture.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advanced concepts of new rural sages culture, consolidate the power foundation, smooth the empowerment path, and broaden the spatial field so that it can effectively play its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rural talent culture; new rural talent; new rural talent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乡贤文化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乡村社会中形成了一套中国独有的乡村道德伦理体系。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社会中传统的道德伦理体系开始解构,在此背景下,新乡贤文化便从传统乡贤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发展。新乡贤文化是一个具有现代元素的文化概念,其主体既包括道德模范、社会贤达,也包括文人学者,既汲取了传统乡贤文化的智慧精髓,又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时代元素,是传统乡贤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社会的有机结合[1]。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探索新乡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尝试。
1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乡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3]”新乡贤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蕴含着优秀文化基因,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凝聚人才力量、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以及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1 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新乡贤文化作为传承下来的乡土文化之一,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社会的有机融合,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
其一,推进移风易俗进程。乡风文明建设要求抵制歪风邪气,弘扬社会正气,一以贯之推进移风易俗进程。新乡贤文化是以新乡贤群体为核心形成的一种乡村文化形态,其主体新乡贤的文明行为和高尚品德能够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村民,共同树立文明新风。在新乡贤的积极推动下,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变得更为容易。
其二,弘扬社会道德风尚。新乡贤文化能够引领道德教化,滋养乡风文明。新乡贤本身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与淳朴家风,热心乡村公益事业,弘扬善意之举。充分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将有助于培育良好和谐的乡村社会环境。在新乡贤的倡导下,建立与完善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促进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治和诚信教育等活动,引导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三,促进家庭及邻里和谐关系。形成符合时代特色的家庭伦理关系与和谐的邻里关系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面主要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以及邻居间的守望相助等方面。新乡贤文化能够注入时代特色,涵育乡风文明。新乡贤成长于乡里,并乐于发挥自身优势反哺家乡,是助力乡村发展和治理的本土乡村精英或城市返乡能人,他们能够把先进的思想带回乡村,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1.2 凝聚人才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势在必行[4]。人才是新乡贤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者,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内生动力。
其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新乡贤作为心系乡土的社会贤达,具备丰富的文化储备、才能和声望,恰恰是乡村建设所需的人才。把握好新乡贤所蕴含的“人才红利”,充分发挥新乡贤资源禀赋优势,为乡村发展注入力量。在新乡贤专业技术指导下,农民可以有效开展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新乡贤中在外闯荡过程中熟谙现代化理念,洞悉市场经济法则,具备改革创新意识,能够将优质的人力资源融入乡村振兴,以前瞻性的视野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观念,壮大发展农村人才队伍。
其二,培养本土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新乡贤文化依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乡村振兴带头人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类培训、讲座、交流活动,新乡贤们将最新的发展理念、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传授给在乡创业能人、返乡创业农民工、退役军人,培养乡土创新创业人才、新型农民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为区域乡村振兴培养本土人才。另一方面,新乡贤文化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吸引广大人才回归桑梓、扎根乡村,尽其所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1.3 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乡村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其他方面振兴的前提条件。产业兴,则经济兴,农村兴。作为文化资源的新乡贤文化可以转换成一定的文化资本,充分发掘和拓展其文化价值,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和扩展。
其一,在新乡贤的带动下,利用其人脉等资源为乡村产业引进资金、技术和市场等关键因素,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帮助村民整合乡村振兴的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提高产业效益。
其二,新乡贤文化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注重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新乡贤们可以引导村民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和市场需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新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
其三,新乡贤们可以通过自身的行动和影响力,带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他们可以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企业等共同开发资源、分享收益,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
其四,新乡贤们可以积极参与乡村产业的培育与扶持工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帮助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同时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支持,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1.4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5]。将新乡贤融入到乡村基层治理中,是新乡贤文化赋能的重要方式。
其一,提升乡村自治共治能力。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凝聚新时代乡贤的力量,依托乡贤理事会、参事会、春晖社等平台和载体,使新乡贤文化的核心新乡贤参与、融入乡村治理实践的过程中,这样不仅能调动乡民参与自治的热情,还能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新乡贤的参与也能为乡村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乡村社会的自我发展和进步。
其二,引领乡村社会法治规范。借助新乡贤的威望和影响力,推动法治观念在乡村的普及和深入。新乡贤在参与乡村的治理过程中,其在日常的工作和参与过程中坚持依法办事,其拥有较高的法治思维和较广的法治知识,对于广大的普通乡民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能有效引领乡村社会法治规范和法治建设。此外,还可以依托新乡贤的力量,推动乡村法律服务的普及和优化,为村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从而推动现代乡村民主法治进程的进步。
其三,夯实乡村社会德治根基。德治则是乡村治理的支撑。费孝通[6]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性”代表着广大中国人民谋生于乡村热土,并对其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广袤的乡土社会,乡村文化是其灵魂和精神家园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乡村发展要“记得住乡愁”。“乡愁”就是“魂”之所系,“魂”之所归、心之所向之地。积极倡导移风易俗,用诚信、友善、孝德净化乡村,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
2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乡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新乡贤文化在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抚州市金溪县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该县自启动“引凤还巢工程”和“乡贤下乡·规划家乡”行动以来,先后吸引了300余名乡贤返乡创业,带动了当地2万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他们不仅慷慨解囊,为家乡引进项目、提供技术、资金支持;有的则通过捐资助学、修路架桥等方式,直接参与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有700多名乡贤积极参与到家乡的建设规划。这些举措的成功实施,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但客观来讲,这些进步和成就是有限的,这主要体现在推动新乡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和疏通的难点。
2.1 多元主体观念滞后,新乡贤文化引领作用受阻
在传统社会中,民众对乡绅的轻视与历史记忆中的“伪乡贤”“新村霸”的出现,导致了新乡贤进入到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中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从而影响到新乡贤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他们之间出现分歧和矛盾。
其一,部分村干部的工作仅限于乡镇和村两委。因深受传统观念影响,在一些乡村地区,认为乡村治理只是地方政府和村委会的责任,而外来人员或“在外”乡贤则被视为“局外人”,不应过多干涉村内事务。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治理的参与度和开放性。
其二,部分村民对新乡贤未产生认同感。村民对新乡贤的认同感往往与经济水平相联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财富分配不均衡是一个普遍问题。当看到新乡贤或其他经济能人积累了大量财富时,部分村民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产生不满情绪或嫉妒心理。特别是当这些财富积累的方式被认为是不公平或不道德之时,更难以使村民对新乡贤产生认同感。
其三,部分新乡贤回乡意愿不强。伴随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很多新乡贤在城市获得了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相比之下,乡村的生活环境和资源条件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导致他们缺乏回乡的动力。另外,乡村治理体系和政策的不完善也可能影响他们的回乡意愿,使他们对于回乡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感到不确定性。
2.2 乡村人才流失严重,新乡贤文化创新进程缓慢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加之城市化的“虹吸效应”,农村社会中的一些“能人”往往外出打工淘金或举家迁移到城市。这一现象导致美丽乡村建设人才供给匮乏,同时也制约了新乡贤文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2方面原因: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乡村精英人才的异域流失。目前面临着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的问题,经济发展程度的倾斜使得人才虹吸现象出现,落后的乡村经济与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二是新型城镇规划建设致使乡村精英更渴望在城镇立足。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虽然打破了城市和乡村的原有界限,推动了城市与乡村经济和文化的交融,但是这一举措也加速了乡村精英人才的大规模外流。由于农村缺乏年轻、有活力、有文化的后备力量,新乡贤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缺乏新鲜血液和创意的注入,新乡贤文化可能难以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2.3 选拔机制有待完善,新乡贤文化功能发挥不足
对于新乡贤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各类新乡贤的出场,没有明确的区分。没有明确新乡贤的选拔标准,容易陷入“权威治村”的风险,影响新乡贤文化建设的效果。
其一,选拔的地域性过强。新乡贤文化与传统乡贤文化的区别之一就是打破地域的限制,扩大乡贤群体的范围和类型,利用新乡贤的文化涵育力维持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许多农村地区对于外来乡贤和在外乡贤的关注度没有本土乡贤高,且选拔出来的乡贤多数为本土乡贤,忽略了外来乡贤和在外乡贤群体,这种选拔方式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完善,才能提高新乡贤群体的综合素质,发挥新乡贤文化的“软约束”力的作用。
其二,城乡没有形成联动。新乡贤选拔方式,在乡村社会覆盖面较广,能有效调动在村乡贤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针对乡村出身,生活地在城市的乡贤,关注度较小。当前,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并未完全打破,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城乡社会文化发展不协调,公共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状况等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城乡矛盾仍然是制约乡村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从乡村走出去的致富能人、文化能人,离开了乡村很难再回归乡村,如何调动这部分群体参与到乡村的发展和治理中,是当前新乡贤群体选拔亟需思考的问题。
2.4 宣传方式传统单一,新乡贤文化影响范围有限
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整体教育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农村地区的宣传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同时,部分农村地区的实际宣传工作“流于形式”,内容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尚未对新乡贤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推广新乡贤文化时,大部分农村地区过多地依赖传统的传播手段,比如发放宣传册、举办讲座、张贴海报等。这些方法虽然经典,但在数字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它们的传播范围和效率都相对有限。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其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大小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果宣传方式过于传统单一,就很难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新乡贤文化。
3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乡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7]”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新乡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为解决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文化赋能问题指明了方向。新乡贤文化是一种成长于乡村社会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文明的进步,是一种内生力与凝聚力。畅通新乡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从挖掘新乡贤文化的先进理念、夯实新乡贤文化动力基础、拓宽新乡贤文化空间场域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添砖加瓦。
3.1 挖掘新乡贤文化先进理念,引领乡村传统观念转变
新乡贤文化是在继承传统乡贤文化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农村基层的重要载体。一是提炼新乡贤的先进事迹和品质。通过开展新乡贤评选活动挖掘和表彰在乡村治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新乡贤,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品质,提炼出他们的先进理念和精神风貌,如诚信友善、崇德向善、勇于创新等,激发更多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二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明确新乡贤文化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新乡贤论坛,邀请新乡贤、专家学者等共同探讨新乡贤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分享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新乡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新乡贤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通过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加强新乡贤文化的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新乡贤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营造崇德尚贤的社会氛围。
3.2 夯实新乡贤文化动力基础,打好人才“引、育、留”组合拳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人才是培育新乡贤文化的基础。乡村振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泛汇集各领域人才,群策群力。在号召新乡贤回归乡村的同时,也要为其回归做好相应的保障措施,打好人才“引、育、留”组合拳,让更多有识之士回归乡土,反哺家乡。一是要成立专门的新乡贤引入机构。可以借助老乡会、同学会、商会等渠道,建立在外企业家、专家学者等新乡贤的常态联系机制,鼓励他们在乡村产业发展、治理创新、经济建设等方面积极助力。二是培育新乡贤后备军。利用好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势,探索“点单式”培训、“滴灌式”培养,分类分层培育懂农业的“田秀才”、有技术的“土专家”、善经营的“农创客”和会管理的“农场主”等新型职业农民。三是要对新乡贤的回归做好各方面的保障措施,使他们愿意留在乡村。人才要在农村留得住,核心需要没有医疗、教育、创业等问题的后顾之忧。各地基层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激励人才返乡就业、创业,为新乡贤回乡投资提供贷款、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在生活方面,为新乡贤提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补贴,实现新乡贤回归的良性循环。
3.3 畅通新乡贤文化赋能路径,建立健全乡贤选拔机制
新乡贤的选拔机制是影响新乡贤文化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的选拔机制是新乡贤群体融入新乡贤组织的渠道。一是要建立多元选拔渠道。除了传统的选拔方式外,可以探索建立更加多元的选拔渠道。例如,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新乡贤文化的价值,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同时,可以设立专门的选拔机构或委员会,负责新乡贤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二是要完善选拔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新乡贤选拔标准,提高选拔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这些标准应该综合考虑候选人的品德、能力、业绩等多个方面,确保选拔出的人才既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又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通过常态化实施考试招聘、下派挂职、人才引进和遴选乡村之星等政策聚才引智,鼓励科技人才、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各类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流动。
3.4 拓宽新乡贤文化空间场域,与时俱进创新传播载体
在新时代,传统载体只有与时俱进,对其进行包装,才能做到及时更新其所承载的新乡贤文化内容,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主要从激活传统载体优势的角度入手,为传统载体的宣传内容注入活力,赋予其新时代下新乡贤宣传内容的现代化。一是利用广播和文化墙宣传新乡贤的优秀事迹和优秀的新乡贤文化资源以及其他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示范性村庄的发展成果。利用文化广场,组织有才艺的新乡贤和当地村民定期开办文艺汇演活动,以此来拉近新乡贤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和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营造崇德尚贤的浓厚氛围。二是借助农家书屋平台,举办政策讲解会,让新乡贤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带领村民理解中央文件等,以此强化村民对中央文件的认识和了解。创新传统载体,有利于在耳濡目染中把新乡贤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使村民逐渐受到新乡贤文化的熏陶,强化村民对新乡贤文化的认同。
4 结束语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乡村振兴作为支撑,而新乡贤文化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乡村振兴必须利用好这一文化资源,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政策支持、深厚的文化土壤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出新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社瑞,韩茹.纵横协同: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双重路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92-200.
[2]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7):22-28.
[5]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6]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
[7]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40
第一作者简介:梁海燕(200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