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发展路径
2024-10-17徐慧敏
摘 要:新质生产力作为技术革命的产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提供全新可能。新质生产力涵括的“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和“新料质”劳动对象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型劳动人才、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然而,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依然面临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研发条件有限、成果转换受阻、乡土人才外流及总量结构失衡等现实挑战。基于此,该文提出完善基础设施、鼓励资金投入、改善研发条件、促进成果转化和引进专业人才等建议。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现实挑战;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185-04
Abstract: As a product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has injected strong momentum and provided new possibiliti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cluded in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high-quality" laborers, "new medium" labor materials and "new material and quality" labor objects provide new labor talents, new labor materials and new labor objects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at plays a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facing realistic challenges such as backward infrastructure, insufficient capital investment, limit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hindere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local brain drain, and the imbalance of the total talent structur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such as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encouraging investment, enhanc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ults, attrac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retaining existing talents.
Keywords: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ernal logic;wYm3onEPmhQ3UjxI2ijm3aR4Avt1QLUAKh06XDut574= practical challenge; development path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党的创新理论重要范畴之一,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产物。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新形态。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期间,进一步明确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要求以来,乡村振兴持续发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新质生产力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形式,为引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力量。
1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与鲜明特征
1.1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生产力即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生产力发展是“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2]。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阈中,生产力是一个由多种要素联结而成的系统;生产力系统涵括以机器、厂房为代表的实体性要素和以技术、管理为代表的非实体性要素。伴随着网络化、数字化加速演进,生产过程中的实体性要素与非实体性要素深度结合,实现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深刻变革,形成了新质生产力,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生产力系统中唯一能动的要素。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塑造了新型的劳动阶级。不断创新的技术、日益更新的产品、持续发展的理念等等,为全方位培育新型劳动人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思维拓展等)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和更具个性化的服务。研究表明,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社会生产中愈发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第四次技术革命(主要表现为人机协同)大大提高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比例[3]。
第二,“新介质”的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生产劳动所需的物质资料及物质条件,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正如《资本论》中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4]。纵览人类生产资料的全部历史,尤其是生产工具的发展史,每一次生产工具的革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创新重塑了生产工具的结构、存在样态和运行方式等,推动了传统的“手推磨”“蒸汽磨”向先进的“电子磨”“数字磨”转变,形成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劳动“新介质”。
第三,“新料质”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生产劳动的客体,即加工的对象。科学发展、技术进步有效延伸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及实践触角,人类得以加工众多区别于传统的“新料质”劳动对象。数智时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智能机器的发明创造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原有劳动对象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多的非物质实体(诸如信息、数据等)逐渐被纳入到劳动对象的范畴领域里。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了对深海、极地、太空等新兴领域的探索,推动新兴物质领域劳动对象化。
1.2 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
第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关键在“新”,核心在“新”。新质生产力注重科技创新在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通过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发新模式、创造新工艺,实现传统生产力的根本性变革。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还同样注重制度及管理等层面的创新,强调这些领域的创新对生产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二,技术支撑。新质生产力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信息生产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实现了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质量。同时,信息技术助力企业内外信息联动、协同办公,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第三,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等方式(如使用清洁能源、应用减排技术),减少生产中的资源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不仅体现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上,还体现在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布局中。
第四,高效协同。新质生产力既注重生产要素(劳动力、技术、数据等)的优化组合以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又能够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深度融合以促进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其协同特性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推动了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2.1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要素机制
第一,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型劳动人才。新型劳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主体要素,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孕育和培育了与现代技术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劳动人才,这些新型劳动人才大多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呈现出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特征。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创造大量工作岗位吸引优质人才返乡创业,实现社会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为促进乡村就业增收、实现乡村高质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第二,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资料主要体现为新型劳动工具,这些新型劳动工具区别于传统劳动工具,嵌注大量新兴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生产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劳动工具自动化、智能化转向,“使其由传统机械转变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机械”[5],进一步优化了劳动资料的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三,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型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为农村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包括积极发现并转化那些由全社会劳动创造出的、有助于农村农业繁荣发展的新物质资料作为新的劳动对象。在深度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引领了数据、算力等新型劳动对象在农村的广泛应用。这不仅拓展了传统劳动对象的内涵,使之更加丰富和多元,而且还实现了劳动对象的虚实融合与数智协同,为农村发展转型开辟了新道路。
2.2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呈现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在于激活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形成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和乡村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通过对劳动三要素的优化组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在新型劳动人才方面,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懂市场的技术管理人员;在新型劳动工具方面,新质生产力助力农村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新型劳动对象方面,新质生产力将数据融入产品溯源和质量认证等核心领域,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组织振兴。乡村组织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保障,乡村组织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领导力量与现代化的治理动能。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赋能乡村组织振兴,为乡村组织振兴带来新的活力与动力。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内蕴的数字技术通过构建集数据采集、分析、决策于一体的智慧化治理平台,实现了对乡村治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这不仅有利于实时采集乡村经济、人口、环境等多方面的数据,为乡村治理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还有助于基层乡村组织做出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决策。不仅如此,乡村基层组织还可以利用这些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更加高效地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工作效率。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乡村文化呈现出新气象:一是新质生产力发掘并培养了一批理论坚定、文化素养高的基层文化人才,推动了城乡文化人才流动;二是新质生产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创新了文化传播方式,构建了数字文化新业态,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三是新质生产力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乡村文化体验,通过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径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了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证。新质生产力即绿色生产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不仅培养了一批具备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还利用先进技术促进乡村资源高效利用。如在乡村农业领域,新一代物联网设备有效提升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能力;在乡村生态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上,绿色技术和数据等可再生资源成为劳动对象,实现了资源重复利用,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人才振兴。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新质生产力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数字化工具,更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和实践机会,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农民。这些新农人能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同时,新质生产力还吸引大量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年轻劳动力的回流不仅带来了创新思维和市场经验,也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挑战
3.1 物质层面:基础设施落后与资金投入不足
乡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人口密度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导致电信运营商在铺设和维护网络基础设施时面临高昂成本,而高昂成本与乡村地区相对较低的收益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电信运营商更倾向于投资人口密集、经济活力更强的城市地区。同时,这也导致了乡村地区宽带互联网接入、信号覆盖及网络服务稳定性等常常需要面临的许多问题。基层设施滞后不仅限制了乡村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制约了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阻碍了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和使用。
乡村资本积累受多重因素制约,振兴基础薄弱。首先是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难以积累足够多的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其次是投资来源单一,目前农村投资主要依赖政府投入和农民个人投资。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投资者面临较大投资风险,这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投资意愿。最后,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网络相对薄弱,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了解和支持不足,这也导致农民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
3.2 技术层面:研发条件有限与成果转换受阻
乡村地区新兴信息技术研发条件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硬件基础设施不足,如网络覆盖不全、数据中心建设滞后等,这难以满足大规模、高密度的信息技术研发需求。其次,新兴信息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乡村地区往往面临资金筹措困难的问题。最后,乡村地区的信息技术产业链不够完善,上下游企业协作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创新生态,进一步限制了新兴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同时,乡村地区面临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方面的困难。一方面,乡村地区缺乏专业的技术转换平台,这使科研成果难以从实验室和研究报告中走出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些平台和机构在促进技术流动和应用方面起关键作用,但乡村地区的缺失导致了技术的流动性和应用性受到较大限制。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企业和农户可能由于受教育水平、传统观念、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对于新技术潜在效益和风险的了解,或因培训不足难以掌握和运用新技术,从而影响了对新兴技术的接受程度。
3.3 人才层面:乡土人才外流与资源分布失衡
乡土人才外流在乡村振兴中尤为突出。农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根基,实用性人才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农村地区吸引力逐渐减弱,许多具备较高文化素养和技能的农村青年选择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尤其是拥有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的农村青年,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乡土人才外流不仅削弱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人才资源分布失衡。乡村振兴需要的是具备现代农业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电商营销和高新技术应用等综合能力的新型劳动人才,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乡村振兴对于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高端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切。但这类人才在乡村中普遍稀缺,这成为了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人才总量与分布失衡的双重不足,使乡村振兴在人才层面上面临巨大挑战。
4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4.1 物质层面:完善基础设施与鼓励资金投入
从物质层面出发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基础设施落后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出力。针对基础设施落后,应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战略。政府要加大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建设。如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道路通达性和安全性;完善农村水利设施,确保农田灌溉和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村电力供应质量和可靠性;同时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为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等。此外,提高资金利用率也是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重要举措。政府加强对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用于最需要的地方。
4.2 技术层面:改善研发条件与促进成果转换
改善技术研发条件需要政府、企业及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科研设施,建设先进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要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农业院校、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共享资源,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此外,为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应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让他们自觉投身于乡村的科研工作中。
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同样需要多方的配合和努力。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明确成果转化的路径和激励机制,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成功转化的成果给予资金奖励等。其次,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通过示范基地、技术培训等方式,普及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同时,搭建市场对接平台,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信息交流合作,使研发成果更符合市场需求,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最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转化和运用,推动科技成果商业化进程。
4.3 人才层面:引进专业人才与留住现有人才
人才层面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乡土人才外流和人才总量结构失衡的问题,需要系统性构建乡村人才引进、培育与留住机制。首先必须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乡土人才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其次要从教育抓起。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设备,完善课程体系,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政府应加大投入,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开展面向农村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再次,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乡村人才引进政策,明确优惠措施和服务保障,确保引进的人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对于返乡创业的人才,更应提供全方位的扶持,包括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最后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改变部分偏远乡村地区存在的错误价值观念,提高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农民意识到知识和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人人努力成才的良好局面。
5 结束语
新质生产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能够以打造新质生态、扶持新质研发、培育新质产业等方式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实践层面上,要不断通过加强科研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培育高素质人才等,推动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的广泛应用,利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00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0.
[3] 邱玥,何勤.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研究进展与中国情景下的理论分析框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37(2):90-103.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
[5] 陈健,张颖,王丹.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要素机制与实践路径[J].经济纵横,2024(4):29-38.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44
基金项目: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课题项目阶段性成果(2023QMKT16)
作者简介:徐慧敏(200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