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学理分析与实践路向
2024-10-17李汇瑜
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驱动力,其源于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并引领产业的升级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的动力。该文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对新质生产力和乡村振兴的学理分析,揭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一定的契合性。进一步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包括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和绿色转型3方面。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如何引领农业产业升级、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培养乡村高质量人才,并解决乡村振兴中人才短缺、政策保障缺失和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经过研究证实,新质生产力凭借推动农业技术革新、提高人才质量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注入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177-04
Abstract: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intrinsic driving force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stems from the revolutionary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nd leads the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injecting new impetus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based on our country'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through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revealed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mpowerment strategy. Further analyze the inherent mechanism of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cluding innovation-drive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green transformatio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how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an lead the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new production relations, cultivate high-quality rural talents, and solve problems such as talent shortage, lack of policy guarantees, and backward infrastructur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has confirmed that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as injected strong impetus into the process of rur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by promot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improving talent quality, and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Keywords: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rural governance;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随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作了进一步的深入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新时代全面把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推进城乡平衡发展,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农村资源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传统农业产业模式难以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为此,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成为新时代工作的重中之重。旨在推动农村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力争达成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愿景。
新质生产力是21世纪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1]。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过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无疑是其中的薄弱环节。要彻底贯彻新的发展思想,关键在于积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确保它与乡村振兴的积极互动和共同进步。这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条件。本文将深度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学理基础、内在机理以及实践路向,旨在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学理分析
1.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以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显著标志的新质生产力,如今已成为驱动经济向高质量方向迈进的关键力量。它不仅是先进生产力前进方向的代表,更是对传统生产力进行深刻升级与全面超越的重要力量,并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第一,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个因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对劳动者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出更严格的标准。第二,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生产工具的更替是区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的、体现了技术的先进性,其依托现代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2],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第三,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这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资基础,科学技术的创新,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大拓展,使得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地面,而是延伸至深空、深海、深入地底。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创造新的物资资料,并转化为劳动对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2]。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引发一次次产业革命。新质生产力聚焦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产业创新的深度推进及制度创新的不断探索,为生产力的持续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二是以信息化作为核心支撑手段。依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旨在实现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三是遵循新发展理念。它的发展路径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的国家发展战略。报告中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议题,必须始终置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部署,更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关键发展导向,其核心在于坚定不移地推动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以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该战略的目标在于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宜居、乡风文明进步、治理体系高效、生活品质富裕的总体要求,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我们需逐渐建立并优化城乡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和政策框架,以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第一,在产业兴旺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通过调整和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及休闲观光农业等发展,加速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发展。第二,在生态宜居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治理农村资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三,在乡风文明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培育文明乡风,提升农民文明素养。通过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第四,在治理有效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障农民民主权利,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规范化。第五,在生活富裕方面,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通过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1.3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契合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动力,正逐渐展现出与这一战略高度的内在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不仅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更将为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新质生产力以信息化支撑、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3],能够精准对接乡村振兴的多元需求。无论是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还是乡村旅游的个性化开发,新质生产力都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这种精准对接不仅提高了乡村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增强了乡村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构建乡村产业的新生态。通过整合乡村特色资源,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作用,可以培育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不仅能够带动乡村经济的增长,还能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产业与文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最后,新质生产力还能够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新质生产力可以打破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还能推动城乡之间的产业协作和区域协同发展。
综上,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和作用,可以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全面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机理
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新”不仅体现在科技、模式、产业等外在形态上,更深入到乡村发展的内核之中,驱动着乡村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我国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的一种现代诠释和创新提升。自古以来,农耕文明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基石,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风貌,使得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着勃勃生机。积极应用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其中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机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创新驱动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差异较大[4]。科技的飞速进步使得科技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引擎,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乡村的生产生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不仅为农业生产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更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2.2 技术进步
传统乡村产业在分工细化、技术局限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多重压力下,长期徘徊在产业链的边缘地带。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等,乡村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与升级机遇。数字技术还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协同发展。通过数字技术,乡村产业可以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3 绿色转型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1]。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深入发展,乡村绿色产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代表的绿色农业模式,倡导无化肥、无农药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循环利用[5]。绿色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更加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高度重视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鉴于乡村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及其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和技术约束,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内涵式提升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3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挑战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农村仍然面临着最为艰巨和繁重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精准识别并有效破解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难题,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3.1 基础设施落后
乡村地区在网络建设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数字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网络覆盖不足、速度慢和信号不稳定是一系列普遍存在的挑战,这些挑战在遥远且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显得尤为严重。由于乡村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有限的资源条件,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从而无法充分满足当地人民的需求。因而,当地居民在享受便捷的网络服务,获取实时信息,利用数字服务方面普遍面临诸多障碍。此外,乡村产业和农户在采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生产和经营时,常常遭遇困难,无法充分发挥现代数字技术对提高效率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潜力。农民对数字技术的熟悉度和操作能力普遍不足,加之数字教育和培训机会有限,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数字差距问题。
3.2 人才短缺
新质生产力的进步需要高质量人才的支持,但当前乡村地区在人才积累方面存在不足。同时,对于人才培养的体制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一是乡村振兴人才因事业发展、收入、家庭需求等因素,将岗位视为跳板,难以留任[6]。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趋势暴露了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不足,大量青壮年人口外迁,乡村的人口结构出现失衡,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二是乡村的教育和科研体系相对较弱,限制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因此,乡村产业和农户在数字化转型和科技进步上遭受困难,难以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需求,迫切需要指导和支持。
3.3 政策保障欠缺
新质生产力在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虽有政策支持但仍存在不足。具体来说:一是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不足。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但乡村科技创新体不够完善,缺乏具体鼓励和引导措施,乡村产业研发面临风险和挑战。二是乡村产业链供应链整合政策缺失。需打通产业链和供应链融合发展,但政策支持不够明确和具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质产业在乡村的发展。
4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向
4.1 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创新农业组织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等方式,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说,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可以激活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潜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不仅可以推动乡村经济的量的增长,更可以实现质的提升,使广大农民和乡村地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包容性、共享性发展。在处理大产业与小农户的关系上,新质生产力注重发挥小农生产的优势,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既考虑了我国乡村的基本国情,又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我国正逐步提升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的建设进度仍未能充分满足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和发展。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动着对传统农业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气象预报、动力设备和灾害防治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和现代化提升,确保其高效稳定运行;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还需根据未来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精准布局基础设施的建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此外,推动高端智能化农业机械设备的产业化进步,以及增强农业相关公共服务的多样化和质量,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任务,目标是为农业的持续现代化建立稳固的科技与技术基础。
4.3 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
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7]。就必须注重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新质农民。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才,才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各类高质量新质农民培养方案应与乡村建设带头人“头雁”项目、青春建功行动、巾帼行动等[8]举措紧密结合、互为补充,确保我们持续不断地培养出能够扎根乡村、发挥实效、表现优秀的新质农民。强化培养人才引进还可以促进乡村内部“造血”功能,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合理规划、因材施教、定向培养,打造一批符合当下发展需求的“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不断“盘活”人才存量。这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完善基层网络化治理体系,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4.4 推进相关政策的制定
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关键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举措显得尤为重要。首要之举是实行激励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乡村企业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减少运营负担,从而为乡村的繁荣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其次,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促进乡村新质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包括资助科研项目和提供技术升级补助等多元支持,目的是增强乡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效能。再次,搭建政策服务平台,加强政府、乡村企业及科研机构间的协作与交流,保证政策信息的透明和及时传达[9],以便为乡村发展提供定制化和专业的政策指导与服务支持。最后,构建完善的政策执行监督和评估体系,以保证各项政策措施的高效实施,进而促进乡村新质生产力的显著提升。
5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无疑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也为我们指明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力模式,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技术进步为关键支撑,以绿色发展为可持续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它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培育乡村高质量人才、弥补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内在支撑。展望未来,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无可估量。同时,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得到拓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2-2.
[2] 章刘成,常纪锋,尤婷婷.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与发展路径[J].对外经贸,2024(4):61-64,97.
[3]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N].人民日报,2024-3-1.
[4] 王文泽.以智能制造作为新质生产力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当代经济研究,2024(2):105-115.
[5] 韩江波,沙德春,李超.新质生产力的演化:维度、结构及路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1):8-16.
[6] 侯冠宇,张震宇,董劭伟.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现实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4(1):69-76.
[7] 彭杰.新形势下服务乡村振兴农业科研人才发展路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2.
[8]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9] 王静华,刘人境.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驱动逻辑及路径[N].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1(2):16-24.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42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西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YC2023-S244);2023年度江西师范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课题项目(2023QMKT27)
作者简介:李汇瑜(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