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2024-10-17苏雪娜
摘 要: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和重要推手。推动基层图书馆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满足农民精神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是传承乡村优秀文化的现实需要,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当前,基层图书馆建设面临着资金匮乏、专业人才配备不足、服务模式单一等诸多困境。为破除当前困境,需要从基层图书馆自身和其受众——农民2个维度提出解决措施:丰富馆藏资源,提供精准服务;服务手段多元化,推进数字化建设;优化人才设备,提高服务质量;培养农民阅读习惯,提升整体阅读能力。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乡村文化振兴;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164-05
Abstract: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theme and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level librari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t is also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to meet the spiritual needs of farmers. It is a practical need to inherit excellent rural culture. It can provide farmers with more high-quality cultural resources.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level libraries is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lack of funds, insufficient alloc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single service model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current dilemma, it is necessary to propose solutions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primary-level libraries themselves and their audiences-farmers: enriching collection resources and providing accurate services; diversifying service methods and promoting digital construction; optimizing talent equipment and improving service quality; cultivating farmers' reading habits and improving overall reading ability.
Keywords: primary-level library;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n rural area; value implication; difficulty; practical path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满足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更高水平的需求。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早在1975年就提出,公共图书馆具有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四大功能[1]。乡村图书馆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深刻影响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2]。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层图书馆对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推进农村农民的现代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是推进基层图书馆建设本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二则是推进基层图书馆建设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智力支持。随着乡村物质生活的极大提升,精神富裕的要求逐渐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基层图书馆的价值意蕴切入,剖析基层图书馆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中所遭遇的困境,并对此提出相应的策略路径,彰显基层图书馆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价值。
1 基层图书馆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基层图书馆指的是设置在乡镇、街道、社区或村庄,以本行政区域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图书馆[3]。在中国,基层图书馆起始于1916年建成的大公图书馆[4]。基层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然承载着传递文化,教化村民的责任。乡村文化是维系村民之间情感融洽、邻里和睦的纽带。推动基层图书馆建设既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推进基层图书馆建设是满足农民精神生活富裕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提升,精神富裕的要求逐渐显现,基层图书馆的目标与乡村文化振兴高度契合,以基层图书馆为切入口,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书籍资料,满足农民多种多样的文化需求,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开展提供场域支撑。但如今基层图书馆的发展状况与农民当前所需要的精神富裕水平相去甚远。一方面,基层图书馆建设存在短板,如基层政府对基层图书馆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图书馆内部管理结构存在缺陷,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农民对于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随着我国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农民的关注点由从前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转变为更高的精神需求。同时,在文化场域上不再拘泥于田间劳作的休憩时刻,在文化产品上不再局限于“传统报纸”的阅读,而是希望有更多,更全面的文化场所和文化产品。因而只有以基层图书馆为契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搭建起农民通往精神家园的桥梁,才能使农民的精神生活富裕真正落地开花。
1.2 推进基层图书馆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优质文化资源
乡村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就是优质文化资源的供给[6]。基层图书馆可以为农民提供优质文化资源。如果一个人没有文化,那么他的知识是匮乏的,精神状态是找不到支撑的;同样,一个村落缺乏持续的文化滋养,它的文化脉络是断层的,文化根基是不牢固的,村落的发展是缺乏动力和难以可持续的。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前提。基层图书馆具有人才培育的功能[7]。首先,基层图书馆能够作为乡村学生团体接受教育的公共性场所,为学生群体在课堂外汲取更多有趣的知识从而激发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其次,基层图书馆作为村民的长久性、持续性的公益教育机构,所有农民无须缴纳费用便可以快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阅读材料。基层政府或村委会可以将基层图书馆作为载体,举办各种活动,如思政教育课堂等,普及农业知识,不断为乡村振兴培养农业人才、管理人才。
1.3 推进基层图书馆建设是传承乡村优秀文化的现实需要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石。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内含了5个方面的内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培根铸魂”的价值。目前,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由于农民长期接触本土文化,而忽略了它们的价值,传承和保护意识日渐薄弱;其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的青壮年背井离乡,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力量不足,还有道德滑坡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阻碍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基层图书馆作为传播乡村优秀文化的重要场域,基层图书馆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展示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文献、地方志、民间故事和英雄事迹等来对本土文化形成保护和传承,培育和形成良好的乡风、家风、民风[8]。在基层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开发乡村文化的价值意蕴,发挥基层图书馆“德育”的作用,助力农民传承创新文化、道德品质提升,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2 基层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馆藏资源短缺,服务供给与农民需求脱节
基层图书馆具备传播知识、开发智力、保护文化遗产以及传递各类信息、教化群众等多种功能。2022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图书拥有量为7.76册,但多数乡村地区居民的平均图书藏量不足2册,城乡图书馆阅览座席、阅览室端、计算机等数量差距明显[9]。由于基层政府参与基层图书馆建设存在定位模糊、管理低效、投资不足等问题,致使投入基层图书馆的经费得不到保证,图书种类寥寥、数量不足、更新缓慢,基层图书馆的建设长期处于被忽视、被隐身的状况。多数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只是敷衍了事,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农民追求精神富足的愿望愈加强烈。但是基层图书馆对农民的阅读需求进行走访和调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图书的供给与农民的需求存在脱节,农民进入图书馆阅读的兴致普遍不高。基层图书馆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服务,图书的相对单一化、固定化与农民群体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已然无法对接。
2.2 服务模式单一,缺乏专业人才
图书专业管理人才是基层图书馆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关键力量。基层图书馆由于缺乏专业管理图书方面的人才,大多数图书馆仅仅维持在借阅图书的简单服务阶段,枯燥乏味的传统阅读形式已经不能够在这个信息网络化时代满足读者群体的需要,尤其是在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农村。与此同时,目前大多数的基层图书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馆内人员的薪资待遇普遍低下,图书管理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并非全职工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图书馆内的服务质量。目前的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很少有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对于多样化的图书技术手段了解掌握较少,远远达不到多样化的服务模式所要求的水平。所以,人才匮乏一直是基层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大短板。
2.3 内部管理不善,管理经费匮乏
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基层图书馆的主要资金来源,我国基层图书馆作为提供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不能像其他营利性机构开展活动进行融资。而基层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如文献书籍的采购、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本、馆内环境设备的维护等都需要得到经费保障。经费匮乏是当前基层图书馆必须解决的最关键和最紧迫的问题。2016年,占全国公共图书馆总量50.6%的1 596所基层公共图书馆财政补贴收入总计20.8亿,仅占全国图书馆财政补贴收入总额的 14.7%[10]。由于政府在基层图书馆的经费投入有限,多数只能负担得起馆内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基层图书馆图书资源的更新和文化活动的举办频次都要长期落后于城市,2017年的基层公共图书馆财政经费为22亿2 408万6 000元,比上年增长了6.8%,但其财政投入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下降了1.8个百分点,财政投入的下降反映了政府对县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重视程度在日渐削减。根据这种经费使用情况,基层图书馆难以实现农民所期待的图书种类多样、阅读环境改善、 线上图书设备应用和服务模式多元化。此外,基层图书馆的内部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图书管理方面,在人口相对稀疏,邻里街坊都相熟的农村,借阅书籍收取押金的方式很难推行。这就容易造成书籍破损、丢失等问题。其次,在馆内人员方面,随着城乡发展的失衡,更多的年轻人前去发展前景更广的城市去谋求生活。相较之下,基层图书馆无法留住专职人才,导致管理人员流动性大,馆内队伍不稳定。
2.4 农民阅读困难,图书利用率低
基层图书馆开展的每项活动都要以农民为导向,两者互动的过程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图书馆抑或农民的缺位都会阻挠这一过程。其一,农村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乡村文盲人口数量是城镇的2.54倍[11]。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只有7.3年,大部分农民是小学或初中学历,高中或大专以上学历者几乎全部进城务工[12]。阅读能力抑制了农民的阅读兴致,所以借阅书籍的农民自然是少数,造成图书利用率低,馆藏资源闲置。其二,农村农民阅读意识不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传统农业的主体,通过学习与农业相关的技术手段去提高农业产量,进而增加自身和家庭的收入,这种学习意识、觉悟在农民中是少见和难得的。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物质经济能力大幅提高,农民休闲娱乐的方式也趋于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在田间地头唠家常琐事,电视剧、刷短视频、广场舞和下棋打牌成了农民最热衷的闲暇活动。在一天的农忙结束之后,他们也无心去阅读学习,导致农民借阅、利用图书资源的意识不高。
3 基层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3.1 丰富馆藏资源,提供精准服务
3.1.1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参与图书馆建设的积极性
一要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农民传达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和基层图书馆在其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激发起农民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使农民真心诚意地参与基层图书馆的各种文化活动,助力乡村振兴。二要通过多种方式,如挨家挨户介绍,发送图书馆纪念品等促使农民对于图书馆的职能作用、运行模式、馆藏图书获得更多的了解。让农民了解基层图书馆就是为了农民而建,它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化机构。三要采取听证制度。在基层图书馆的规划建设、选址、运行模式上让农民全程参与并积极听取农民的声音,采纳群众的建议。尤其是在图书资源的采购上,要以农民的多样化阅读需要为标准。
3.1.2 畅通农民文化需要表达渠道,实现服务精准供给 目前,图书馆建设存在的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供需不匹配,而供需不对应的根源在于农民没有找到表达自己需求的渠道和途径,从而导致基层图书馆建设对于农民形同虚设,图书馆的书籍资料、服务质量也因此得不到更新和重视。畅通农民的表达渠道,实现图书多元供给与农民阅读需求精准匹配。一方面,馆藏书籍要贴近农民生活,如农业类、生活百科类、医疗常识等。让图书馆真正为民所用,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热线电话、网络信息平台等多种需求表达途径,建立文化需求动态数据库,实时掌握农民对于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馆藏内容需求的动态[13]。
3.2 服务手段多元化,推进数字化建设
创新服务手段,充分挖掘基层图书馆的潜在价值。简单的图书借阅模式已然落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高阅读需求,挖掘基层图书馆“阅读+A”服务模式是必然选择。“阅读+A”服务模式是指在图书馆提供长久以来固有的图书借阅功能之外,借用图书馆所有的图书文集、空间场地最大程度地开展其他方面的项目活动。一是实施“图书馆+××大课堂”。以图书馆为载体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农业技术手段、名师讲座、传统文化课堂、思想教育课程和读书会,提升农民文化水平、道德品质、农业技能。二是实施“图书馆+非遗建筑”。可以在图书馆内以模型展览的方式展示当地村落的独具匠心的古建筑、古村落,以及民间杂技、民间舞蹈等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通过定期组织农民参观古建筑、古村落等活动,唤起农民对于乡村非遗的特殊感情。三是通过“互联网+”理念,构建检索资源高效、海量知识文库、信息更新及时的数字图书馆,提高基层图书馆服务的及时性和便捷性。让各馆藏图书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永久保存在图书馆终端,便于图书管理人员和农民查阅、获取。与此同时,图书馆还要构建可借阅资源信息数据库。如在乡村发展、农民生活质量、乡村文化产业等方面,构建资源数据库。提高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手段,让农民更及时、更准确、更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资源。四是根据农民的不同需要建立用户数据库。了解农民的普遍需求和个性需求,为日后更好地服务提供科学化支撑。在信息化数字化背景下提供多元化服务手段是农民选择基层图书馆的重要原因。根据用户数据库分析,基层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提供馆藏供给与服务,为农民读者打造线上阅读空间,为农民提供多渠道资源获取和信息反馈路径。
3.3 优化人才设备,提高服务质量
第一,资金匮乏是限制基层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的决定性因素。基层政府要加大资金拨款力度,为图书馆日常运行提供保障。同时,与社会力量结合多方面、多渠道筹集。基于此,提高馆藏人员工作福利和待遇,留住图书管理人才,助力图书馆人才建设。第二,提高馆藏人员自身的工作素养和专业能力。在当前信息快速更新、传播的时代,基层图书馆对馆藏人员的要求已与日俱增,仅仅只是掌握简单的图书管理职能势必会被不断更新发展的图书馆所淘汰,因此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充实自己的理论学习,树立服务多元化意识。第三,基层图书馆应当最大限度地鼓励当地居民参与人才队伍建设。设置恰当的激励制度,激发当地村民助力基层图书馆建设的服务意识,增强其文化责任感。鼓励退休职工、教师能够运用自身的本领学识去弥补图书馆人员不足、专业能力低下的短板。第四,引进大学生是有效提升基层图书馆人才队伍质量的一剂良药。大学生有着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能够为基层图书馆完备规范的建设体系提供有效指导,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人员设备管理的有效配置。第五,组织馆藏人员定期参加培训活动,进行专业能力考核,从整体上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一改过去“图书管理工作是闲职,人人都能胜任”的错误认知观念。联合县级或市级图书馆开展培训活动,邀请市级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人才、专业人士开展培训讲座,在分享和交流中提升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水平,为馆藏人员拓宽文化视野与掌握专业技能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4 培养农民阅读习惯,提升整体阅读能力
第一,馆内工作人员要主动学习了解当地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增强自身文化自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当地农民讲好当地故事,传承乡村优秀文化,使农民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责任感,在无形中感受到阅读和传承的魅力,提高农民的认知能力,培养阅读习惯。第二,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引起农民阅读的兴趣,如通过组织汉语听写比赛、文学知识问答、民土风俗活动等文体休闲活动,调动农民参与图书阅读活动的积极性;针对儿童和老人,开展卫生健康和日常饮食结构的知识讲座;针对一般农民,举办农业、手工业相关的技能培训、教授简单的计算机技能活动等。在自媒体盛行的大背景下,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去推广优秀作品、传统文化,使农民获取文化资源的方式真正实现有效便捷。第三,以图书馆为载体对农民进行为期一周两次扫盲识字运动,扫清农民的阅读“拦路虎”。第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去推广阅读,注意把阅读活动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乡土风俗相结合,让农民在阅读中既获得了知识又感受到轻松愉悦。大大提高推广阅读的有效性,在乡村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五,对于老人、儿童、贫困户口的特殊阅读群体更要实时关注,定期上门走访了解其阅读困境和阅读需求。针对儿童,要设置少儿专区,激发儿童的探索欲,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针对贫困户口,应多设置关于农业科技类、勤劳致富类等书籍;针对老人应多以卫生健康类、休闲体育类为主。
4 结束语
总之,基层图书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依托,两者具有高度契合性。基层图书馆能够满足农民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过程中,基层图书馆要从自身建设、农民需求、人才队伍建设和资金筹集等方面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助推基层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带动农民共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参考文献:
[1] 詹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地位及作用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8(4):20-23.
[2]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8-169.
[3] 贾珍.基层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分析[J].卷宗,2018(17): 93.
[4] 江山.中国近现代乡村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J].图书馆,2022(1):89-94.
[5]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老区建设,2021(19):10-14.
[6] 李臻,彭松林.省级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服务策略[J].图书馆,2022(5):7-14.
[7] 郭智惠.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背景、功能定位和实现策略[J].农业经济,2022(4):68-70.
[8] 邓银花.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机理和驱动因素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0(6):84-92.
[9] 曾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公共文化政策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J].图书馆杂志,2023,42(4):24-33.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1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EB/OL].[2020-08-11].https://www.stats.gov.cn/sj/pcsj/rkpc/6rp/lefte.htm.
[12] 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EB/OL].[2020-08-11].http://www.gov.cn/jrzg/2006-12/19/content_
473136.htm.
[13] 陈庚,崔宛.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居民公共文化参与:特征、影响及其优化——基于25省84个行政村的调查研究[J].江汉论坛,2018(11):153-160.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39
作者简介:苏雪娜(199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