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2024-10-17马兴栋张雪马晓旭王兴稳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0期

摘 要:农业保险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涵盖农业保险基本理论、细分行业农业保险产品、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及农业保险监管等内容。我国农业保险性质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户收入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思政教学的焦点。新农科强调立足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林产业发展需求,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该研究在剖析新农科背景下农业保险学课程思政意义、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建设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挖掘或丰富农业保险学课程思政内容、强化实践教育中的课程思政、丰富农业保险学思政育人载体等途径进行思政教学策略设计。

关键词:新农科;课程思政;农业保险学;制约因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148-04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which mainly covers the basic theory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products in subdivided industries, new agricultural insurance products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upervision. The nature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China is policy-bas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armers' income, and is also the foc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emphasizes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dustry, guided by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and constraint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ourses in the contex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is study proposes to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trategies by excavating or enri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ourses,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enri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ienc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onstraint; teaching strategy

随着我国经济在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等时代背景下的多元化发展,新经济、新产业等新兴业态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学科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载体,必须顺应发展进行创新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2019年教育部启动以“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为主的一系列新农科建设事项与建设工作,其重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立足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林产业发展需求,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分专业建设一批一流核心课程,着力推进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建设,强化实践类课程建设,及时将农林科技发展前沿成果融入教学内容。

农业保险学作为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是将保险的原理、职能以及经营管理的方法、手段综合运用到补偿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的财产损失的科学。从事农业保险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农业、畜牧业、气象灾害和保险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我国具备此类知识结构的人才匮乏。于是国内一些开设保险学专业的院校,开始探索将农业保险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培养可以从事农业保险事业的人才[2]。与商业性保险不同,农业保险要立足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背景,即在农业弱质性产业和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现实状况下,寻求农业稳定供给保障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从2004年开始,我国确立农业保险的性质为政策性农业保险。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大学生课程体系中,是当代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此,课程的德育功能更加得以凸显[3]。农业保险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对于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农业保险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在服务于农业发展、服务于强农惠农“民生工程”的同时,也在制度、机制、政策、组织和产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在新农科背景下探索将课程思政融入农业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1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保险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农业保险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是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农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重要制度安排。在我国,农业保险还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的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4]。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阶段,新农科建设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和使命,聚焦人才培养目标问题,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当起铸魂育人重要使命,实现高等农业教育内涵式发展[5]。

思政课程有效融入大学教育并对学生的人生规划产生积极影响,这既是设置思政课程的目的,也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育人实效,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发挥着关键作用[6]。立足中国农业保险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这一基本性质,在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农业保险的基本理论,还应当体现中国在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中的制度安排,更应结合新农科的要求体现出农业保险的实际运作过程中的技能要求。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农业保险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的农业保险产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那么,授课课程体系也不能仅限于课本现有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

2 农业保险学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剖析

2.1 农业保险基本原理与思政元素

农业保险学的第一部分主体内容是农业保险基本原理,主要包含农业风险管理及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及问题、农业保险基本原则、农业保险合同、国外农业保险制度与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等内容。在农业保险基本原理这一部分,最重要的课程思政建设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要明晰我国农业风险的特点。我国农业面临的风险种类多、范围大,而且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和季节性,风险单位巨大,系统性特点明显。干旱、洪涝、霜冻及病虫害等等农业自然灾害,都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和损失,且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种类、影响的程度均有不同。所以,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是课程思政的一大重点,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农业保险学课程开始阶段,首先了解国家农业生产中面临什么样的灾害,产生着怎样的影响。二是,要了解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在学习国外农业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对比学习中国农业保险中的经营制度、补贴制度和税收制度是农业保险学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保险制度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波折调整阶段,才形成当前比较稳定的制度模式,集中体现在农业保险制度对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第一部分课程思政的学习,能够比较具体地了解我们国家农业发展中的风险、困难以及相对应的农业保险对农业风险的应对、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

2.2 农业细分行业保险与思政元素

农业保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农业产业的种类繁多,即农业不同分类下,各种作物因为生长习性的不同,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也产生明显差异。在当前农业保险学教材中,多以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森林保险和渔业保险等分类设计了具体的农业保险险种,而各个类别下还有更详细的分类保险产品。以种植业保险为例,具体分类还包括粮食作物保险、经济作物保险、蔬菜园艺作物保险、水果和果树保险等等。不同的保险产品,因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其农业保险中的保费补贴比例、保险公司数量、承保范围等也存在较大不同。粮食作物,特别是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作物的稳定生产关系国计民生,其稳定供给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且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也相比较低。因此,我国近年来不仅出台了对d7b51d29ccbb135e581389bca6056ab5种粮农户的直接补贴、粮食收购保护价格、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而且粮食作物保险也受到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细分行业保险部分课程思政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种类作物生长生产特点,对于已经在种植或养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能够深层次了解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二是,能够熟悉我国在不同的农业细分行业中的保险产品差异,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保障性保险政策对稳定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3 新型农业保险产品与思政元素

一方面,农业保险仍然属于金融系统的子维度之一,其产品设计仍然具有金融产品的部分属性。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农业保险产品也随之不断丰富。另一方面,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改变,农业保险产品种类也在不断细化,实现多种多样的种类选择,针对不同产业类型的差异化补贴,多档多级的风险评价保障制度建设,并鼓励各地创立与区域特色及优势农产品和作物相关的农业保险品种。农业保险学第三部分“新型农业保险产品”主要介绍区域产量保险、指数保险和收入保险3种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农业保险产品。当前,我国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但是如何实现理论观点与产品设计服务于农业实践层面才是新型农业保险产品未来的道路方向。在政府和保险公司层面,要积极进行保险制度创新,实现保障性政策与商业性运作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运作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在传统农业保险产品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构建更深、更坚实的农业生产保护屏障。因此,在农业保险学第三部分“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的内容中,课程思政应围绕政策在农业保险产品设计这一核心点展开。课程讲授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对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的种类、运行机制等内容了解的基础上,也要结合传统农业保险的作用,对比分析新型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超越传统农业保险一般保障水平的更高层次的保险、已经出台的政策在其中发挥的主体作用,是本部分课程思政的重点。

2.4 农业保险市场监管与思政元素

由于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运行机制,这些财政资金可能在各个环节中遭受侵蚀,因此,有效地激励引导农业保险的发展、加强农业保险市场监管、提升政府政策支持行为效率就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农业保险学第四部分“农业保险市场与监管”主要讲解农业保险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管两方面内容。农业保险产品的供给方既包括各种商业性保险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还包括我国的各级相关政府部门,需求方主要是我国广大的农户群体,但也包括农业生产性公司、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因此,如果保障供需主体在农业保险这一无形商品市场中的有效性,则成为农业保险市场及其监管的重要课题。本部分的思政元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保险监管的目的,也就是要防范风险,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和保障保险市场的稳健安全运营。农户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主体,也是农业保险市场重要的被保险人和投保人。但是,我国大部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专业知识匮乏,在农业保险市场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在保险产品交易过程中的利益容易遭受侵害,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加强市场监管,才能有效保障农户在农业保险市场中的利益,激发农户主动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也应围绕农业保险市场监管的这一基本目的展开。

3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制约因素

3.1 农业保险学实践教学重视不足

农业保险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应系统讲解农业保险基本理论、农业保险产品、农业保险管理与实践等内容。然而,多数高等院校对本科生的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尤其是开设农业保险学课程的院校。一方面原因在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形成了“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环节的补充”的认识。这种认识将实践教学仅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认为实践教学应依附于理论教学,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体现在理论教学方面。另一方面是由于实践教学,尤其是课程实习多无指导教材,较理论教学难度大。课程实习往往涉及协调校外关系单位,实习组织工作复杂,实习学生难以管理,一旦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和指导教师还要承担责任,这些因素直接导致高等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2]。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要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的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农业保险学作为现实情境中实践要求较高的一门课程,其实践教学仍然有较长的一段发展改革道路。因而,结合农业保险学实践性教学的思政内容匮乏。

3.2 农业保险学课程内容中思政内容较少涉及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农业保险知识的普及,是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完善,经营环境的向好转变,经营方式、技术和效率的改进和提高,是我国由农业保险大国走向农业保险强国的条件和前提[7]。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和农业保险的运作模式,农业保险学本身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素材。首先,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性质,具有非常强的思政底色,因为自2002年修订《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初次提及“政策性农业保险”概念之后,我国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不断增多、补贴险种种类不断丰富、保险规模不断上升、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在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了重要的保险保障。其次,在农业保险产品设计上,中国农业保险有按照种植业、养殖业、森林和渔业等细分行业保险,还有区域产量保险、指数保险、收入保险、农业再保险及大灾保险等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因此,结合我国农业保险实务的课程内容安排与我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主要农业生产经营格局,思政元素在农业保险中表现非常丰富。在新农科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具有“三农”情怀,良好的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使其将现代农业保险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4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4.1 挖掘或丰富农业保险学课程思政内容

中国农业人口众多,但人均农业资源禀赋有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造成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格局将在现在及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不可忽视的是,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在大量涌现。那么,在不同的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差异巨大的现实情境下,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挑战性。在农业保险学课程内容中,立足中国农业生产实践的农业保险学基本理论与政策演变、细分行业的农业保险产品及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等,都能够体现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等方面做出的努力与制度性保障。因此,通过挖掘或者丰富相关思政内容,增强农林经济管理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全面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

4.2 强化实践教育中的课程思政

在新农科人才培养的设计上,要求学生全链条参与,防止毕业生出现“只懂其一,不懂其二”的现象[8]。因此,要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农业保险学要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知晓农业保险的理论是什么,还要掌握农业保险的业务怎么做。例如在具体的农业保险实务中,让学生能够了解农业保险合同订立的程序、形式和条款内容,并在其中熟悉农业保险保费中财政补贴情况。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灾害、波动较为频繁,面临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从而触发农业保险条款赔付的概率较大,保费较高。一方面农民的支付能力有限,可能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另一方面商业性保险公司可能因交易成本过高而不愿意涉足农业保险业务,以上都是引致政策性农业保险供给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具体实践环节中,去亲身体验了解这种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发展,是思政教学最有价值的体现。

4.3 丰富农业保险学思政育人载体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决定了一线教学工作者会与专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农业科学研究院所、涉农企业、农户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多部门(主体)具有合作或者接触。因此,应充分发挥这种多部门合作的优势,特别是涉及农业保险相关业务,比如保险公司、政府、农机推广部门、农户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通过了解具体的农业保险业务中的流程环节,以及其中涉及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与制度风险等情况,了解在抵御风险过程中政府和国家等的保障力量,风险发生后相关的保险保障、救援救助措施等等。让学生在这种多主体参与的环境中,更深层次去接触和了解背后的力量,以丰富农业保险学思政育人载体的方式增强学生知农爱农的思想教育。

5 结束语

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保障农户收益等具有重要的作用[7]。新农科背景下,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更好地与社会生产需求相匹配,而课程思政是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农业保险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因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与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我国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更加注重对农户利益与农业稳定供给的保护,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以开发,引导与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三农”情怀,这也是农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郭丽颖,耿艳秋,张强,等.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探讨——以作物栽培学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4,4(8):147-150.

[2] 姜天龙.农业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J].吉林农业,2015(22):126-127.

[3] 孙小飞,张娜,李海立.课程思政背景下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J].高教学刊,2024,10(15):85-88.

[4] 丁少群.农业保险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5] 邹玉友,丁小雨,张静.“三新”发展观下农林高校新农科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5):34-36.

[6] 胡朋志,钱衡.大思政课背景下学生对思政课程认同情况研究——基于浙江省5002名大学生的调查[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36(3):63-69.

[7] 林乐芬.现代农业保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8] 刘丽丽,何兢,李淑娟.行走的课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4(12):91-93.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3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1107714202803)

第一作者简介:马兴栋(1988-),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户行为、土地制度。

*通信作者:王兴稳(1973-),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