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工作需求的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2024-10-17蓝小梅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0期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地区对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课程,应用写作课程需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工作需求进行改革,以提升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该文深入剖析乡村振兴工作对应用写作能力的具体需求,进而探讨应用写作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策略,旨在为更多高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增强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需求;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136-04

Abstract: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with practical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in rural area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urgent. A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applied writing courses need to be reformed closely around the nee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specific nee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 for applied writing ability, and then explores the direction and strategies of applied writing curriculum reform,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to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demand; applied writing; curriculum; reform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核心战略部署,它承载着实现农村经济、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和资源的投入,更需要一支专业技能过硬和综合素质高的现代人才队伍作为支撑。而这支队伍的人才具备应用写作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政策宣传、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工作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参与和支持。而写作能力作为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宣传政策、推广产业、传承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满足乡村振兴工作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基于乡村振兴工作需求的应用写作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 乡村振兴工作对应用写作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

1.1 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具备政策解读能力和宣传文稿写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政策宣传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群众的文化水平又参差不齐,对于政策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为了将政策精神传达给广大乡村群众,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支持政策的实施,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政策解读能力强和宣传文稿写作能力娴熟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应用写作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解读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理解政策精神,把握政策要点。其次,宣传文稿写作能力同样重要。在理解政策精神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通过宣传文稿将政策精神传达给乡村群众。这就要求应用写作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宣传文稿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撰写出既符合政策精神又贴近乡村实际并能够为老百姓易于理解的宣传文稿。为了满足乡村振兴工作解读及宣传政策的需求,我们需要在应用写作课程中加强对学生政策解读能力和宣传文稿写作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力量。

1.2 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具备产业振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乡村振兴工作不仅要求政策宣传得精准和高效,更需要在产业振兴方面有所建树。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产业振兴是核心驱动力。而拥有产业振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则至关重要,其中应用写作能力在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1]。乡村的产业发展涵盖了现代农业、农村文化产业、乡村休闲旅游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多个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产业发展规划、项目申报书、市场调研报告等应用文的撰写都至关重要。这些应用文不仅是产业发展的蓝图和指南,更是争取政策支持、招商引资的重要依据。因此,应用写作课程在培养学生时,要特别注重强化他们对于乡村振兴题材的文种的写作。这主要可以从3个方面去进行强化:一是强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写作。应用写作课程要培养学生学会撰写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产业发展规划书,为乡村的产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二是强化项目申报书的写作。项目申报是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关键环节。应用写作课程要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撰写项目申报书,准确传达项目的核心价值、项目经营模式和预期成果。三是强化市场调研报告的写作。了解市场动态、把握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应用写作课程要培养学生学会撰写市场调研报告,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通过强化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写作课程将孕育出更多具备产业振兴实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与智慧动力。

1.3 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具备文化传承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样不可或缺。乡村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为了弘扬乡村文化,推动其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我们需要培养具备文化传承能力的高素质乡村服务人才。在这一战略推进进程中,应用写作课程的改革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乡村文化丰富多彩,包括历史传说、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为了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通过文字将其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乡村文化。因此,应用写作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首先,学生需要学会撰写乡村故事。乡村故事是乡村文化的生动体现,通过讲述乡村的历史变迁、人物传奇等故事,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因此,应用写作课程应引导学生挖掘乡村故事,学会用生动的笔触将其记录下来。其次,学生还需要掌握民俗传承的写作技巧。民俗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乡村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为了传承这些民俗,我们需要通过文字将其记录下来,并代代相传,或者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承与弘扬。因此,应用写作课程应教授学生如何撰写民俗传承文章,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乡村的民俗文化。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课程将能够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这些具备文化传承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乡村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应用写作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应用写作课程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为了确保课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工作,我们需要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策略,特别是在课程内容设置、师资团队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创新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要做出重大调整。

2.1 聚焦乡村振兴,精准优化课程内容

应用写作课程应当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这意味着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精准结合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确保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投身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应用写作课程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乡村振兴工作的需要。一是调整课程目标定位。我们需要将应用写作课程的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我们的课程目标将更加强调写作能力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增加与乡村振兴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政策解读、产业写作、文化写作和新媒体宣传文章写作等。同时,我们也要减少与乡村振兴工作关联不大的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高效性和针对性。二是深化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训练。乡村振兴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因此,在应用写作课程中,我们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这两种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精选的案例分析、深入的小组讨论以及实际的项目实践,我们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和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工作的挑战,并为乡村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

2.2 聚焦乡村振兴,强化师资建设

为了将应用写作课程与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我们需要以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需求为航标,来精化和提升师资团队的建设。应用写作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跨学科整合的课程,其教师团队不仅需要深厚的写作理论功底,更需具备丰富的乡村实践经验。

为了更有效地支持乡村振兴,学校应重点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确保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我们可以安排教师参与乡村挂职锻炼,如前往村“两委”、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文旅单位及乡镇政府等部门,让教师们深入了解乡村运作的实际情况,从而提升其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这样的经历也有助于教师们将课堂知识与乡村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具体的教学案例。

此外,我们还应积极引进具备乡村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他们的加入不仅能为师资队伍注入新的活力,更能为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与视角。这样,我们的师资团队将更加多元化、专业化,为乡村振兴工作培养出更多符合实际需求的应用写作人才。

2.3 聚集乡村振兴,强化实践教学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推进,应用写作课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一战略的实施,为应用写作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和深厚的时代背景,使其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具现实意义。然而,如何更好地将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的核心理念和战略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确保教学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并推动应用写作课程的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课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工作,我们需要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策略,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进行创新和加强,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训练。应用写作课程应当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而高效的价值,它更是培养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展现出色应对能力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我们要采取三大核心策略。首先,我们积极组织学生深入乡村振兴的现场,参与实地调研、项目执行等实践活动。在这样的实践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亲眼目睹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更能通过亲身体验,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样的实践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更能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磨砺,不断成长。其次,我们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精选与乡村振兴紧密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和讨论。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写作实践,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构建多维度的评估框架。为了更立体、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评估框架。这一框架不仅涵盖过程性评价,以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和成长过程,也融入终结性评价,以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达成目标。同时,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旨在通过他们的主动投入,进一步提升学习热情与参与度,从而更全面地展现他们的学习成果。

通过一系列的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应用写作课程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工作,培养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3]。

2.4 以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应用写作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乡村振兴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应用写作课程应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体系。例如,我们可以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艺术学和历史学等学科进行合作,共同开设一些交叉课程或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背景和更广阔的学习视野。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写作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策略应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需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持。

3 案例分析

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紧跟时代步伐,针对应用写作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和不懈努力,该校成功地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批批具备优秀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学校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响应,也为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3.1 引入乡村振兴案例,深化课程内涵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在应用写作课程的改革创新实践中,巧妙地结合了学校派驻各地挂职的第一书记的实地经验,收集了大量乡村振兴工作案例,为教学注入了鲜活的内容。这些案例丰富多样,涵盖了乡村经济、文化、生态、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通过在课堂上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需求,明白自己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追求课程质量与学生体验的双重提升下,老师们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不仅显著增强了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在无形中点燃了学生内心对于学习的浓厚兴趣与热情。这种教学方式的革新,不仅使得知识传授更为精准有效,更在无形中为学生们的学习旅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激情。

在案例选择上,学校严格把控,确保案例既真实又典型。广西地区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被精心筛选,不仅代表了乡村振兴的多样化路径,还真实反映了其实际情况。部分案例已被编入学校教师主编的《应用文写作》系列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同时也为其他高校在乡村振兴教学上提供了有力支持。

3.2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实践机会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一核心策略。学校不仅坚守课堂教学的阵地,更积极“走出去,引进来”,与广西及周边地区的农业企业、政府部门和农业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一是校企深度融合,搭建实践桥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学生们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或深入乡村调研,亲身体验乡村振兴的点点滴滴。这样的经历不仅使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更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更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二是产教同频共振,共促人才成长。学校的教师们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他们不仅为广西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大专学历班、广西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项目等提供授课服务,在寒暑假期间,应用写作授课教师们还纷纷走出校园,深入企业、政府部门以及科研院所进行实践锻炼。他们不仅亲身体验了实际工作的环境和流程,更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实践锻炼不仅提升了教师们的专业素养,积累了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也使他们更加了解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

经过持续不懈的改革和精心设计的实践环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应用写作课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写作技巧,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也在课程中得到充分锻炼,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最终,这些改革与实践的成效在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成为了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良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他们更加关注乡村振兴,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总之,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通过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实践,为应用写作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乡村振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一成功的尝试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和推广。

4 结束语

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适应乡村振兴工作需求,推动应用写作课程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一改革不仅是培育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教育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的必经之路。通过精心优化课程内容设置,我们能够确保学生接触到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的前沿理念和实用技术,使他们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师资团队建设方面,我们需着重打造一支既具备深厚学术底蕴又拥有乡村实践经验的教学队伍,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指导。通过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将有机会在真实的乡村振兴情境中锤炼自己的写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实施学科交叉融合策略,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跨学科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乡村振兴工作复杂多变的需求。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于高素质应用写作人才的需求愈发凸显。为此,推进应用写作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这一改革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更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通过改革,我们期望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写作人才,他们将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中坚力量,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志辉.农村治理新架构与实现途径的探索研究[J].乡村科技,2022,13(3):12-14.

[2] 邱凌.应用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大学,2023(3):141-144.

[3] 刘明研,莫荣军.深百协作,赋能乡村振兴建设[J].教育家,2024(13):55-56.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32

基金项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2021年度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YJJ2121)

作者简介:蓝小梅(1985-),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语文教育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