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耕文化融入农类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4-10-17肖慧萍李祥祥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0期

摘 要: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智慧。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何将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在农类高校中发挥其独特作用,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通过分析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结合农类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探讨农耕文化融入农类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具有农耕情怀和劳动技能的新时代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耕文化;劳动教育;教育价值;现状;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132-04

Abstract: As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farming culture carries profound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wisdom.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how to combine this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with modern education, especially to play its unique role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and educational value of farming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for integrating farming culture into labor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with farming sentiments and labor skill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raining talents for the new era.

Keywords: farming culture; labor education; educational value; current situation; practical path

近年来,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情况在农类院校中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趋势。一方面,随着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持消极态度,认为这与专业学习无关。目前,农类高校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既有国家对农业领域的重视为农类院校提供了政策支持,也有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教育价值。将农耕文化融入农类高校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通过实践育人新模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农业生产的艰辛与意义,培养知农懂农爱农的新型人才。这种教育模式将课堂知识与田间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对“三农”的深厚情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1 农耕文化的特点与教育价值

1.1 农耕文化概述

农耕文化是指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深深地植根于大地,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以农耕生产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农耕文化包括农耕技术、农耕习俗、农耕哲学等多个方面,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农耕文化,首先是以土地为基础,以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养殖为主要手段的农业生产的文化;其次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再次是一种紧密社会关系的社会性的文化;最后还是一种具有深厚情感的富有诗意的文化。

1.2 农耕文化的特点

农耕文化的特点之一是顺应自然,遵循节律,不仅体现了农耕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也塑造了他们勤劳、节俭、尊重生命的美好品质。二是血脉纽带,团结协作,展示了人们相互扶持、团结奋进、共同进退。三是崇尚智慧,精益求精,彰显出人类对智慧的追求和对技艺的精湛要求。四是和谐共生,敬畏自然,凸显了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力求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农类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与教育价值

农类高校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专业性和创新性。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掌握农业知识和技能;专业性是农类高校劳动教育的特色所在,需要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农业人才;创新性则是农类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农耕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培育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培育团队合作意识;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2 农类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2.1 课程体系不完善

一是现有课程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实践操作环节薄弱,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劳动教育课程本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但现实情况是,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上,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不能达到“以劳促教,以劳促学,以劳促成”的效果。二是劳动教育课程还存在内容单一、更新滞后的问题。在快速发展的农业技术面前,劳动教育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上,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内容,这不仅无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农业知识和技能,还会限制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三是缺乏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在评价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时,过于依赖传统的笔试和考核方式,而没有建立起真正能够反映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还会打击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2.2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第一个问题是实践教学设施落后。试验田、大棚、宠物基地、养殖基地和花卉草药园等实践教学场所设备陈旧,无法满足现代农业技术的教学需求。此外,由于缺乏资金和维护,导致部分实践教学设施损坏严重,无法正常使用。第二个问题是师资力量薄弱。许多教师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由于教师编制和待遇等问题,一些有经验的教师选择离开教学岗位,进一步加剧了师资力量的不足。第三个问题是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由于资源限制,劳动课程主要围绕专业技能的传统技术进行,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也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第四个问题是缺乏与社会的有效对接。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需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特别是校企合作企业,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先进的操作技术和市场需求信息。

2.3 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劳动教育的效果。目前,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且多为非农业专业背景,缺乏农业实践经验。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深入讲解农业知识,也无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农业实践操作。二是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农学、生物学、生态学等。然而,当前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这种单一性限制了劳动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三是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指导学生实践。劳动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许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四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教学连续性。由于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农业教育人才。这导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教学连续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专业的认同感。

2.4 评价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往往缺乏明确性和具体性,学校未能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导致评价过程中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这种模糊的评价标准不仅难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也让学生难以明确自己在劳动教育中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大多局限于传统的笔试和课堂表现,而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提升则缺乏足够的关注。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也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再一方面,评价结果的应用不足,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然而,劳动教育评价结果的应用往往不够充分。学校未能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个人发展、课程设置和教学改进等方面有机结合,导致评价结果失去了应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最后一方面,缺乏反馈与改进机制,在劳动教育评价中,学生往往只能得到一个简单的分数或等级,而无法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以及如何改进。这种缺乏反馈和改进机制的评价体系,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难以推动劳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3 农耕文化在农类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3.1 将农耕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形成学习农耕文化的新高地

首先,需要从教材编写入手。农类高校根据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农耕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编写具有时代特色的农耕文化教材。这些教材不仅要包含农耕技术的传承,更要注重农耕智慧、农耕伦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

其次,课堂教学是农耕文化融入课程体系的主渠道。要注重理论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更要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可以引入农耕文化的相关知识,如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土壤改良,动物疫病防治等。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农耕的乐趣和挑战。

再次,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农耕文化,包括农耕历史、农耕技艺、农耕文学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农耕文化的多个层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注重跨学科融合,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中,也可以融入农耕文化的元素。例如在思政课上讲述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在通识课上分析农耕文化的诗歌和散文;以素质教育为助推力,注重体验式教学。可以设立专门的农耕文化体验课程,让学生在农田里亲手种植作物,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从而深刻理解农耕文化的内涵。以课程体系建设为竞争力,注重课程设计的多样性,课程可以包括农耕历史讲座、传统农具使用教学、农作物种植与管理实践等。此外,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设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品尝农家美食等特色课程,使参与者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

最后,要加强农耕文化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农耕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农类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农耕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农耕实践、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等方式,激发教师参与农耕文化教育的积极性,确保教育质量。另外,要加强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农耕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开展农耕文化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3.2 开展农耕文化实践活动,形成体悟农耕文化魅力的主阵地

一是建立农耕文化实践基地。要有效地开展农耕文化实践活动,建立一个集教育、体验、研究于一体的农耕文化实践基地。依托农类高校实践实训资源,利用现有的农田、标本馆、基地等,为参与者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农耕环境。同时,基地内应设置农耕文化展览区、传统农具展示区、农耕体验区等功能区域,让参与者能够全面了解农耕文化的各个方面。

二是组织亲子农耕体验活动。依托农耕文化景观,亲子农耕体验活动是一种有效的传承农耕文化的方式。通过组织家庭参与农耕活动,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农耕的艰辛与喜悦,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家长也能在参与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成长,增进亲子关系。

三是开展农耕文化节庆活动。农耕文化节庆活动是推动农耕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可以定期举办如春耕节、秋收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节庆活动,也可以安排传统农耕表演、农耕知识竞赛、农产品展示等环节,让参与者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是加强农耕文化宣传教育。为了扩大农耕文化的影响力,还需要加强对其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制作农耕文化宣传册、开设农耕文化专栏、举办农耕文化讲座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农耕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发布农耕文化相关的文章、视频等内容,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五是推动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将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可以在农耕文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开发农耕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同时,还可以与当地旅游机构合作,推出农耕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3.3 共建农耕实践基地,形成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深度体验的示范地

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参与农耕实践,学校加强与农牧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农耕实践基地。这个基地不仅可以作为学生的实践场所,还可以作为企业的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方面,学习农耕文化知识,学生可以在基地里学习农业知识,包括作物的种植、养殖技术、土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识可以通过课程讲解、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学生需要亲自动手参与农耕实践,包括种植作物、养殖动物、收获农产品等。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再有就是,完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参与,可以通过设置奖励机制、评选优秀实践成果等形式,表彰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同时,将农耕实践纳入课程体系,给予相应的学分和成绩认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重要的是强化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农耕实践中,学生需要关注环保问题,学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学生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参与农耕实践为社会作出贡献。

3.4 打造农耕文化教育平台,形成彰显农耕文明的集结地

一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农耕文化教育需要丰富而专业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通过与农业院校、农业研究机构合作,整合专家学者资源,邀请他们撰写文章、开设课程,或者进行线上线下的讲座。此外,还可以收集和整理传统农耕文化的相关书籍、视频等素材,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二是创新教育方式。农耕文化教育平台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用更为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用户亲身体验农耕的过程;或者开设互动游戏,让用户在游戏中学习农耕知识;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用户亲身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三是建立互动社区。一个成功的农耕文化教育平台不仅需要提供教育资源,还需要建立一个让用户能够互动交流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农耕经验、心得体会,也可以提出疑问、寻求帮助。这样不仅能够增强用户的参与感,还能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是拓展平台影响力。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农耕文化教育平台,我们需要积极拓展平台的影响力。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推广、与教育机构合作、举办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平台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要注重平台的口碑建设,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建立农耕文化教育基地或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农耕文化学习环境,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耕文化在农类高校劳动教育中的融入已成为必然趋势。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更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与文化传承能力。通过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将其融入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农耕文化的智慧,增强劳动意识与专业技能。通过参与农耕实践,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乐趣,从而培养起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同时农耕文化的传承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其更加珍视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劳动素养和文化传承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1):45-47.

[2] 高文红,颜冬.农耕文化融入高职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与教学实践[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1):84-87.

[3] 方菲,白蕊萍.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劳动教育的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2(6):60-66.

[4] 曾芳.农耕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途径探索——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2024(2):94-97.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31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QSZ2205)

第一作者简介:肖慧萍(1989-),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