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学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策略研究

2024-10-17张曦臻谷茜茜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0期

摘 要:中国作为农业大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发生较大转变,对高等农业教育、农业人才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更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农学专业作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学科,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创新。然而,农学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诸多挑战。该文将通过探讨影响农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促进农学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农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策略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120-04

Abstract: A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society's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talents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putting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world attention. Agronomy is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for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its graduate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e. However,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e face many challenges in the job market.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mployment of agronomy students,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agronomy graduates in employment,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cisions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employment of agronomy students.

Keywords: agronomy major;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influencing factor; strategy research; analysis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推进,传统农业已经逐渐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对于国家经济体系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农村经济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石。

目前,由于从事农业尤其是畜牧兽医行业的工作人员整体文化水平较低,逐渐出现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的情况,这使得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综上所述,涉农高校培养农学人才目前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农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大环境存在一些工作环境较差、福利待遇较低和社会认同感低等主客观原因,就业形式十分严峻[1]。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农业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求,对农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农学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高等农业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农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然成为就业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因此,分析影响农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探索有效的对策,对于提升农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1 农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1.1 涉农高校农学专业学生在养殖行业就业意向和就业状况调研

1.1.1 就业意向调查

根据往届农学专业学生就业职业情况结合现有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8个单选项目,面向学院231名农学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意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8.6%选择在宠物行业就业,10.1%选择在养殖行业就业,6.8%选择从事动保产品的营销工作,30.7%选择考研继续深造,13.3%暂时无法确定就业意向,另有10.5%表示毕业后有改行可能。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学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提升学历,拓宽就业路径、增强就业竞争力,是值得肯定的一种选择。我国的宠物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发展迅猛,宠物行业的市场规模都呈现出逐渐扩大趋势,形成良好的行业生态,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和资本加入到这个行业,成为农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及宠医专业学生的就业理想选择。作为传统产业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基础产业,养殖企业对优秀人才求贤若渴,但学生对养殖行业就业响应率相对较低,两者形成明显反差。从实际的就业情况看,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养殖企业就业者确实寥寥。

1.1.2 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态

农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业教育和政府部门等方面。然而,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和挑战,表现为就业方向受限和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农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吸引力不足[3]。

从部分企业的实际调研情况看,往届农学专业毕业生在养殖企业就业的人数较少,且不稳定,人员流动性较强。选择在养殖企业就业的学生,通常对动物养殖比较感兴趣或家庭有畜牧兽医等相关背景,进入学校后一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主动参与养殖企业实践,通过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后,最终选择在养殖企业就业。通过持续调查研究,养殖企业就业学生两年内的离职率相对较高。能够坚持在养殖企业工作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加上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很快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上融入企业,将所学专业特长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较快成为企业骨干,走上生产线主管、技术场长等领导岗位,收获了较高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

1.2 农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工作就业心态存在问题

农学专业学生对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产生了失落感,主人翁意识逐渐淡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一些学生可能对农业行业存在误解,认为这是一个低薪、辛苦、没有发展前景的行业。这种误解可能导致他们对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缺乏兴趣。当前,社会上一些消极负面思想情绪对农业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视:拜金主义思潮甚嚣尘上,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唯利是图,一些人价值取向异化,一切从利益出发,导致个别学生出现价值观错位,出现羡慕权利,崇尚虚荣,心浮气躁的状态,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精神开始衰退。见异思迁,乱花渐欲迷人眼,妄自菲薄,盲目羡慕新兴学科,对农业学科的兴趣爱好减退。在一些社会和文化背景影响下,农业工作可能被视为“低端”或“不体面”的工作[4]。这种社会认知可能影响学生对从事农业工作的心态。学生出现对专业相关工作没有兴趣,就业时很多学生出现选择非专业方向工作。农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工作就业心态存在问题还表现在部分学生可能对农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的期望。当他们发现实际的就业机会和条件与他们的期望不符时,可能会感到失望或焦虑。农学专业学生存在技能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技能可能与农业行业的实际需求不匹配。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寻找工作时遇到困难。农业工作往往集中在特定的地区,如农村或偏远地区。一些学生可能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工作,导致就业机会受限。与传统行业相比,农业行业的职业发展路径不够明确。这导致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感到困惑。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对农业工作的实际操作和挑战了解不足,导致他们对就业产生恐惧或犹豫。

1.3 就业环境参差不齐,对学生吸引力不足

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职业类型大多默默无闻,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扎根企业,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优厚的条件,不会过多地受到社会关注。学生在职业发展空间方面受到限制,虽然许多学生希望建立稳定的职业生涯,但就业环境中提供的职业发展机会却远远少于预期。缺乏明确的职业晋升路径和发展空间,使得学生们难以看到长期的职业发展前景。在职业发展规划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清晰明确的职业前景规划;众多企业提供的岗位都在偏远地区或者是乡村,这就意味着农学专业学生要想从事本专业工作就必须舍弃大城市的安逸生活,不少学生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寻找工作,然而,高成本生活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在这些地区立足变得尤为困难。同时,偏远或农村地区虽然就业机会多,但往往因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等因素被忽视。这影响了众多学生的就业意向选择,导致本专业的就业环境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薪酬待遇的不满意: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许多学生发现,即使是在大城市,所提供的薪酬往往不能满足他们对于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的期望。这种薪酬与期望之间的差距,使得不少学生对进入就业市场感到失望,尤其是那些背负着学生贷款的年轻人。农学专业学生还存在就业选择的局限性,在某些领域,如体制内单位或国企等,就业吸引力上升,显示出学生对稳定工作的偏好。然而,这些岗位的招聘名额有限,不能满足所有求职者的需求,导致竞争加剧。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压力也在逐年增大,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同时,受经济波动和行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部分行业的就业岗位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往往带着较高的期望进入就业市场,但面对的却是薪酬低、工作强度大的现实,这种落差导致他们对就业市场失去信心。农学学生在面对创业时,会感受到创业虽然是一条可行的职业道路,但实际上,创业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如资金筹集、市场竞争、经验缺乏等,使得成功创业的难度加大。

1.4 农学专业学生就业后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大学期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有限,很多学生缺乏实践锻炼。在技能匹配的问题上,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导致即使有岗位空缺,学生也因技能不符合而难以获得聘用。对农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需要通过实习锻炼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实践经验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在求职时缺乏自信心,四处碰壁会使得学生降低了对就业的期待。农学专业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在现代农业生产中,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变化,但部分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创新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在遇到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时,学生可能缺乏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学生在校内获得的实践操作经验有限,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现代农业涉及众多先进技术,如智能化农业设备、生物技术等,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因技术掌握不牢固而遇到困难。

2 影响农学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2.1 教育与培训因素

学校对农学专业学生专业课程设置是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实践技能训练是否充分,以及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目前很多涉农高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专业面不够广泛,内容未能及时推陈出新,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足高效的课外实践机会。涉农高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校企合作,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培养不足,出现很多学生专业知识强,但是动手能力差,只能纸上谈兵,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对人才的需求。

2.2 学生个人因素

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求职意愿和就业期望等个人条件对就业有直接影响。作为农业战线的一分子,农学专业学生应该感到骄傲自豪。党关于农业发展的宏观战略,需要农业战线的广大劳动者在实践中坚定不移、脚踏实地、一以贯之地认真贯彻落实,才能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农业大学生要学会在专业领域的海洋里驰骋遨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与时俱进,勇于学习接受专业领域的新生事物,虚怀若谷,博采众长,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专业素养,增强驾驭能力。大学期间完成必要课程学习、积累充足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将来才能在工作岗位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2.3 社会经济因素

当前,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政策支持力度、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等宏观经济环境也会影响农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大学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但就业市场需求并未相应增长,导致供需失衡。对于具备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会着重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型企业。因此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就缺失了人才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创新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及农业产业链的拓展都会影响农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3 农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涉农高校应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创新发展路径,通过优化农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推进学风建设,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职业指导方面,应建立完善的、精准的职业发展指导服务体系,从大一开始给学生树立爱农兴农的远大志向,充分认知就业形势,树立理性就业观念,着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做好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提升求职技巧。与此同时,学校应充分做到以赛促学,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和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定制化人才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化培养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增强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农学专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和实习,充分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3.2 建立健全人才保障体系

国家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大学生人才投身“三农”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大学生积极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与此同时着力提升农业行业形象,通过正面宣传,积极运用媒体和公共活动积极宣传农业行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成果,改善社会对农业工作的传统认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农业行业内的成功榜样,通过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故事,激发农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向往都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抓手。

企业从自身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和使命愿景出发,企业要想发展,健全人才保障体系是关键,企业积极主动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以此提高学生在专业相关企业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企业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吸纳优秀学子进入企业持续稳定地积极工作。第一,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将企业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要尊重员工,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观点和贡献,确保他们在工作中受到尊重和重视。与此同时,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一个积极、包容和支持的企业文化,使员工感到归属感和忠诚度。第二,为员工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持续不断学习提高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在企业竞争中提供公平的机会,确保所有员工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项目、培训,无论其背景、性别、年龄或其他因素如何。企业要了解员工的职业目标和期望,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职业发展。第三,企业应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确保员工的薪酬体系与市场标准相符或更好,以确保吸引和留住人才。企业要设身处地为员工考虑,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根据不同类型员工的需求和情况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地点选择。总之,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或策略,而应该深入到企业的每一个层面和流程中。通过关注员工的需求、利益和发展,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忠诚、高效和创新的团队,从而实现长远发展。

3.3 学生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作为新时代农学专业大学生应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致力于国家繁荣昌盛,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农学专业大学生应敢于担当重任,开拓创新,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专业知识,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农学专业学生应当志存高远,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地位尊卑。讲奉献,不讲索取。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还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面对就业挑战时,毕业生需要调整心态,采取灵活的就业观念,应当积极接受不同的就业机会,迎难而上。根据个人职业规划进行职位的选择,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从基层岗位做起,采用长远的视角来审视每一次的就业机会,将每一次就业视为自我能力提升的良机。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对就业的深刻理解,将使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保持主动,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4 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生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关乎民生的重点问题,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多措并举,共同构建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农学专业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人才力量。涉农高校应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基础,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涉农高校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

大学教育不可能包罗万象,一劳永逸。大学生即使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走向社会之后,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将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相结合,解决好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接续教育,解决好他们的就业发展问题,让他们学以致用,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提供舞台,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支持。国家应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科普人才,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与此同时应强化政策引导,持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学专业学生到基层和农村地区就业,同时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

农学专业大学生必须全心全意投入现代化农业建设,竭尽所能,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充分掌握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并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造诣,才能实现自己立志农业发展,为国家民族贡献聪明才智的宏伟理想。

参考文献:

[1] 翁鸿宇,侯文华,潘广臣,等.“三全育人”视域下畜牧兽医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山东畜牧兽医,2022,43(2):53-55.

[2] 李丹.基于多维协同培养下畜牧养殖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饲料,2021(20):115-118.

[3] 张振芳,梅贤臣,陈思,等.高校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构建与实践——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4):59-62.

[4] 潘广臣,殷子惠,吴连军,等.新发展阶段下畜牧兽医类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J].山东畜牧兽医,2022,43(5):62-65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28

基金项目:2023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辅导员工作创新科研立项(FDKY-Y202304)

第一作者简介:张曦臻(1992-),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