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三色”资源助力文旅融合的路径研究
2024-10-17王绍伟熊昌芹胡建华
摘 要:乡村振兴当以文旅融合为新抓手与新路径,赣州市“三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为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但赣州市“三色”资源开发面临着困厄与良机并存的复杂局面,亟需提出以“三色”资源促进赣州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策略,包括加强资源整合,打造高质量人才,完善技术赋能等。为持续加强对“三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与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三色”资源;现实困厄;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108-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should take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s a new starting point and new path.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hree-color" resources in Ganzhou City provides important impetu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color" resources in Ganzhou City is facing a complex s36f09739ab8e8d347ab013c89b4811bda3143071b5f06a4c6d93da782abfdc36ituation of both difficulties and opportunities. It is urgent to propose specific strategies to use "three-color"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Ganzhou's culture and tourism,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cre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improving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ree colors" resources, better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inject new vitalit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hree-color" resources; practical difficulties; practical paths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其中,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政策体制的顶层设计中,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一环,可以与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结合,打出一套文旅融合的组合拳,为赣州市乡村振兴的健康发展注入不竭资源与精神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赣州作为一座文旅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其“三色”资源对助推文旅融合发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代表性。尽管学术界尚未就“三色”资源的分类形成一致的标准,但通常是根据资源的形态特征进行总体分类。本文中的“三色”指的是红色、绿色、古色3种颜色。在内涵方面,红色代表革命文化,绿色代表生态文化,古色代表传统历史文化和考古资源。当前,赣州文旅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亟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进一步以文旅融合为重要环节,更好地结合赣州的地方特色,探索可行的赣州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以助推当地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为实现赣州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三色”资源促进文旅融合的具身价值
赣州的“三色”资源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促进旅游和文化相融合,不断提升经济价值和推动产业转型;合理利用绿色生态资源,促进生态旅游,带来生态效益;依托古色历史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传承和保护;这些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有助于赣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价值的全面回溯与提升。
1.1 经济价值:打造文旅行业新标杆
文旅融合中“三色”资源的经济价值在于通过多方面的开发和创新,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动力,为实现文旅业的可持续繁荣提供了新的可能。自《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出台以来,赣州市充分挖掘了“红”“绿”“古”文旅资源,进行了多重开发和利用,有效地激活了当地的文旅资源,打破了资源壁垒,使各个要素在各个环节中循环流动并产生投入产出效益。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3年间,旅游人次年增长率达到了6.88%,游客数量和旅客黏性都有所提升,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3.2万余个就业岗位。其中,文旅行业的创收逐年递增,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品牌效应,为赣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加速度,同时也营造了文旅行业的新标杆。
1.2 产业转型:深化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色”资源的开发与打造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在文化旅游消费方面的需求,并且在扩大内需战略中发挥导向作用,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与单一的旅游业或文化旅游项目相比,赣州市注重打造“三色”资源的产业集群,以优化文化旅游资源的配置。在《赣州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赣州市要培养“四大文化”品牌,打造红色旅游一线城市,推进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建设,打造“客家摇篮”品牌和“阳明文化”旅游圣地等。全市进一步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有效满足旅客个性化需求,抓住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深化赣州市旅游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3 文化传承:助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色”资源的开发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三色”资源的开发是一种“宜融则融”的生动体现,它将文化符号等元素融入产业的发展中,实现对优秀文化的创新再造和创造性转化。这不仅为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载体,而且为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通俗易懂且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典范。文旅业态的可观经济收益和资源变现为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赋能等方面提供了支持,更好地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事业作出贡献。赣州市正在通过“一核五区”的发展战略,打造“苏区干部”“共和国摇篮”“红色故都”等项目;规划“江南宋城”“客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将当地革命文化、传统历史等资源融入旅游活动中;通过“宏大叙事”或“微观讲述”等方式提升文化传承的覆盖面、精准度、知名度、认同度和口碑度,为更好地弘扬当地文化精神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1.4 生态效益:构建绿色环保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三色”资源本身蕴含“绿色”基因,旨在引导文旅产业向前发展,减少排放和污染,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高质量转型,更好地展现生态基调。“三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进一步构建绿色产品制造体系,推动文化消费向绿色化转型,为提高环保意识提供宣传素材和有益参考,为打造“低碳产业”提供新的范式。赣州市正在探索康养产业的新业态,打造集自然风景、田园风光、客家民俗和岩茶文化为一体的家庭休闲度假体验基地等绿色旅游景点[3],依托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发生态农旅业,将生态优势与旅游业态合理结合,努力寻求文旅产业发展与绿色协调统一的契合点,打造真正集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和新服务于一体的绿色发展模式。
1.5 价值回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统一
透过宏观视角分析文旅融合实现机制,可知传统文化心理与审美范式的重要意蕴在于:“三色”资源的开发正沿着价值回溯的主干道,对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统一进行可行性探索[4]。本质上,“三色”资源以“红色”“绿色”“古色”为文化载体,将人们深层次的情感寄托、文化认同、传统情结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利用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双循环”的生产机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助推物质、精神文明协调统一发展。
2 赣州文旅融合发展困厄
赣州文旅融合发展面临多重困境,包括项目资金短缺和招商盈利缺乏动力,导致许多文旅项目难以顺利推进;文旅品牌同质化显著,缺乏独特吸引力,使高质量发展进路受阻。此外,文旅人才结构性问题凸显,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进一步限制了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这些问题共同影响了赣州文旅产业的持续性发展能力,使得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难以提升。
2.1 项目资金短缺,招商盈利缺乏动力
在开发“三色”资源的过程中,大多数旅游景点都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并且受到社会效益的影响,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景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免门票政策,国内外游客都可以免费参观。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景区的各种修缮和人工费用逐年增加,长期经营存在着入不敷出的问题。现有的资金投入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导致资金缺位、员工跳槽或工作懈怠、景区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超过70%的文旅企业存在资金缺口,这与文化产业融资的特点密切相关,即缺乏稳定的增益和有着较大的风险,政策支持周期短、针对性不强,金融支持不足等[5]。此外,在开发阶段,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文旅企业面临复工困难,赣州市政府财政赤字、社会资本投资不足、投资体系单一等多重困境的叠加,使得“三色”资源的开发与营商环境变得不容乐观。因此,加强金融政策的有效性,提升资本吸引力,提振投资信心,优化营商环境等迫在眉睫。
2.2 文旅品牌同质化显著,高质量发展进路受阻
“三色”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激活产业内生驱动力,迸发文旅产业中政、商双方的活力,从而增强品牌的创造能力。然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存在文旅品牌设计老套、产品创新性不足、游客喜新厌旧体验不佳等问题确实是不争的事实。矛盾的关键在于文旅同质化显著,持续性发展进路受阻。而同质化的本质是文旅融合发展中对游客需求敏感度把握不足,没有深入挖掘当地特色,使产品的文化内涵缺失。从实际发展情况看,赣州市作为革命老区,招商投资多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自身的资金十分有限,会被迫采用传统发展模式。而传统模式发展粗放,易忽视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且,在行业内卷的大潮中,消费群体的习惯愈发不可预测。文旅工作者难以满足“众口难调”的消费风格。为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缩短生产时间、规避经营风险,盲目跟风发展便成了首选。在“一阵风”式的商业模式影响下,赣州市文旅产业正面临着创新能力与内生驱动力不足的多重阻遏。多数文旅企业在品牌产品及其文化底蕴的挖掘方面存在不足,既缺乏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能力,又忽视品牌的培养,导致了利益短视的行为。此前,赣州市多个文旅项目成为新闻报道的焦点。但实际上,这些文旅产品大多只是“新瓶装旧酒”,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真正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却很少见。要想摆脱“随波逐流”的发展圈子,摒弃固执己见的观念,减少对“文化牌”和“感情牌”的依赖,真正走上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文旅行业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困境。
2.3 文旅人才结构性问题凸显,持续性发展能力受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工作的重要性,“人才是第一资源”[6],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息息相关。随着文旅产业规模扩大,文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本应与日俱增。但事实上,受新冠感染疫情重创的文旅业面临着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人才供给一直相对滞后。相关数据显示,自2019年至2022年,相关文旅从业人员由41.6万人减至24.3万人,导游人数逐年递减,由2019年的12万人降至2022年8.2万人[7]。其中,诸多具备丰富从业经验的工作者均离职换岗或另谋出路。在周末、节假日景区爆满之际,景区超负荷工作也难以满足蜂拥而至的游客。人才结构性问题凸显:一方面,文旅工作者新老交替衔接不畅,留下来继续从业的工作者大多在40及以上。而文旅行业工作待遇较差、强度大、任务重,社会认可度较低;行业纵向流动性差、横向流动性强,这样的工作条件致使“新鲜血液”即青年工作者很少进入。文旅行业面临着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人才结构性问题突出等挑战;另一方面,赣州市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少,针对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教育较为匮乏,文旅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因而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够过硬,上岗门槛较低,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相对稀缺,这使得旅游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人才结构性问题突出,后生主力军不足,这也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实现路径:赣州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策
为解决赣州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厄,赣州市亟需一条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即坚定本色,根植当地丰富的文旅文化资源,夯实“三色”资源融合的基底,打造独特的文旅品牌;其次,强化底色,通过引进和培育文旅专业人才,解决结构性问题,形成“三色”资源的内生驱动力;最后,绘就亮色,完善数字技术赋能,推动智慧旅游、数字文创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文旅产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3.1 坚定本色:根植当地文旅资源,夯实“三色”资源融合基底
打造“三色”资源的融合机制是推进文旅产业体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存在一些发展困境:产业协调性不足,供给结构有待改善,激发要素配置有待加强,市场准入与监管体制有待健全等[8]。首先,需要进一步推动赣州“三色”资源的融合发展,打通各环节文旅要素的堵点,增强文旅消费的联动性与同步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流畅、通顺、精彩的文旅体验;其次,要深化赣州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升级,以“文化”与“旅游”为抓手,打破生产固有界限,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来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文旅消费需求,增强文旅消费群体的黏性;此外,还应提供社会投资平台,调动民间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活力,拓宽多元引资渠道,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为愿意在赣州尝试文旅融合的中小企业提供平台,营造“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态势;最后,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健全市场管理体制,完善市场法制建设,构建合理高效的市场竞争体系,不断加强文旅项目管理的法制化,正确引导游客行为规范化,更好地释放赣州文旅消费市场的活力。
3.2 强化底色:引进培育文旅人才,形成“三色”资源内生驱动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数字化时代,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发展是实现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9]。赣州市在人才振兴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人才振兴的“政校合作”引进人才、“一主多元”培育人才、“三定”激励人才和“情怀”留住人才等模式。对于文旅产业的发展而言,加强人才培养是根本。高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市场需求,加强文旅行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数字化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企业也需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其次,加强人才引进是必要补充。文旅行业需要不断引进优秀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通过引进这些人才,可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再次,优化人才结构是关键。文旅行业需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在招聘和选拔人才时,应注重候选人的综合素质和潜能,而不仅仅是学历和经验;最后,加强人才激励是保障。为了留住优秀的人才,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福利、晋升机制、奖励机制等。只有让员工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才能激发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3.3 绘就亮色:完善数字技术赋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文旅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突破当前困境、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数字技术作为推动文旅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助于赣州在文旅产业发展中实现“弯道超车”。一方面,科技赋能可以为文旅行业提供更高效、便捷、智能的服务和管理。其中,数据信息化是文旅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体系,可实现文旅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应用。例如,建立赣州市文旅资源数据库,对各类文旅资源进行数字化编码和分类,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建设游客信息数据库,对游客的出行轨迹、消费习惯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增强其对旅游消费的吸引力,激发潜在旅游意愿,并形成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服务智能化是文旅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服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5G新技术相结合,加快职能交互式场景的创新与发展,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增强文旅全过程的体验度与满意感,并从供给侧发力,实现文旅产品差异化竞争。最后,文旅产业体系化是文旅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加快推动构建赣州市文旅产业联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文旅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在文旅行业的应用和发展。通过构建完整的文旅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更好地满足旅客消费需求,提升文旅消费满意度与获得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性要求。而高质量的文旅融合可以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其中,“三色”资源作为文旅融合的核心环节,在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贯彻落实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尽管当前“三色”资源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在有效解决文旅融合发展困厄后,“三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将在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等多个领域内产生多元效益,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7(002).
[2]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40090925.
[3] 胡建华,陈慧娟.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康养产业发展优化路径——以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2,36(2):39-45.
[4] 傅才武,程玉梅.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与政策路径:一个宏观框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6):69-77.
[5] 郑自立.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挑战和政策选择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9):57-63.
[6]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7] 韩洁,徐继宏,张玲,等.文旅市场快速复苏,如何补齐用人缺口[N].中国文化报,2023-08-07(004).
[8] 丁晓洋.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学术交流,2023(1):108-121.
[9] 杨树,周小雅,周歆蕾等.陕西省文旅行业数字化人才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商展经济,2023(21):121-124.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25
基金项目:2023年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S20231040710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GL20224)
*通信作者:胡建华(1979-),男,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