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4-10-17黄骏刘宗飞
摘 要:农业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来源之一,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途径。在低碳循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坚持低碳农业道路势在必行。因此,低碳农业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文简述低碳农业的概念,分析低碳农业的发展目标,探究安徽省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恰当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安徽省低碳农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安徽省;优化策略;良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071-04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developing low-carbon agriculture is a key way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s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of low-carbon cycles, it is imperative for China to adhere to the path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Therefore, research on low-carbon agriculture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Anhui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appropriat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o provide assista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Anhui Province.
Keywords: low-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tatus; Anhui Province; optimization strategy; healthy development
农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在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碳排放形势越发严峻,工业、农业、服务业都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其中,农业生产兼具碳汇、碳源双重属性,农业碳减排是调控碳排放的重要路径。发展低碳农业,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手段,有利于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安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畜产品生产基地,有着比较发达的种植业与养殖业,农业碳排放量也相对较大。研究符合安徽省发展特征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调整安徽省农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提供助力。
1 低碳农业的基本概述
低碳农业是一种基于低碳经济形成的农业模式,在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模式发生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务农环境的可持续性、低污染与高产出,以达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完善。国外对于低碳农业的研究较早,该农业模式最早在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这一文件中提出。国内最早由学者王昀正式提出低碳农业的概念,引入“三低两高”的特征,即低排放、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率和高碳汇[1]。低碳农业是高碳汇和低排放的结合体,具有生态和经济效益融合特征。低碳农业和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均体现出了节能环保的思想。现如今,低碳农业的相关研究刚刚起步。
2 低碳农业的发展目标
2.1 维护粮食、食品、生物安全
我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战略地位。近年来,世界形势越发复杂,各国在粮食安全上面临着程度不一的危机。我国坚持15.6亿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的高标准农田与18亿亩的耕地红线,虽然在粮食进口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能够支撑约14亿人口的生计,可满足人民群众的粮食需求。以往,农民常通过增加化肥农药的投入来提升粮食产量,然而过量的化肥农药会降低土地肥力,对水与土壤形成持续污染,不利于粮食安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减少农业污染,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大粮食安全保障力度。高碳农业需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而这些农药残留会经生物链进入到人们体内,故而发展低碳农业有助于维护食品安全[2]。另外,高碳农业会造成农田过度开垦、连片集中种植等现象,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高碳农业还会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地肥力降低,甚至产生毒化、荒漠化,大大威胁农产品的安全性,易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保障生物安全。
2.2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低碳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特征,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方向[3]。低碳农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使得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且有利于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同时,低碳农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压力。高碳农药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既直接污染空气、水与土壤,又经食物链传递至人们与其他动物的体内,其弊端正在不断凸显。此外,高碳农业发展模式受到资源日益紧缺、环境逐渐恶化等方面的限制,不可持续。因此,发展低碳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2.3 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
现如今,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挑战,各国正积极采取措施来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具有自然生产、社会再生产的双重作用,既能减少碳汇,又可提供碳源,在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低碳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可减少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还能吸收其他行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有利于早日达成“双碳”目标[4]。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极端天气增多,易引发干旱、洪涝等灾害,减少粮食产量。因此,我国应积极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做到常态化适应气候变化,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节能减排。
3 安徽省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
安徽省位于我国中东部长三角腹地,面积约14 万km2,常住人口超6 000万人,属于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战略叠加地[5]。该省地形格局为平原、山地与丘陵相间分布,气候处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雨量丰富,四季分明,适宜发展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农业大省。
安徽省的耕地仅占全国的4.3%,但生产的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6%,且自2016年以来,其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7年超过800亿斤,每年可净调出粮食约200亿斤[6]。但安徽省因长时间采用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市场上普通品质的农产品供给过大,而需企业加工的优质农产品较少,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研究表明,2010—2020年间,安徽省的农业生态效率在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农业生态效率均值为0.733,尚未达到有效状态,且各市的农业生态效率有较大差异,以阜阳市最高,宿州市最低[7]。分析其原因,自2011年起,我国开始落实“十二五”规划,安徽省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的相关要求,强化对于农业资源环境的管理,故而其农业生态效率逐步上升。在安徽省内部,阜阳、蚌埠等市的地形多为平原,域内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便于农田灌溉,且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少,污染排放也较少,所以农业生态效率相对更高。而宿州、安庆等市的地形复杂多样,因常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污染排放较多,地力下降,所以农业生态效率相对更低。虽然安徽省如今已构建许多与各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相符的低碳农业模式,但因为部分地区政策未能落实到位,再加上农户的认知不足,仍有一些地区只顾追求经济利益,不顾生态效益与长远发展,仍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4 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污染严重
近年来,安徽省发布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来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得到良好的推广。在安徽省内,仍有一些地区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未能及时转变农业生产理念。化肥农药虽然可大大提升粮食作物产量,但如若过度使用,会导致严重的农业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俞书傲等[8]在研究中分析了我国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化肥使用情况,评价肥施用核算与相对适宜度,结果显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生产肥力平均水平为16.07 kg,而安徽省的化肥生产力仅有14.76 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安徽省存在主要粮食作物化肥施用过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态问题,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柯新利等[9]的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的水土匹配状况较差,安徽省主要利用淮河流域完成农业灌溉,有着较高的垦殖率,农业污染严重对其低碳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4.2 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一大主要风险,会使得农作物减产、减收,为农业生产带去极大的损失。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极端天气的不确定性增加,农业风险暴露程度随之加大,农业生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0]。安徽省夏季降水多,春秋降水少,尤其在夏季易出现暴雨急骤的现象,短时间内大量降水,再加上省内地形复杂,部分地区地势起伏较低,大量降水可能导致农田被淹没,为农业生产带去极大的打击。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提升农业生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是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所在。
4.3 农业财政投入较低
虽然安徽省积极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一直坚持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在各地区展开了一系列模式探索,并且在每年的一般公共预算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有较高的比例,整体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对农业财政投入力度的增幅较小,且各种基础设施的增长数值相对较低,部分农田水利设施无法得到有效维护,加之近些年的自然灾害影响程度较大,低碳农业模式尚未取得理想的成效。
4.4 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低碳农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政府部门对于低碳农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已出台多部与低碳农业相关的法律与文件。例如,2022年6月,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农业农村的转型目标及减排固碳格局,有力推动了低碳农业的发展。但现阶段,我国低碳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低碳农业在法律层面存在立法理念不强、法律制度系统性不强、法律可操作性不强和执法难度较大等问题[11]。
4.5 低碳农业的意识不足
安徽省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低碳农业缺乏足够的认知,发展低碳农业的意识也有所不足。另外,安徽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低碳农业发展状况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许新宇等[12]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安徽省内部,皖南、皖中、皖北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14、1.007、0.998,从南到北逐渐减少。分析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现状,皖南地区整体较为发达,农业现代化发展与新技术的应用比较便利,而皖北、皖中地区相对落后,农业资源配置水平较低。因此,与皖南地区相比,皖北、皖中地区的低碳农业相对落后。
5 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策略
5.1 使用有机化肥
想要发展低碳农业,应大力推广有机化肥,避免农药化肥的滥用,合理调控农作物化肥的利用率。为明确以有机化肥替代常规化肥与化肥减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余成平[13]开展研究,于2022—2023年在安徽省寿县双桥镇实施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选取20%~30%的比例用有机化肥替代常规化肥,小麦产量明显最多,可获取较为良好的综合效益。张春喜[14]的研究则是在庐江县南部地区开展试验,在单季粳稻的生产过程中通过有机化肥代替部分常规化肥,结果表明,比起不施肥的对照组,行施肥处理的小组可明显实现水稻的增产,用有机化肥替代30%的常规化肥时,产量达到最高。可见,合理使用有机化肥,能够实现化肥的减量增效,可对粮食产量的增长起积极作用。安徽省可在恰当的地区构建有机化肥示范区,积极向农户宣传有机化肥的优点,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示范与带头作用,引导人们开展低碳农业的实践探索。同时,安徽省可利用数字媒介的大力宣传,构建全方位且有效的宣传网络,尽量宣传正面典型,改变农户的农业生产思想,并出台恰当的经济政策,引导有机化肥企业强化技术研发,有力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5.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低碳农业的成功,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发展。安徽省应当积极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继续加大该方面的财政投入,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目前,安徽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加强农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安徽省统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不仅新建高标准农田500多万亩,还新建了上百个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使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稳步提升[15]。安徽省有多个蓄滞洪区,这为安徽省农业的安全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因此,政府部门可采取增修水利工程、研发新型农业机械等措施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对蓄滞洪区展开合理的补偿工作。
5.3 加大农业财政投入
安徽省在水稻、小麦、蔬菜、畜禽及水果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生产优势,而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可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财政资金对于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通常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其一,经济方面。充足的财政资金能够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健全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从而促使农业生态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其二,环境方面。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具有“负外部性”特征,财政支农资金若是不合理,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6]。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并合理分配这些财政资金,强化宏观调控,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行,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促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5.4 完善低碳农业相关法律法规
为推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升农业生态效率,我国政府部门应积极完善低碳农业相关法律法规。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低碳农业立法理念,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的“实施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这一规定有效落实至农业领域,尽可能弥补农业碳相关的法律条文的空白。其次,政府部门应坚持系统观念,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构建体系化的低碳农业法律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法律制度的激励促进作用与强制规范作用。再次,政府部门应提高低碳农业法律相关措施的可操作性,通过发布实施细则等手段为农户提供科学的农业标准与技术指导。最后,政府部门应优化低碳农业执法机制,明确界定不同部门的职权范围,实施管理责任制,促使各部门相互配合,实现合理分工。同时,在地方部门的考核标准中纳入农业节能减排,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5.5 推进低碳农业产业化经营
安徽省应因地制宜构建起规范的低碳农业生产组织,有效组织并集中散乱的个体农户,制定合理且统一的标准,从而促进低碳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在推进安徽省低碳农业产业化经营时,可借助气候资源、地形条件等区域优势禀赋,发展特色种植业。比如说,东至县的食用菌、石台县的富硒蔬菜等。同时,相关部门还可在低碳农业生产组织内部推广新型的农业生产理念与技术,利用制定统一的行业生产准则、发展规划等方式对低碳农业的发展实施科学引导与整体调控,使得不同的主体可享受到低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果。另外,相关部门在推进低碳农业产业化经营时,应加大低碳农业生产的教育与宣传力度,增强农户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及低碳生产意识,提高农户的低碳农业认知水平及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掌握水平。
6 结束语
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我国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农业污染严重等诸多不良现象。低碳农业是一种以最少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最大化收益的农业模式,基于低碳经济的背景,我国应积极发展并推广低碳农业,有效解决低碳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如今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污染严重、农业财政投入较低、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等问题,可采取使用有机化肥、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完善低碳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等策略加以改进,从而提升安徽省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严若婷,周歆霖,马征程,等.低碳农业:发展历程、目标冲突与产业链解决路径[J].西南金融,2022(3):81-92.
[2] 余漫.“双碳”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困境及实现路径[J].安徽乡村振兴研究,2022(6):96-103.
[3] 曹渝琦,韩芳.“双碳”背景下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省三台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2):260-264,274.
[4] 曹明霞,高珊,李丹.农业农村碳排放及其与现代化水平的关系——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5):219-221,236.
[5] 张乐勤,陈永卓.安徽省农业生产碳排放测算及驱动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4(1):122-127,132.
[6] 万小雨,高雪,叶宇鹏,等.科技助力安徽“按图索粮”模式的发展与完善[J].安徽科技,2024(2):24-26.
[7] 李颖,陈迪琳.低碳视角下安徽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3,43(1):158-163.
[8] 俞书傲,樊爽爽.我国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化肥施用情况分析——化肥施用核算与相对适宜度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23(23):27-30.
[9] 柯新利,杨银玲,刘姿媚,等.兼顾水质与水量的长江经济带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时空格局[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11):65-78.
[10] 杨太明,曹雯,高锷,等.安徽主要粮食作物天气指数保险模型研究与应用[J].中国农业气象,2024,45(5):562-570.
[11] 朱强,佘严才丹.“双碳”目标下我国低碳农业的法律困境与制度构建[J].四川环境,2023,42(2):240-244.
[12] 许新宇,刘宇,谢鸿锋,等.安徽省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24(7):190-193.
[13] 余成平.2022—2023年寿县双桥镇小麦有机肥替代化肥田间试验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23):5-8.
[14] 张春喜.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庐南部分地区单季粳稻生产的影响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10):5-8.
[15]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发挥财政支农引领撬动作用带动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J].农产品市场周刊,2022(10):40.
[16] 黄志斌,杨建州.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系统动态广义矩估计和门槛效应检验[J].林业经济,2022,44(10):5-24.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16
第一作者简介:黄骏(1990-),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