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食物观视域下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2024-10-17陈泳锨陈智理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0期

摘 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面推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与产业化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质量安全与品种需求,成为新阶段加快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关键路径。该文分析广西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登录、管理等工作现状,查摆主要存在申报与管理体系不完善、优势产业扶持力度不足、区域农业品牌意识薄弱及市场监督机制存在缺失等制约发展的现实困难。并提出下阶段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提升路径: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培育路径;二是聚焦优势产业,打造产业体系;三是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区域品牌;四是加强全程监控,筑牢质量底线。

关键词:大食物观;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066-05

Abstract: Establishing an All-encompassing Approach to Food, building a diversified food supply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famous specialty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s across the country to meet the people's needs for food quality, safety and variety has become the key path to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rur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in the new st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reg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amous, special and high-quality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Guangxi, and investigates the main problems that restrict development, such as imperfect applic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insufficient support for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weak awareness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brands, and lack of market supervision mechanisms. It also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paths for Guangxi's famous specialty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next stage: First,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and build cultivation paths; second, focusing on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and create an industrial system; third, establishing brand awareness and cultivating regional brands; fourth, strengthening all-process monitoring and building a solid bottom line for quality.

Keywords: All-encompassing Approach to Food; Guangxi; famous specialty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把握人民群众对食物质量安全与品种需求的变化。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命脉,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经路径,也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阶段化的工程。2021年我国全面启动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和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意图通过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为抓手全面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实施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登记工作,是贯彻与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重要环节。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生产,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商品量,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独特营养品质特色,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市场,有公众认知度及美誉度,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登录公告的农产品[1]。其种类涵盖了种植业、渔业、畜牧业等行业,包括蔬菜、水果、粮食、食用菌、茶叶、中药材及畜禽等初级农产品和初加工产品[2-3]。为了保证名特优新农产品登录工作规范化开展,农业农村部制订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规范》,也间接促进了各地区农产品质量标准修订工作、相关产业发展规模及结构的升级调整等。

“十四五”期间,广西各地区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培育与区域农业品牌孵化等工作,并把其作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多举措不断优化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登记工作模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与各主体的能动性,围绕各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强化培育工作,以促进地方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与发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发展成效。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与发展形势不断变革,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类与品质需求不断提升,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各层面需求,如何贯彻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理念,并充分发挥广西先天优势资源,进一步提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相关工作与产业化发展质量,成为下一阶段广西急需破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1 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蕴意

1.1 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西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具有适宜不同类型农产品生产的气候条件,农作物、畜禽、水产和农业微生物等农业种质资源丰富,特别是水果、蔬菜、糖料蔗、桑蚕等农产品产量名列全国前茅,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基础条件。但由于历史原因及其他自然资源限制,广西部分县域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较难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仍以第一产业作为区域支柱型产业。通过全面推动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可有效将资源禀赋转化成为发展动能,以进一步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格局逐步形成,为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良好基础。

1.2 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与影响,现阶段广西农业现代发展水平偏低,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广西虽在一些农产品总产量、规模上排在全国前列水平,但发展质量偏低,特别是产值效益、单亩产量等方面。以水果产业为例,近五年广西园林水果种植面积约在2 000万亩(1亩约等于667 m2),水果产量保持在3 000万t,但生产总值仅有1 700亿元左右;横向对比山东省,水果种植面积约在900万亩,单亩产与生产总值高于广西。通过全面推动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在提升产业规模的同时,还对农产品质量、生产方式等提出新要求,可促进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维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并赋能区域特色农业现代产业。

1.3 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物质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类需求与质量安全需求双提升,对农产品消费模式从以往对“量与价”的关注,逐步转变对“品与质”的关注。市场需求的快速转变倒逼供给侧的改革,特别是在质量安全维度上,亟须实行可靠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以保证人民群众的餐桌安全。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要求,要强化完善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管控措施,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通过全面推动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可促进生产端与市场端有效衔接,更能促进优质优价机制形成与完善[4];还能化解供需两端的矛盾,充分解决人们对优质与安全农产品的现实需求。

1.4 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与提升品牌价值

打造农业区域品牌是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重要体现,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5]。区域公共品牌建立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要想品牌能在市场上“叫得响,站得住,信得过”,不仅需要构建适宜广西产业实际的品牌发展战略,还需要关注农产品质量与品质管理,取得消费者市场的信任度。通过全面推动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可进一步扩充区域品牌构建的产业资源;还可进一步提升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以品质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最终提高整体区域公共品牌价值。

2 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与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广西整体培育与发展现状分析

从全国整体数量情况上看,截至2024年6月,通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系统登记的农产品共计4 931个,其中,广西登录农产品数量为83个,占比1.68%;在册登记生产经营名特优新农产品企业约1万家,其中,广西在册登记生产经营企业共计306家,占比3.06%。根据2024年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公示名单,2024年第一批新登录名特优新农产品合计408项,广西共有5项入选:广西古砦大米、防城港金鲳鱼、博白桂圆肉、富川脐橙和来宾百花蜂蜜,仅占全国比例1.21%。对比内蒙古、河南、广东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工作先行省份,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总体登录数量偏低,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也侧面反映广西各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登录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从广西地级市分布情况上看,产品入选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是河池市,共有12项入选,其中,南丹县占7项,都安县5项;其他地级市数量均为超过10项。同时,地方龙头企业广西农垦集团牵头申报获审批的有5项,分别是广西农垦桂味荔枝、妃子笑荔枝、永新猪、红螯龙虾和富川脐橙。由数据统计可见,各地市、龙头企业对地方优势农产品产业培育与登录工作关注度各不相同。

2.2 产品种类培育与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对广西2024年以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登记的产品分类,广西农产品种类分布较为均匀,主要集中涵盖茶叶、水果、粮食、蜂产品、蚕丝、食用菌、桑蚕、蔬菜、畜禽和水产品10大类别。其中水果类数量最高,占14项,主要有武宣黄皮、武宣牛心柿、西林沙糖桔和象州沙糖桔等。茶叶类排名第二,占9项,主要有桂平西山茶、金秀红茶、开山白毛茶和南丹六龙茶等;畜禽类、粮食类各占6项。在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农产品当中,木格白玉蔗、靖西大香糯、富川脐橙、博白桂圆肉和三江茶等14项均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上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农产品均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并成为各地区乡村振兴重点产业。为加强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培育,截至2023年,实施“桂字号”农业品牌目录登记工作,共有5批次503个农产品品牌纳入,并为下阶段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与登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3 管理体系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登录与管理工作主要依据《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规范》来实施;在认证管理工作端,广西初步已经建立“县-市-区”级登录申报工作体系;由县级主管部门进行培育与推荐,并经过专家审查、社会力量监督等环节。在使用监管工作端,建立各级监管工作机构。对获证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在培育工作端,农产品前期培育与指导等方面工作主要由各地区农业管理部门负责;地方政府围绕相关优势产业组建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如广西富川脐橙协会、南丹瑶鸡开发研究协会等,协助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开展市场端管理工作,形成共管共育态势。同时,相关社会组织还将龙头企业、经营主体之间形成缔结关系,各主体协同开展产业化开发、标准制定、社会监管及产品渠道开发等工作,进一步推进产业化发展,共同解决农产品市场销售端难题。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广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多举措实施农产品评价鉴定、绿色生产安全管理、监管服务能力提升等工作,如建设了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农资打假常态化监管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等,为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与发展建立了保障基础。2021年起广西农业农村厅全面启动广西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评价鉴定研究和名录收集登录项目,并围绕名特优新农产品开展禁/限用农药筛查、常规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筛查、评价鉴定研究、指导名录收集登录及工作队伍培训等系列工作。近年来,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效较为显著,2019至2022年广西开展的农产品质量抽样检查工作中,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均合格率达99.8%。

3 制约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分析

3.1 申报与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申报与管理工作上,虽建立申报工作体系,但缺乏完整的“培育—指导—申报—审核”路径机制。因各县域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工作归口管理归口部门不同,相关管理制度及培育机制处于较为模糊状态,有些地方管理归口权部分设定在农业管理部门,也有设定于市场管理部门中,对培育机制与路径构建存在一定偏差,导致行业协会、生产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对申报该项工作流程认知不足,归口管理部门因缺乏本项工作专业化队伍,较难对各主体培育与申报开展指导。审核过程较为复杂且具有极高专业性,评价审定工作包括采样、收样、制样、感官品鉴、理化分析、对比研判、结论确认、结果上报、专家会审和资格批准等环节[6],不仅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还需要建立专业化的评价标准。由于广西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类较多且具有不同特性,相关特色农产品品鉴与评判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

3.2 优势产业扶持力度不足

广西各地区虽在脱贫攻坚阶段开始推进县域“5+2”特色产业,在政策与资金上给予较大支持产业发展,但大部分地区现阶段仍缺乏主导优势产业,呈现产业种类繁杂且体量较小;同时特色产业挖掘力度不足,将视域仍停留在传统产业上。在实施申报登录条件中,要求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多数产业较难满足该项指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各地区对优势产业扶持力度不足,仍处于广泛扶持的模式,未能统筹区域资源力量,深度挖掘与打造区域优势产业。二是区域内社会资源较为松散且薄弱,因对地方企业与营商环境支持力度不足,导致缺少引领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核心力量,同时缺少构建全产链所需的农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精深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相关企业等主体,导致产业仍处于初级种养生产粗放型发展形式。

3.3 区域农业品牌意识薄弱

近年来,在自治区层面打造与培育了“桂字号”“广西好嘢”等省级区域公共品牌,百色市等市县打造了“百香百色”等市县级区域公共品牌,并多举措提升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整体形象,缓解了现阶段广西农产品推介力弱与销售渠道少等现实难题。但整体上看,广西农业区域品牌发展势头不足,现阶段缺少极具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部分县域对区域农业品牌建设投入力量较少,导致广西部分名特优新农产品在区外市场认知度偏低,与不同产地的同类产品存在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消费者较难在市场上辨识产品之间区别。这使得一部分产品消费市场局限在本地区或邻近省份。同时仅依靠政府力量实施品牌建设与推介,略显力量单薄且形式单一;行业、企业对品牌意识较为淡薄,未能主动参与到品牌建设与推介工作中。

3.4 市场监督机制存在缺失

现阶段市场全过程监管措施存在缺失的情况,一些企业与生产者在未获得使用授权情况下,冒用或套用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标识,或不遵照产品标准开展生产,降低产品标准,极大损害名特优新农产品在市场声誉及品牌形象,也影响了获授权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对跨区域市场的产品监管与维权保护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对现阶段农村电商销售的农产品监管不到位,如产品品质等原因,消费者对本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复购行为将减少。现阶段广西县域产业建立行业协会组织数量较少,部分已建的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不足,导致推进本地区产业生产标准及农产品质量标准制订工作滞后,不仅使名特优新农产品申请登录工作受限,也较难通过具体标准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4 推动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全面推动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要以大食物观理念为指引,进一步挖掘广西生态优势资源,全面做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建,要充分做好新阶段广西区域内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登记、提质等各方面工作,助推“10+3+N”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步伐,结合现阶段存在的发展制约因素与现实问题,需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优化与提升。

4.1 管理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路径

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构建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全过程路径,即“培育—认证—管理—发展”全路径,各分路径紧密链接、各参与主体相互呼应。在培育路径上,各地区政府充分统筹与协调产业发展资源,明确产业体系构建的方向与目标。进一步理清区域可发展品种资源,打破传统产业发展思维,从“单一耕地上找产业”迈向“向生态自然资源全域中找产业”,充分发挥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培育特色鲜明的产业。在认证路径上,认证负责相关机构及部门结合认证流程及办法,形成适宜广西实际需求的认证服务路径,并转变工作思路,从单一认证功能向多维服务功能转变;重点做好品质管理方法制订、检测方法研究、推荐跟踪管理等关键环节。在管理路径上,充分整合农产品监管及市场监管部门、行业组织等重要力量,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管理的主动性,改变原有管理工作模式,并积极推动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构建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与产品品质控制体系[7]。在发展路径上,改变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联合与调动全社会资源,遵循适度发展、创新发展、品牌化发展等理念,制订阶段化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

4.2 产业端:聚焦优势产业,打造名特优新农产品产业体系

各地方政府全面贯彻国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工作要求,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高质量发展五大理念,构建区域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产业发展定位上,全面对县域特色产业进行梳理,把握好“特”的空间特性,聚焦具有鲜明空间地域特征、独特营养品质的特色农产品[8];围绕县域特色或优势农产品产业实施“培优扶强”发展路径。在产业基础建设上,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重点加强对现代种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等支撑点投入,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在自治区层面上,通过选定产业特色鲜明、农业基础好、发展经验足的县域,打造名特优新产品产业化发展示范县域、产业园区、示范点等,为广西特色产业发展形成示范样板,提供发展经验。在产业链条建设上,通过多举措吸引龙头企业参与特色产业发展中,引领区域内中小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共同发展特色产业;以三产融合的提供发展思路,不断扩大生产体量、提高产能、延伸产业链,重点对精深加工环节、流通环节进行补链。在产业标准化建设上,由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牵头,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协同合作,围绕产业实施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全产业链的质量控制。

4.3 品牌端: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品牌

实施品牌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由地方政府牵头,与行业协会、企业共同构建品牌矩阵,走集群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升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附加价值链。将市县域内的多个名特优新农产品实施联合品牌构建,充分发挥各市县域的知名度,融入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等元素,寻求品牌特色以及提升品牌效益;特别是充分利用好本地区旅游资源与区位优势,利用好民族节日传统文化活动、地方招商引资会议或产品推介展会等,助推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广,打造新形态的“农文旅”深度融合模式。实施品牌管理过程中,地方农业主管部门要制定近中远期农业区域品牌战略发展规划,为品牌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指引。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冒用、套用、滥用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与处罚力度,并通过立法或立规等形式,切实保护名特优新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公信力与合法权益,也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授权生产企业的管理,对合作农户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建立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可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监督管理。通过推广远程可视化监控、包装防伪、身份标识等先进手段,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信任度。

4.4 监管端:加强全程监控,筑牢名特优新农产品质量底线

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上,由地方政府质量监管部门牵头,联合科研院所、地方高校、龙头企业等共同开展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标准修订工作,不断完善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地方或行业标准建设。进一步健全广西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并通过生产基地示范应用、标准化示范园建设、企业及工作队伍人员培训等形式推广应用。多举措全面完善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溯源体系,实现全过程的监管监控,同时,要考虑产业加工中的加工类产品或系列产品发展需求,结合国家相关产品标准,要适度超前修订相关加工产品新标准。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上,全面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市场各维度监管力度;同时全面加强生产端的监督管理,对已获授权的生产企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实施定期检测或不定期抽测,以保证名特优新农产品的上市品质与原申报产品标准相符,对不符合标准的生产企业按照规定给予警告,发生严重质量安全问题的进行摘牌处理。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农产品资源,各地区应切实重视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与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全面整合社会资源,围绕特色农产品形成区域支柱型特色产业,对本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玉萍,张锋,谢璇,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成效与路径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1(3):14-17.

[2] 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信息系统 [EB/OL].[2024-06-01].http://mtyx.aqsc.org/Home/Minglu/index/p/160.html.

[3] 董永华,王静芝,李瑞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上海市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思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24(2):1-3.

[4] 孔亮.新时期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3(3):5-7,14.

[5] 孙玉玲,颜锋.基于价值体系下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22(4):150-152.

[6] 张锋,姚文英,王伟.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对提质增效的促进作用[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139-143.

[7] 王炳琳,王党党,孙永,等.创建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城市的实践与展望——以西安市为例[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3(1):19-22.

[8] 宋伟.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内涵与实现路径探讨[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2):45-47.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15

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2024YP112)

第一作者简介:陈泳锨(1986-),女,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信作者:陈智理(1979-),女,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