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探索
2024-10-17兰一天王晓婷
摘 要:金阳县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边沿,以海拔1 000~4 000 m的山地地貌为主。在着力打造“千年首渡·双城廊桥,凉山东向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山城优县”,奋力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过程中,正在因地制宜做好能源资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取得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后,乡村振兴新时期下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一如既往持续帮扶金阳县。作者在2021—2023年期间在热柯觉中心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与甘洛云浩丰登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在当地探索错季蔬菜种植,取得较好效果。该文主要内容为项目期间党建引领蔬菜种植的经验分享,以期为更多党建促振兴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党建;产业发展;错季蔬菜;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058-04
Abstract: Jinyang County,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Sichuan Province and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dominated by mountainous landforms with an altitude of 1 000~4 000 meters. In the process of striving to create "The First Millennial Ferry· A Bridge Between Twin Cities, and An Excellent County in EastLiangshan to Be Integrated into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and building a rural revitaliz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we have being doing a good job in "three big articles", i.e. energy resources, specialty agriculture, and cultural tourism. After achieving a major victory in poverty alleviation, Sichuan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continues, as always, to assist Jinyang County in the new era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author served as the First Secretary in Rekejue Central Village from 2021 to 2023. We have helped enhance local industry through Party building and jointly exploring the planting of off-season vegetables in the local area with Ganluo Yunhao Fengde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thus achieving satisfactory result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hare the experience of Party building guiding vegetable planting during the projec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other organizations to use Party building to promote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Party build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f-season vegetable; rural revita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党建工作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任务,更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通过强化党的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量。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党建工作的指导,以确保产业发展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深化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可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示范。这一过程中,党的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不仅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极大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帮扶村的基本情况
热柯觉中心村位于四川省金阳县的西北方位,地理位置优越,紧靠国道356线,与县城的距离仅为25 km,平均海拔高度达到2 800 m。这个村落拥有热柯觉党支部和丙乙底党支部2个党组织,共有51名党员,平均年龄是46岁,其中有9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还有1位党员是返乡创业者。
热柯觉中心村的经济主要由畜牧业和种植业组成。畜牧业方面,村民主要养殖乌金猪、黄牛、半细毛羊和山羊。这些品种不仅适应了当地的高海拔环境,还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在种植业方面,村民主要种植土豆、荞麦、甘蓝和圆根萝卜等经济作物,其中尤以错季蔬菜种植最为特别,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多样性,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热柯觉中心村正依托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农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综合产业。村里拥有10万亩(1亩约等于667 m2)的索玛花海和30万亩的百草坡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资源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生活,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此外,以丙乙底彝族民俗风情小镇为中心,村里正在大力发展以彝族文化为特色的农文旅综合产业。这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文化价值,也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的路径,使热柯觉中心村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特色的乡村振兴典范。
2 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思想上认识不彻底
柯觉中心村,位于四川省的高山彝区,是一个具有典型高山民族特色的村落。在脱贫攻坚的历史阶段,该村被列为四川省的重点帮扶对象。几代帮扶干部的不懈努力使得这个曾经积贫积弱的村庄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如道路、饮水、通信、住房和教育等,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些改进不仅改善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也为村庄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持续的帮扶和发展过程中,村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尽管外部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村民中仍有一部分人保持着“等、靠、要”的心态。这种依赖性思维方式影响了他们对自我发展和社区进步的积极性,尤其是在认识和参与本村特色产业,即错季蔬菜种植方面的积极性不足。这不仅限制了他们个人的发展潜力,也阻碍了整个村庄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进步。
2.2 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突显
党组织结构的完善性和党小组的作用强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该村党组织面临着成员结构不合理和党员老龄化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的活力和创新能力。热柯觉中心村在历史上经历了合村并居改革,由原热柯觉村、原依伍村和原丙乙底村合并而成,这导致了新一届村两委委员之间的协作关系并不紧密,影响了党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领导力和凝聚力。这种组织结构上的薄弱和协作不足,也直接影响了党组织在带动村里特色产业发展上的作用,特别是在推动错季蔬菜种植产业方面,党组织未能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这限制了错季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潜力,也影响了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
2.3 土地使用创新不足
在热柯觉中心村的土地使用方面,历史上经历了显著的变迁。凉山彝区,包括热柯觉中心村在内,自1956年由奴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后,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土地使用方式变革。特别是在1978年全国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凉山彝区的农业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这一制度改革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基于家庭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在这种制度下,农户们大多数是分散经营,各自承包土地进行耕作。这种分散式的经营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庭生计的稳定,但由于每户经济力量有限,无法有效地投入到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中[1]。这种小规模、分散的土地经营方式,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也不利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集约化管理。
2.4 党员种植示范作用不够
热柯觉中心村的大多数村民长期以来遵循着传统的农业习惯,主要以常规方式种植蔬菜。然而,随着错季蔬菜种植这一新兴产业模式的引入,村民们面临着适应的挑战。由于这种新模式与他们长期以来的耕种习惯不同,许多村民对此感到不熟悉甚至产生了排斥心理。
在这种背景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党员们需要在充分进行前期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勇于尝试新事物、主动实践、勇于创新。通过这种方式,党员可以成为新农业技术和方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通过他们的示范效应,逐渐引导和激励其他村民参与到错季蔬菜种植中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村民的生产技能和经济收入,还有助于整个村庄的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3 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3.1 党组织激发内生动力
思想观念的转变被视为行动改变的先导。党组织通过不断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来武装每一位党员和村民。党组织坚持每月举行党建月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以此增强党员和村民对党的政策和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这种持续的理论学习不仅限于对中央一号文件的学习,还涉及省、州、县各级会议精神的学习。党组织鼓励和引导村民们持续学习、反复学习、不断深化学习,从而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的转变。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实践,村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党的最新政策、文件和指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准则。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对于破除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至关重要。
3.2 党组织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工作队将党总支下的51名党员分成了7个党小组,并且这一改革已经报告了镇党委并得到备案。通过党小组的建立,健全帮扶村的党组织结构,并讨论形成了一套新的管理办法,在制度和结构上保证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同时,帮扶村党支部还注重发展年轻新党员,从而为党组织注入新鲜活力,改善党员年龄结构。
3.3 党组织带动产业投资
热柯觉中心村党总支在推动错季蔬菜种植产业发展中采取了创新和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为了有效实施这一项目,党总支主动招商引资,与甘洛云浩丰登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保险”的生产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党总支扮演着关键的领导和引领作用,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各方。党总支的领导力确保了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方向正确。甘洛云浩丰登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技术和管理的专业方,负责提供蔬菜种植的先进技术、规模化管理经验以及市场销售渠道。公司的专业支持为整个项目的技术实施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4 党组织助力土地集约化经营
在热柯觉中心村实施的规模化蔬菜种植项目中,土地的集中使用和管理是一个关键因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总支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采用了以党员带动群众的策略,成功地将众多分散的农田集中经营。村民们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共同参与经营,这种方式确保了每位提供土地的村民都能在项目收益中获得公正的分红。GPS卫星定位土地面积测量仪器误差在3%以下,因此党总支采用GPS测量仪和实地卷尺共同测量土地面积,既保证了土地面积测量的精确,又可以得到村民的认可。
3.5 党组织推进蔬菜种植标准化
在热柯觉中心村的错季蔬菜种植项目中,党总支与甘洛云浩丰登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的深度协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提供了从播种到销售的全套蔬菜种植技术服务,包括施肥、除草、收割等各个环节的专业指导。这种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不仅提高了蔬菜种植的效率,也优化了产品品质。整个种植过程中,村民们有机会直接参与并学习这些先进的种植技术。通过实践中的学习,他们能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从而提升自身的农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3.6 党组织牵头帮扶资源
热柯觉中心村的党总支在推动错季蔬菜种植项目中采取了创新性的措施,特别是在有机肥的使用上。为了提高土地的肥力和作物的生长质量,党总支发起了一个支部结队共建项目,专门申请专项资金用于采购蚯蚓有机肥,并将其捐赠给种植项目。这一举措体现了党组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经过对西昌蚯蚓粪生产基地的实地调研,发现蚯蚓粪作为有机肥料,在多个方面优于传统的牛羊粪。其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养分更加全面,有机质含量更高,能够显著增强土地的肥力。这些特点使得蚯蚓粪成为了提升土地质量和作物生长的理想选择。
3.7 党组织发动群众参与
错季蔬菜种植项目在热柯觉中心村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帮扶措施,更是深入村民生活的共同事业。党总支在这一项目中发挥着核心的引领作用,联合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和党员代表,共同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工作。他们挨家挨户进行入户宣传,深入解释土地集约化的重要性和项目实施的多方面好处,有效激发了村民对项目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此外,项目特别关注到帮扶村中的闲置劳动力,为他们提供了100元/d的较高报酬,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蔬菜种植项目中来。这一策略不仅有效利用了村内的劳动资源,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让他们成为项目的实践主体。通过这种方式,项目不仅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增长,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4 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热柯觉中心村通过推行党建引领错季蔬菜种植模式,建成500亩高山错季蔬菜种植园,全年产出蔬菜超1 500 t,形成约300万元的错季蔬菜产值,共带动帮扶村约100人就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持续促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5 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5.1 党建引领新阵地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2]。热柯觉中心村党总支通过加强理论学习、重塑党组结构、吸收年轻党员和开展业务能力培训等多种方式,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在笔者帮扶期间,经过全村党员同志的共同努力,帮扶村获得了凉山州4A级先进村党组织、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等荣誉。而错季蔬菜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5.2 党建引领新品牌
党建品牌建设成为推进基层党建创新、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途径,是基层党建工作特色经验的集中体现[3]。笔者所在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是四川唯一商科高职院校,在网络运营、电商品牌、媒体宣传上有独特优势。而帮扶地热柯觉中心村属于典型传统彝族聚居区,村民全部都是彝族百姓。结合两者优势和特点,热柯觉中心村党总支创建“彝家亲”党建工作品牌,成功打造“彝起读”推广普通话、“彝路行”记录党员先锋事迹、“彝家学二十大”理论学习的短视频平台,创建“听见妞妞”三下乡实践平台,搭建“彝家铺子”电商销售平台。通过“彝家亲”党建工作品牌引领蔬菜种植项目,在思想上认识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彝家铺子”电商平台为错季蔬菜产品提供销售渠道,让老百姓对错季蔬菜项目敢做、放心做、无后顾之忧做。
5.3 党建引领新思路
党组织要多方考虑、因地制宜,探索发展适合自身产业的思路。高山地区的秋季相当于平原地区的冬季,提前一季出栏的蔬菜抢先在成都等平原地区销售,取得错季优势。而且彝区向来遵照传统方法种植,培育蔬菜过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土壤受到毒害少,少有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基本保持原生态。同时由于高山特有的寒冷气候,大多数病菌、害虫难以在高寒环境下生存,很适合培育无农药、无公害蔬菜,并且高寒环境导致的昼夜温差,利于蔬菜的糖分积累,大大提高了蔬菜品质。
5.4 党建引领新模式
党总支通过“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保险”的新生产模式,将蔬菜种植项目的各个主体有机集合在一起,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党总支发挥了引领作用,农业公司得到项目实施的土地和劳动力,合作社获得项目分红,农户收取土地租金和劳动佣金,保险公司获得保险业务。同时,通过引入专业的农业发展公司,可以提高本地种植水平,推动机械化种植普及。
5.5 党建引领新技术
项目过程中帮扶村党总支还邀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提供技术支持。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各类蔬菜病虫害、土肥水管理、新优品种种苗繁育、栽培技术及管理,以及各个生长点的整枝、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及如何用药、施药等方面知识向村民作了全程讲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专家的技术支持是稳定推进蔬菜种植项目的压舱石。
5.6 党建引领新合力
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包括土地使用、人员组织、协调纠纷等问题都需要当地群众的支持,凝聚蔬菜种植合力。因此基层党组织能深入群众做好思想工作,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成为项目顺利实施的必要之举。遇到纠纷时,基层党组织也要充分利用好村民议事制度,共同协商分歧共同解决矛盾。基层党组织只有视群众为亲人,视百姓事为家事,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才能让彝区百姓认识到项目是百姓自己的项目,才能发动群众的深度参与。
5.7 党建引领新渠道
除了保证本身蔬菜品质外,基层党组织更应拓宽销售渠道,通过“订单模式”、超市专供、“彝家铺子”电商销售和企事业食堂采购等多种渠道,提高最终的蔬菜种植收益。另外党总支还可以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助力蔬菜销售,如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在帮扶村赞助举办摔跤和斗羊传统民俗比赛活动,吸引了周围大量围观村民和游客,在观赏比赛之余,也可促进蔬菜销售。
6 结束语
通过对热柯觉中心村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深入探索可以看到,党建工作在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党组织不仅是理念的引领者,更是行动的推动者。在这一过程中,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通过强化党的领导作用,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质量,更激发了党员和村民的内生动力,促进了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高山错季蔬菜种植项目的实施中,党组织的领导和组织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村民的生产技能和经济收入,也推动了整个村庄的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热柯觉中心村的成功案例表明,党建工作在推动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一成功经验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展现了党建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和发展潜力。未来,应继续深化党建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田宏图.论如何实现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J].理论视野,2007(11):49-51.
[2] 筑牢党长期执政的坚强战斗堡垒——建党百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启示[J].党建研究,2021(7):41-44.
[3] 洪伟,高江丽.以党建品牌建设提升学校党组织组织力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1(S1):58-60.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13
第一作者简介:兰一天(1991-),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王晓婷(1998-),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