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五维逻辑

2024-10-17何爱华黄蓉蓉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0期

摘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重中之重。从价值维度看,乡村人才振兴有助于加快推进乡村新质生产力建设;从理论维度看,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是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发展和运用;从历史维度看,乡村人才振兴赓续了我国70多年来的人才振兴工作传统;从现实维度看,乡村人才振兴有力地推动着乡村产业、组织、生态和文化振兴,但仍存在一些堵点、难点;从实践维度看,实现乡村振兴要在人才引进、培育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

关键词: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逻辑;进路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054-04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To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revitalization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From a value perspectiv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helps to develop new rural productive forces;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i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arty's Marxist concept of talent;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has continued the tradition of talent revitalization work in China for over 70 years;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organizations, ecology, and cultur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bottlenecks and difficulties;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achieving XfTpHHM1jqqzcR/7JNCbJQ==rural revitalization requires sustained efforts in talent introduction, cultiv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Keywords: talent revitalization; empower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logic; approach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y3gUM3FfHJ/VMxYOL6XHlg==1]”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人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和基石,是实现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需要从价值、理论、历史、现实和实践5个维度,厘清人才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机理和实践进路。

1 价值维度:加快推进乡村新质生产力建设

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关键颠覆性技术突破,超越传统生产力而产生的生产力[2]。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与生产深度融合的典范,广泛渗透于农业和乡村各领域,成为推动农业和乡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引进和培养一批掌握先进科技和管理才能的人才,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

人才振兴引领农村科技创新。高素质人才是国家最可利用的宝贵资源,是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培育或引进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知识和技能的农村科技人才,可为农村数字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农村数字化中心、高速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可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科创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技术交流与合作。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拓展农产品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生产更加精准高效,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增长点,为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发展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带来新的活力。

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实现科学治理。科学治理是农村振兴的基石,而高素质人才是推进科学治理的中坚力量。通过引进和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带来先进的理念,建立智能化的乡村治理平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人口、环境、资源等进行实时监控,科学决策,提升治理效能,促进乡村社区和谐发展。高素质人才发挥引导示范作用,通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改变和升级乡村治理模式,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程度,让村民对科学治理的方法和工具有更好的认识和掌握,增强参与意识和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还能为农村带来先进的医疗技术,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能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等。

人才振兴引领乡村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发展,不仅是经济目标,更是生态使命,需要在追求经济增长中注重保护环境,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高素质人才能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农村经济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能带动农村传统产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培育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能够运用新平台,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使用,推广生态农业等绿色发展模式,降低农业生产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滥用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以促进农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强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更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使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

2 理论维度: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关于人才来源的讨论,一直存在着2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西方传统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这种观点认为个别杰出人物创造了历史,人才仅产生于少数杰出人物之中,而人民群众则被视为盲从者,否认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4];另一种观点则是与西方英雄史观形成鲜明对比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这种观点高度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并清晰阐明了人才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强调人民群众才是最为丰富的人才储备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作为社会的人、现实的人而存在的,每个人都会以其主体性参与到方方面面的社会实践之中。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马克思将人置于不断演变的客观社会历史进程中,从社会实践和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人的本质,提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强调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塑造与发展。因为人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发展必须依赖于人的参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代表,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成为社会持续前进发展的关键,他们推动着整个社会朝着更高水平不断迈进[5]。因此,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通过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特别是作为人民群众中杰出代表和先进分子的高素质人才的努力奋斗,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发展环境。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是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各行各业人民群众中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人才,他们作为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于推动社会解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可以影响社会实践的发展,只有人才队伍不断发挥自身的革命性和创造性优势,社会政策的实施及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得到巨大的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他高度关注乡村人才培养和建设,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求乡村人才既要具备深厚的农业知识,也要怀着对农村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关怀,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乡村人才的根本问题,明确了乡村人才的标准和范围,既体现了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尊重,也符合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3 历史维度:赓续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传统

新中国建立后,农村的一切工作始终是围绕着农村的发展而展开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进行了三次全国性的大规模扫盲运动,提高了农民的基础教育水平,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国家还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师资队伍和赤脚医生等方面的培训,组建了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农业、农村科学研究中心,弥补了农村地区的师资缺口,使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农业技术与服务团队,为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6]。

改革开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有效确立和完善,这对我国农业生产全面增长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才到城镇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这推动了城市的繁荣,但也给农村治理模式带来挑战,导致农村出现人才流失、农业生产力下降及治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面对挑战,国家积极推行乡村治理改革,明确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任务和编制,鼓励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经营者等二、三产业人才通过自身发展带头,进而引领乡村经济的逐步发展;制定一系列激励和支持政策,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教育,吸引和培育农村优秀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国家实施一系列政策,通过财政投入、政策激励、制度保障,推动农业科技文化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以及二、三产业人才向乡村汇聚。优秀的人才积极参与到农村建设中来,他们在自己各自的专业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还以自己的奋斗与实践,带动了整个农村的发展与进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扶贫工作才有了明显的成效,使上千万的农民脱离了贫穷,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大使命,我国将对农村人才的政策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一个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促进农村各种人才的融合发展,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促进农业科技、公共服务和产业的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4 现实维度:堵点和难点长期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采取了系列措施,以引导和促进我国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但在总体上还是无法匹配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与乡村振兴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我国部分乡村地区,仍然存在着对人才的关注与支持不足、人才外流问题严峻、人才结构失衡等问题。

对人才的关注与支持不足。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才,而在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很多地方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党和国家一直以城市建设为中心,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农村的资源相对匮乏,这就造成了农村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受到了忽视[7]。重视和支持不足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在政策层面上,国家出台的针对农村人才的专项政策与措施尚未确立与实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重点放在了基础设施和工业支持上,而在培养、引进、留住人才上的力度不够。在文化方面,农村的社会文化气氛比较封闭,不能很好地接受革新和新观念,缺少对人才的多元性和创造性的认同与支持;农村人才缺乏应有的尊重与关注,制约了其施展的空间与创造力。

人才外流问题十分严峻。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一定规模人力资源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乡村人才总量少且流失严重却是实际面临的又一个制约因素。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慢,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和网络通信等方面都比较落后,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农村中学的教育水平较低,远不能和城里的学校相提并论。农村的医院、诊所等设施较差,医疗条件较差,很难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农村地区的文化娱乐设施不足,公共服务不健全,这使得很多有才能的人宁愿选择留在城市,也不愿去乡村发展;乡村“空心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也加剧了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不利于乡村的整体发展和振兴[8]。

人才结构失衡问题亟待解决。年轻一代纷纷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环境,造成一些农村地区“老龄化”,青年人的后备力量匮乏[9]。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原因,各地乡镇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使得部分人才倾向于居住在比较发达的农村,而对于那些相对不发达的农村来说,他们的吸引力不强,就存在着乡村间比较大的不平衡。在专业技能结构上,乡村人才掌握更多的是传统的农业技能,在电子商务、品牌建设、农产品加工等综合能力方面储存不够,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阻碍了乡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这种年龄、区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性,限制了乡村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5 实践维度:健全机制和优化环境并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要打破乡村人才瓶颈在乡村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制约,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解决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堵点和难点,要多措并举,真正做到引进并留住人才,提升乡村人才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新时代乡村人才队伍。

创新引智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成为乡村建设的生力军,是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要采取多种措施,创新引才思路,拓宽引才渠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自愿投身农村建设,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政府可根据人才需求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提供实际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尽可能为优秀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条件。建立引进人才的多元化渠道,将相关政策和就业机会等信息在官方平台上发布,吸引社会各界优秀人才参与农村建设发展。完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和专题研讨,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沟通,促进产教融合,引进与本专业相关的优秀人才,共享先进技术与理念[10]。还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了解到农村发展的优惠政策,认识到农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农村建设中来,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健全人才培育机制。目前,乡村人才队伍中大部分是乡村本土人才,他们相对于外来人才来说更加稳定,也能更快地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一是要切实加强教育培训。要从根源上提高乡村人才的整体素质,增强人才发展的内生动力,以适应农村振兴对人才提出的多种需求,更好地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政府与培训部门合作,建立对乡村人才的评价机制,科学评估每个人在工作和培训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晋升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三是要制定鼓励培养的政策。许多乡村人才不愿意参加培训,主要是觉得浪费时间或金钱,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如提供补贴和奖励,鼓励人才积极参加培训。四是要完善晋升管理机制。政府要对人才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各项工作,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特点,同时关注每个人的职业发展,为其提供晋升的机会和平台。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能激发人才潜能,更能让人才感受到被6db9322cc7761a9aebc3e5491a0c846e3b4b1589edd5c3d1892f7171b79e55e0认可,从而心甘情愿扎根长远作贡献。优化乡村居住和工作环境,能够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推动人才在各自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一是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村内道路、桥梁等交通完善交通网络,拉近城乡距离,提高村居出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建设和改善农村学校、医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教育、医疗、文化服务水平,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提高信息通信技术普及率,满足农村居民基本需求,推动城乡统筹发展[11]。二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节庆活动和民俗文化展示,挖掘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增强乡村干部、居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乡村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建设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大舞台等公共文化设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创新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群众业余生活,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和文化吸引力。三是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注重垃圾、污水治理,号召村民规范养殖、种植,提升整体幸福感。

6 结束语

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效至关重要。要持续发挥人才在乡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才振兴推动乡村产业、组织、生态和文化的全面振兴,把人才赋能置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核心位置,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描绘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百姓满意的美好画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3] 石建勋,徐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4(1):3-12.

[4] 李小柱.解构与建构:英雄史观批判与群众史观形成的逻辑理路——基于《神圣家族》的解析[J].长江论坛,2023(2):11-17

[5] 张瑾.论马克思恩格斯人才观的逻辑维度[J].理论视野,2022(10):27-33

[6] 朱胜晖.乡村人才振兴政策的历史逻辑、当代意蕴及未来指向——基于23份中央“一号文件”的文本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2(5):76-80.

[7] 王玉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人才振兴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3):165-168.

[8] 吴娟娟.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4,4(2):168-171.

[9] 涂春雨.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现代化农业,2023(12):32-37.

[10] 杜琼.乡村振兴中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4(2):21-24.

[11] 章文光.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J].人民论坛,2024(1):40-43.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12

基金项目:2024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项研究课题(无编号);上海海洋大学2024年高教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何爱华(1972-),男,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教、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