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蒲城县小麦与玉米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测算试验

2024-10-17房欢欢伍强强吴晨涛许彦蓉张明李小虎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0期

摘 要:为科学评估蒲城县小麦、玉米生产中植物保护工作的贡献而设计试验,设置严格防治区、统防统治区、农户自防区和空白对照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调查的方法,在小麦返青期杂草化学除草后和灌浆期调查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在玉米整个生育期调查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在小麦、玉米成熟期进行理论测产和实际测产,测算不同防治水平下的亩产量、挽回损失、植保贡献率等,根据取样代表面积在全县种植面积占比计算县域植保贡献率。结果表明,植保工作可有效控制小麦、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通过防治小麦、玉米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程度均明显减轻;通过计算得出蒲城县小麦生产中植保贡献率为20.56%;玉米生产中植保贡献率为23.5%。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玉米病虫害;损失率;防控效果;植保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S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0-0022-04

Abstract: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plant protection in wheat and corn production in Pucheng County. Strict control areas, unified control areas, farmers’ self-control areas and blank control areas were set up. A diagonal 5-point sampling survey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s, insect pests and weeds after weed removal during the wheat return green period and during the filling period, and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s, insect pests and weeds during the entire growth period of corn; Theoretical and actual yield tests ar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mature period of wheat and corn, and the yield per mu, losses recovered, plant protection contribution rate, etc. under different control levels are calculated. County plant protection contribution rate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proportion of sampled representative area in the county’s planting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plant protection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s, insect pests and weeds in wheat and corn, and the types and degrees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 wheat and corn a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rough calculation,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plant protection in wheat production in Pucheng County is 20.56%;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plant protection in corn production is 23.5%.

Keywords: wheat diseases and pests; corn pests and diseases; loss rat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ect; plant protection contribution rate

陕西省蒲城县是粮食生产大县,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在93万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 左右,玉米常年种植面积55万亩,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受连续的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气候变迁等因素影响,小麦、玉米病虫草害呈偏重发生态势,严重影响小麦、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科学防控农作物病虫害是保障农业生产丰收的关键措施,植物保护工作意义重大[1]。但植物保护工作对农业生产的贡献量化研究较少[2]。2021年刘万才[3]首次明确了植物保护贡献率的概念:即在农业生产中,通过采取种子处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和化学防治等各类病虫害防治措施,挽回产量的损失占农作物总产量的比率。刘万才等[4-5]认为农作物病虫害挽回损失、实际损失和植保贡献率存在被低估的问题。为明确蒲城县小麦、玉米病虫害防控效果和植保贡献率,特开展此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作物

供试作物:小麦品种为伟隆169;玉米品种为太玉339。

1.2 试验地情况

小麦、玉米试验地设在渭南市蒲城县荆姚镇璋宝村,面积24亩,土壤肥力中等,小麦播种时间为2022年10月17—18日,播种方式为宽幅沟播,亩施小麦专用肥50 kg,灌溉按照当地习惯冬灌和春灌各1次;玉米播种时间为6月13日,种植密度4 300株/亩。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置严格防治区、统防统治区、农户自防区和空白对照区4个处理。严格防治区2亩,空白对照区2亩,统防统治区和农民自防区面积各10亩,不同处理区病虫害防控水平见表1和表2,其他管理措施相同。

表1 不同处理区小麦病虫害防控情况

表2 不同处理区玉米病虫害防控情况

1.4 调查方法及内容

1.4.1 病虫草害调查

在小麦返青期杂草化学除草(简称“化除”)后(3月15日)和灌浆期(5月19日)对各处理进行杂草和主要病虫害的调查,每个处理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用边长为33 cm的正方形金属框选取33 cm×33 cm调查,并记录病虫草害发生种类与程度。在玉米病虫害发生高峰期9月上中旬(乳熟期)调查主要病虫害防治后田间实况,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20株,每株逐一调查大斑病、玉米螟、黏虫等主要病虫害种类,详细记录,6月下旬—7月上旬调查不同处理化除后田间残存草量,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0.25 m2,调查所有杂草种类。

1.4.2 试验产量调查

在小麦成熟期(5月30日)和6月8日分别进行理论测产和实际测产。理论测产即每个处理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个样点用边长为33 cm的正方形金属框固定选取33 cm×33 cm麦穗,调查样点穗数、再在其中随机选取20个麦穗,记录20个穗粒数,计算各处理平均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折算亩产量。

小麦单产(kg)=(平均穗数×667×10×平均穗粒数×平均千粒重)/(33×33)×0.85×0.001。

玉米收获期(10月7日—14日),通过实打实收和抽样调查测算不同处理区的亩产量,统计不同防治处理区病虫害造成的实际损失和挽回损失,为测算防控植保贡献率收集基础数据。抽样测产时,每个处理3点取样,每个样点20株,调查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折算亩产量,全部收获后再根据整体产量校验数据。统防统治区和农民自防区产量以各自区域试验的3户平均亩产量为准。

实际产量根据收获产量折算亩产量。

1.4.3 植保贡献率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各处理挽回损失、实际损失率、植保贡献率,根据小麦病虫害发生程度、发生面积及面积占比计算小麦生产中的植保贡献率。

挽回损失=不同防治区单产-空白对照区单产;

实际损失率(%)=[(严格防治区单产-不同防治区单产)/严格防治区单产]×100%;

植保贡献率(%)=[(不同防治区单产-空白对照区单产)/严格防治区单产]×100%;

县域植保贡献率(%)=∑{[(不同防治区单产-空白对照区单产)/严格防治区单产]×不同防治区面积占种植面积的比}/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防治水平下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蒲城县小麦主要病虫害有5种,分别是赤霉病、叶锈、白粉病、茎基腐病和蚜虫。其中空白对照区、农民自防区、统防统治区和严格防治区小麦病虫害草的总体发生程度分别为4、3、2和1级,形成等差递减的梯度。在完全不进行防治的情况下病虫害有4种,赤霉病达到5级的大发生程度,蚜虫和白粉病发生程度也达到4级,杂草发生程度为3级(密度达到195.43株/m2)。严格防治的情况下,虫害未发生,杂草零星发生,病害有赤霉病和叶锈,发生程度均为1级。统防统治区和农民自防区病虫种类均为2病1虫+杂草,但统防统治区病虫草害发生程度均低于农民自防区,整体发生程度(2级)较农民自防区(3级)低1级。

表3 不同处理区小麦主要病虫总体发生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严格防治区、统防统治区、农民自防区玉米大斑病病叶率分别为35.7%、37.2%和54.6%,空白对照区平均病叶率86.5%高于其他处理31.9%以上;玉米螟虫口密度4个处理分别为百株14头、35头、42头和85头,可见药剂处理对玉米螟有较好的防效;黏虫2023年当地发生较轻,各处理之间差别不大。

表4 不同处理区玉米主要病虫总体发生情况

2.2 各处理区的植保贡献率

从表5理论产量参数可以看出,不同防治水平下,病虫防治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小麦灌浆、产量形成。严格防治区平均千粒重为42.911 g,平均理论亩产达619.73 kg,其次依次为统防统治区、农民自防区、空白对照区,空白对照区平均千粒重仅为33.760 g,平均理论亩产390.33 kg。

从表6理论产量参数可以看出,从各个区的玉米产量结果看,严格防治区产量大于统防统治区大于农民自防区大于空白对照区。

表5 不同处理区小麦理论产量参数情况表

从表7理论产量和表8实际产量结果均可看出,病虫防治水平越高,实际损失率越低,挽回亩产量越高,植保贡献率越高。严格防治区平均单产最高,为619.73 kg,统防统治区、农民自防区和空白对照区小麦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统防统治区平均单场损失率为7.93%~14.09%;农民自防区产量损失率为23.8%~30.82%;在不进行任何防治的情况下,小麦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率高达37.02%。

按照县域植保贡献率公式计算,小麦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县域植保贡献率分别为20.4%、20.71%,2种计算方法的县域植保贡献率仅差0.31%,最终取两者平均值综合评价县域植保贡献率为20.56%。

从表9产量结果可看出,玉米生产中县域植保贡献率23.5%,客观反映了植保工作在保产增收、减损保供方面的显著成效。

3 结论与讨论

1)根据试验方法测算,蒲城县小麦生产中植保贡献率为20.56%,玉米生产中植保贡献率为23.5%。

2)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防治水平下,产量随着病虫防治水平的增加而增高。在不进行任何防治的情况下,小麦病虫草害总体发生程度为4级,产量损失为37.02%。开展病虫防控后,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种类或发生程度均有所减少或减轻。农民自防区发生程度减轻为3级;统防统治区发生程度减轻为2级,产量损失率为7.93%~14.09%;严格防治区发生程度减轻为1级,挽回亩产量229.4 kg。

3)农民自防区小麦产量损失较往年偏重,2023年赤霉病偏重发生,南部灌区病虫防治技术指导要求开展2次防治,但部分农民未开展雨后补防,导致因赤霉病重发生而造成产量损失较往年偏重,产量损失率达30.82%。

4)玉米收获期(10月7日—14日),每个处理3点取样,每点20株,调查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将玉米籽粒晒干后,含水量在14%以下的千粒重),折算亩产量。计算结果为:①严格防治区,3点平均亩穗数0.4276万穗,穗粒数为566.7粒,千粒重408 g,平均亩产量840.4 kg,比空白对照区亩增产186.1 kg。②统防统治区3点平均亩穗数0.4306万穗,穗粒数为545.6粒,千粒重395.5 g,平均亩产量789.8 kg,比空白对照区亩增产135.5 kg。③农民自防区平均亩穗数0.4243万穗,穗粒数503.2粒,千粒重371.6 g,平均亩产量674.2 kg,比空白对照区亩增产19.9 kg。④空白对照区平均亩穗数0.423 7万穗,穗粒数为487.6粒,千粒重372.6 g,平均亩产量654.3 kg。

5)玉米理论产量,严格防治区亩挽回产量186.1 kg,挽回损失率22.14%,实际损失率为0,代表面积35.2万亩,面积占比64%,植保贡献率22.14%;统防统治区亩挽回产量135.5 kg,挽回损失率17.16%,实际损失率6.02%,代表面积13.75万亩,面积占比25%,植保贡献率16.12%;农民自防区亩挽回产量19.9 kg,挽回损失率2.95%,实际损失率19.78%,代表面积5.5万亩,占比10%,植保贡献率2.37%。折合县域植保贡献率23.5%,客观反映了植保工作在保产增收、减损保供方面的显著成效。全县病虫危害总体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严格防治区和统防统治区实施防治面积占当地玉米种植面积89%,有效保障了作物秋粮作物安全生长。

6)2023年小麦、玉米病虫害属中等发生年份,4—5月份降雨较往年同期偏多,白粉病中度发生,小麦扬花期又遇连阴雨天气,赤霉病偏重发生,8—9月份降雨与往年同期相当,小麦、玉米病虫害整体发生程度较往年相当,植保贡献率可以客观地反映近年来蒲城县小麦生产过程中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远亮.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农业与技术,2015(10):122,125.

[2] 董娟华,刘宝传,余玲雅,等.临沂市小麦植保贡献率测算试验[J].基层农技推广,2023,11(3):9-14.

[3] 刘万才.试论植物保护贡献率的测算方法[J].中国植保导刊,2021,41(8):5-8.

[4] 刘万才,卓富彦,李天骄,等.“十三五”期间我国粮食作物植保贡献率研究报告[J].中国植保导刊,2021,41(4):33-36,51.

[5] 刘万才,李跃,彭红,等.2023年全国小麦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研究报告[J].中国植保导刊,2023(8):49-53.

DOI:10.20028/j.zhnydk.2024.20.006

作者简介:房欢欢(1989-),女,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