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纪录片里新疆形象建构研究

2024-10-16王丛丛

校园英语·下旬 2024年8期

摘 要: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多模态话语以其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语言等多重模态的特点,为纪录片叙事开辟了新的空间。本文以《声动新疆》为例,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探讨纪录片视觉、听觉、语言等模态协同建构新疆形象的过程与机制。本研究有助于拓展多模态话语分析在纪录片解读中的理论视野,也为新时代讲好新疆故事、传播好新疆声音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纪录片;新疆形象;《声动新疆》

作者简介:王丛丛(1991-),女,山东德州人,新疆科技学院基础教学研究部,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纪录片,以其真实、客观的特质,长期以来被视为再现现实、解读世界的重要媒介形式。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当代纪录片愈发呈现出多模态话语的特征——影像、声音、文字等多重符号资源交织并置,共同编织出引人入胜的故事。这种多模态的表达方式,为纪录片赋予了更为丰富立体的意义空间。

一、多模态话语的特点

在社会符号学领域,话语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文字,而是涵盖图像、声音、动作等多元形式的交流资源。这些来自不同感官通道、以各异方式意义实现的符号资源,被称为“模态”。由多种模态共同组成的话语文本,即多模态话语,它突破了传统语言学“以语言为中心”的桎梏,关注话语意义产生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多模态话语的一大特点,在于模态间的互动与协同,不同模态在话语中并非简单并列,而是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出“增值”的意义。如在影视作品中,画面、台词、音乐、字幕等诸多模态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共同打造出一个有机统一的叙事空间,受众在多模态互动中获得沉浸式体验,对意义的理解也更为全面和深刻。多模态话语还体现出“意义潜势”的动态开放性,不同模态蕴含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具体语境中被选择性地激活和实现。同一模态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潜势有所侧重,话语整体的意义也在动态演变中不断生成,多模态话语分析正是要探寻各模态与语境互动中意义潜势的实现机制。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源于社会符号学,吸收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叙事学等多学科理念,逐渐发展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核心是探究多模态符号资源在话语中的意义潜势及其语境化实现机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多模态话语与语言一样,都是意义潜势系统。霍利迪将语言的元功能概括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这一理论框架也被多模态话语分析所借鉴,研究者们探讨图像、声音等模态如何实现表征世界、构建人际关系、组织语篇等意义功能。这为系统解读多模态符号奠定了基础。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看,多模态符号的意义来自社会文化语境,霍奇提出“语境化”概念,强调意义是模态与语境互动的产物。语境激活了模态的特定意义潜势,而模态也重塑了语境,多模态分析须将话语放置于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中考察,挖掘其深层社会意蕴。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看,多模态话语体现了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不同模态的选择和组合,往往受制于特定意识形态。多模态话语分析要揭示其中的权力博弈,批判地解读意义背后的话语霸权,但同时多模态话语也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发声”渠道,蕴含着话语解放的潜能。

三、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声动新疆》纪录片中新疆形象的建构

(一)视觉模态对新疆形象的建构

在《声动新疆》纪录片中,视觉模态以其震撼心灵的画面感和引人入胜的视觉叙事,构建起一个美轮美奂、多元一体的新疆形象,纪录片采用了大量新疆特色的视觉元素,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色调、光影等,将新疆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影片以磅礴大气的自然景观为主旋律,勾勒出一幅幅壮美的新疆画卷,开篇便是一组大气磅礴的航拍镜头:苍茫雪山巍然耸立,碧波荡漾的赛里木湖镶嵌其间,成群的天鹅振翅掠过湖面,一派生机盎然。在蔚蓝的天空、皑皑的白雪、翠绿的湖水的映衬下,这组镜头将新疆山川的雄奇壮丽淋漓尽致展现出来,瞬间将观众带入壮美新疆的视觉盛宴。紧接着,镜头聚焦于巍峨的天山,茫茫的戈壁、一望无际的雪原、广袤的牧场,影片采用全景式、多视角的拍摄手法,充分展现新疆多样的地貌风光。无论是“天山天池映碧波”的山水风光,还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田园牧歌,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影片中,一个个“美得令人窒息”的自然景观镜头交相辉映,串联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大美新疆”画卷,观众犹如踏上了一场视觉的奇幻之旅,在纷呈的色彩与多变的风景中,感受到新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万千气象。

影片镜头也对准了熠熠生辉的人文景观,通过特写、远景等拍摄手法,生动呈现了新疆多元的民族风情。维吾尔族花帽、哈萨克族刺绣、柯尔克孜族毡房,一个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符号,在银幕上交相辉映、熠熠生辉。影片中,一位老阿妈慈祥的目光、一位陶艺家专注的神情、一群孩童灿烂的笑脸,这一幕幕质朴动人的画面,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新疆少数民族的淳朴善良,感受到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家庭温暖。影片还特意对新疆非遗文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视觉呈现。阿格曼手工地毯、花帽制作、木卡姆艺术,一项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影片中幻化为一个个精美的视觉符号。特写镜头下,阿格曼织毯匠人熟练的手法、木卡姆艺人投入的神情,将技艺的精湛、情感的传承充分展现出来。全片将宏大叙事与细节刻画相结合,以意象提炼与情感渲染相呼应,将新疆的人文之美、匠心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视觉叙事下的新疆,既有遗珠散钿般的民族特色,又有浑然一体的时代气息。镜头聚焦于巍峨的天山、茫茫的戈壁、一望无际的雪原、广袤的牧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望无际的金色沙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骆驼商队缓缓穿行,留下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在天山脚下,金黄的向日葵花海一望无垠,远处是巍峨耸立的雪峰。影片采用全景式、多视角的拍摄手法,充分展现了新疆多样的地貌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二)听觉模态对新疆形象的建构

如果说纪录片的视觉叙事犹如一幅幅流动的风景画,那么声音叙事则像是一首首动人的交响乐。作为一部以“声音”命名的纪录片,《声动新疆》对听觉模态的运用可谓别出心裁、耐人寻味,全片巧妙地将音乐、音效、人声等声音元素交织并置,营造出纷繁而和谐的听觉景观,为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奏响时而悠扬抒情、时而昂扬奋进的动人旋律。影片在不同场景、不同情感氛围中,适时穿插富有民族风情的音乐,与影像形成呼应与对位,共同渲染出浓郁的新疆韵味,在展现新疆大美风光时,悠扬委婉的多瓦慢慢流淌,与空旷深邃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沉浸在新疆的壮美与宁静中。展现新疆少数民族生活时,欢快明亮的冬不拉骤然响起,与欢歌笑语、鼓乐齐鸣的场景完美契合,烘托出浓浓的喜庆氛围。特别是影片尾声处,当脍炙人口的新疆名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悠悠响起,熟悉的旋律瞬间将观众带回记忆深处,勾起人们对新疆的无限憧憬与向往,纪录片通过在音乐方面的精心设计,不仅彰显了新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拉近了新疆与观众的情感距离,唤起人们心中最柔软的情愫。

纪录片中丰富多彩的音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时而交织、时而孤响,与画面形成默契的配合,共同勾勒出一个有声有色、充满生机的新疆。纪录片开篇,公鸡嘹亮的啼鸣划破南疆村落的宁静,昭示着一天的开始。伴随着朝霞初露,勤劳的维吾尔族村民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赶着羊群出圈,清脆的羊铃声和小羊的咩咩声交织成欢快的乐章,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画卷。牧羊姑娘用甜美的嗓音唱起了古老的民谣,歌声在晨曦中回荡,与羊鸣、鸟啼融为一体,预示着美好的一天。从葱郁繁茂的天山南麓,到葡萄架下的吐鲁番盆地,纪录片的脚步踏遍新疆大地,用丰富的声音元素描绘出新疆的多彩风情。在吐鲁番的葡萄沟,碧绿的湖水波光粼粼,优雅的天鹅在水面悠然划过,不时引吭高歌。湖畔的芦苇荡里,蛙鸣声此起彼伏,清脆嘹亮,余音袅袅,仿佛大自然的交响乐,令人心旷神怡。穿行在葡萄架下,串串葡萄垂挂枝头,采摘的人们笑语欢歌,孩童在葡萄藤间嬉戏打闹,稚嫩的笑声混合着风吹过葡萄叶的沙沙声,营造出一派丰收的喜悦气氛。在天山以北,烟波浩渺的赛里木湖,水鸟展翅掠过水面,振翅欢鸣;在巍峨雄伟的阿尔泰山麓,万亩金色的向日葵竞相绽放,蜜蜂忙碌地采撷花蜜,嗡嗡的振翅声汇成一曲愉悦的赞歌,歌颂着天山下勃勃的生机。牧民的毡房星罗棋布,哈萨克族姑娘在毡房前的花海中,一边纺着毛线,一边唱起悠扬的牧歌。马儿在草原上踢踏嘶鸣,牛羊在蓝天下悠然地吃草,犬吠声、马鸣声、口哨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卷。纪录片不仅展现了新疆的诗情画意,也书写着新疆儿女的奋斗史诗。从南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北疆的阿勒泰,从东疆的哈密戈壁,到西疆的帕米尔高原,勇敢智慧的新疆人民演绎着生生不息的动人乐章。纯粹的听觉体验,无不浸润着新时代新疆的勃勃生机,无不让人感受到一个安宁祥和的新疆,感知到各族人民在这片热土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三)语言模态对新疆形象的建构

在纪录片叙事中,影像与声音固然重要,而语言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作为纪录片的“灵魂”,解说词犹如一位知识渊博的“导游”,将影像的表象引向深层的意蕴;而人物对白则像一面明镜,映照出鲜活生动的时代图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推出《声动新疆》中英文系列短视频,创新性地以小昆虫、小动物的鸣叫声作为引子,通过小切口、多视角展示新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百姓幸福生活。一只蝈蝈在角落里嘹亮地唱着歌,将新疆大地的勃勃生机娓娓道来;一群青蛙在水田里不惧炎炎夏日、肆意畅鸣,预示着新疆农业的丰收景象;公鸡守在村落,用嘹亮的啼鸣唤醒一天的美好,让人感受到新疆乡村的质朴与安宁;猎鹰在蓝天下振翅高飞、矫健啸叫,象征着新疆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马鹿在茂密的林场里昂首长鸣,让人联想到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蜜蜂在田园里辛勤劳作、欢快嗡鸣,昭示着新疆农牧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这些小动物的“声音”虽小,却寓意深刻,它们用大自然最纯粹的声音,唱响了新疆发展的动人旋律。而生动活泼的英文解说,更是向全世界传递出新疆繁荣发展的声音。这些短视频将新疆的发展图景浓缩于小小的鸣叫声中,却又超越了鸣叫本身,在轻松愉悦中引发人们对“美丽新疆”的无限遐想。声音虽“微”,意义却“巨”,这些新颖别致的语言表达方式,无疑为纪录片语言叙事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为新疆形象的国际传播贡献了新疆特色、中国风格、世界表达的“新疆方案”。

纪录片语言模态下的新疆,是诗意的,是深刻的,更是温暖而有力量的。解说词以其艺术性与思想性,为影像铺设意义的深度;人物对白以其真实性与质朴性,为影像注入情感的温度;而系列短视频里小动物们的“声音”,则以轻松愉悦、寓意深刻的方式,演绎了新疆的勃勃生机。诗意的言语、朴实的话语、趣味的鸣叫声交相辉映,共同构建起一个全面、鲜活、充满生机的新疆形象。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新时代新疆的发展气象,音符里尽是新疆大地的欢歌笑语,句句诉说着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也彰显了纪录片语言叙事的独特价值——用艺术的语言塑造形象,用大众的语言引发共鸣,用世界的语言传播好声音。《声动新疆》系列纪录片与短视频巧妙结合诗意解说、朴实对白与趣味隐喻,以小见大、以情动人,为新疆正面形象的塑造树立了标杆。这一经验启示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征程中,既要用“诗意的语言”提炼主题、升华意蕴,更要用“朴实的话语”还原现实、引发共鸣,还要用“世界的表达”传播中国声音、传递中国味道。

四、结语

《声动新疆》以小视角照进大主题,以小切口展现大格局,以声声入耳的视听语言讲述了新时代新疆故事,为新疆正面形象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影片的成功尝试启示我们,讲好新疆故事须善用新媒体语态,在创新表达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多模态纪录片恰恰满足了当代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审美需求,以沉浸式体验增强观众的情感认同。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科技学院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大学英语”、新疆高校外语教学研究项目“‘五位一体’大学英语课改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DXWYJG015)、2024年校级科研课题“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纪录片里新疆形象建构研究——以《声动新疆》为例”(项目编号:2024-KYPT2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贺首静.《70秒·看见中国》系列短视频中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新疆》为例[J].美化生活,2021(12):17-19.

[2]路欣冉.建构国家形象的多模态话语创新实;以央视《主播说联播》为例[J].记者摇篮,2024(1):21-23.

[3]胡健,贾云舒.国家形象片中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以纪录片《发现中国》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