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大亮点透视基层员工培训

2024-10-16陈跃鸿

人力资源 2024年9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事业单位基层员工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多样化的工作需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事业单位有必要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M事业单位是漳州市政府下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工作。M事业单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可为市民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供排水服务。在新形势下,M事业单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供水设施老化等。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M事业单位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努力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工作需求的基层员工队伍。

M事业单位基层员工培训现状

●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

M事业单位设计的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首先,随着供水与排水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环保政策的更新,单位目前使用的培训材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培训课程未定期更新,如未涵盖最新污水处理工艺、新型泵站运行维护等内容,这导致员工在面对新设备、新技术时手足无措。其次,培训内容偏理论化,忽视了具体岗位的实际操作需求。供排水系统日常运维工作需要员工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技巧与灵活的紧急应对能力,但单位现有培训主要集中于对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足够的情景模拟和实操练习,这使得员工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将所学知识有效转化,没有切实发挥出培训应有的作用。

●培训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

在M事业单位基层员工培训中,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仍然是主流,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培训效果。一方面,单向传授式教学难以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复杂技术讲解中,员工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缺乏互动意味着员工的问题和疑惑往往不能即时反馈,无法形成深度讨论和知识共享的良好学习氛围。例如,在泵控阀定位器操作培训中,如果讲师仅讲解知识点而没有现场演示和让员工操作练习,员工将很难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故障排查技巧,影响技能提升。

●培训资源分配不均

对于不同层级、类型员工,M事业单位并没有科学、均衡地分配培训资源。一方面,单位更倾向于将有限的培训资源投向管理层和关键技术岗位,而忽视一线操作员工的培训需求,导致基层员工接触培训的机会较少,培训质量也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培训资源在地域分布上也存在不均,相比于市区内的员工,派驻在偏远区域的一线员工较难获得高质量的培训机会,这加剧了员工间技能水平的不均衡,不利于整个供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培训效果评估不科学

对于培训效果评估,M事业单位面临着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单位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培训结束后仅依赖于简单的考试或问卷调查,难以全面、准确地衡量员工技能提升和知识应用情况;另一方面,培训效果与实际工作表现之间关联性较弱,即使员工在培训中表现良好,也难以证明其绩效的改善。缺乏明确、量化的培训成果指标,使得培训效果的跟踪与优化变得困难,不利于改进培训方案和提升服务水平。

M事业单位基层员工培训的有效措施

●优化培训内容,强化实践应用

1.动态调整培训内容,紧跟行业前沿。建议M事业单位建立培训内容动态更新机制,确保培训材料与行业发展趋势同步,包括成立由行业专家、资深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培训内容研发小组,定期审查和更新培训教材,确保教材涵盖最新的供排水技术、环保政策法规以及智能水务管理系统等知识;引入外部专家举办讲座和交流会,邀请行业内领先企业的技术代表、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拓宽员工视野,促进知识更新;建立在线学习资源库,整合国内外优秀的供排水相关课程、视频、文献资料,方便员工自主学习,紧跟技术前沿。

2.设计情境模拟与实操训练,增强应用能力。建议M事业单位转变培训方式,注重实践应用,加强情景模拟和实操训练,让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具体措施包括开发一系列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模拟训练项目,如管网应急维护抢修模拟、泵站运行调度模拟等,让员工在仿真情境中学习如何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和开展常规任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实训基地或合作实训场所,如在单位内部建立或与合作伙伴共建模拟泵站、水质检测实验室等,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实地操作练习,确保每位员工都有机会亲自动手,加深其对设备操作流程、维护技巧的理解;推行“师带徒”制度,由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对新入职或技能待提升的员工进行一对一指导,加速技能传承。

●创新培训方法,提升互动体验

1.引入混合式学习模式。建议M事业单位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培训的灵活性与互动性。具体措施包括开发或引进成熟的在线学习平台,使平台不仅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如视频教程、互动课件、在线测试等,还具备论坛或社群功能,方便员工自主安排学习,并通过员工在平台上进行提问、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线下培训中侧重于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和团队协作,采用工作坊、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形式,加深员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结合线上学习成果,组织线下答疑解惑,确保知识的深度吸收。

2.实施模拟实战与游戏化学习。建议M事业单位采用模拟实战和游戏化学习方法,增强培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具体措施可包括设计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模拟训练,如防汛排涝应急演练、市政管网故障排除模拟等,使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营造逼真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开发或引进游戏化学习应用,将复杂的供排水知识和操作流程转化为有趣的互动游戏或挑战任务,并采用积分、勋章、排行榜等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使学习过程更加高效。

●优化资源分配,确保全员覆盖

1.建立公平透明的资源分配机制。建议M事业单位构建公平、透明的资源分配体系,确保培训机会均衡化。具体措施可包括采用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收集基层员工的培训需求,结合工作性质、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计划,对需求进行科学分析,确定培训的优先级和需求紧迫性;依据需求分析结果,将培训资源分为基础、进阶、高级等多个层次,针对不同层级、岗位制订差异化培训计划,分阶段逐步实施,确保资源全面覆盖;公开培训资源分配的原则、计划和结果,接受员工监督,确保资源分配的公正性。

2.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议M事业单位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培训资源的使用效率。具体措施包括开发或引入成熟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整合内外部优质培训资源,提供灵活多样的在线课程,为偏远地区或因工作安排难以参加集中培训的员工提供便利的学习途径;与其他供排水单位或相关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师资、实训基地等培训资源,通过联合办班、互认学分等方式,降低培训成本,扩大资源库;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员工学习行为、培训效果,识别资源分配的盲点和低效环节,及时调整资源投放策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资源精准匹配至更需要的员工群体和专业领域。

●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1.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为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建议M事业单位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具体包括利用在线测试、书面考试、实操考核等手段,评估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在培训后,依据上级主管、同事的观察记录,分析员工日常工作行为的改善,如能否应用新技能有效解决问题、工作态度是否改善、工作效率是否提升等;结合员工绩效考核数据,分析其培训前后绩效差异,评估培训对实际工作成果的影响,如故障处理时间缩短、水质检测准确率提高等。

2.建立持续跟踪与反馈循环机制。建议M事业单位建立培训效果持续跟踪与反馈机制,动态优化培训体系。具体实施包括为每位员工建立培训档案,详细记录其参加的每一次培训、考核成绩、行为改变和绩效提升情况,便于长期追踪其成长轨迹;培训部门定期组织复盘会议,分析评估数据,识别培训中的亮点与不足,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方法或资源分配,确保培训始终与组织目标和员工需求保持一致;构建从需求分析、培训实施到效果评估、措施改进的闭环反馈系统,确保员工、管理者、培训部门之间信息畅通,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 漳州市供排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