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征途,撕下“农村女性”标签
2024-10-16何德分
天空刚露出鱼肚白,家住武汉争光村的王小满就已经忙碌起来。吃过早饭,送完两个孩子去县里上学,她就到家附近的就业帮扶车间上班。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既能顾家,又能挣钱,王小满很满意现在的生活节奏。王小满只是农村女性的一个缩影,在我国,农村女性在兼顾事业家庭中毫不逊色,高劳动参与率一直是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特色之一。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乡村18~64岁的女性群体有着73.2%的高劳动参与率(比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高6.9个百分点)。尽管如此,农村女性依旧面临属地就业机会不足、传统价值观念制约农村女性就业选择、受教育年限过低和就业歧视等困境。为扭转这些困境,社会各方需要共同努力。
“被贴标签”的农村女性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标签效应”,它是指人们因为被贴上某种标签或形成某种假设而产生的自我认同和行为变化的心理现象。当人们接受了一个关于自己的定性判断后,他们倾向于自我观察并按照这个标签来行事,而这一行为会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个标签。标签效应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它可以塑造人们的态度、行为和情绪,进而影响个人发展和生活幸福感。
●女性
近日,一则关于女子在瑞幸咖啡面试过程中被打上“胆小、软弱”等负面标签的消息,在社会上引发了热议。女性在职场上担任的角色越来越多元,越来越重要。然而社会对女性的包容程度却不及女性地位的发展势头。职场女性被贴上各种褒义的、贬义的标签:女强人、全职太太、宝妈、花瓶……但是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女性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尽管女性在职场上的重要性逐年提升,但是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女性的职业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束缚。用工成本高、家庭责任重、发展后劲儿不足、处理事务感性化,成为当下职场女性特有的标签。
●农村女性
如果说“女性”是无数职场女性无法摆脱的标签,那么“农村女性”又成为另一道无形的枷锁,阻碍了女性的求职之路。由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乡村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 06年,城镇男性为11.53年,城镇女性为11.61年,农村女性群体整体受教育年限不高,用人单位受“理性经济人”影响,在雇佣工人时会以经济效益为先。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女性群体因体力劳动和技能不足,在就业过程中更容易遭受同工不同酬及性别歧视等不平等问题,职业生涯缺乏稳定性。
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男性更多地流向了农业以外的经济领域,留下女性替代男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多数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工作,这对女性劳动力的转移和女性得到非农业活动的工作产生了限制,再加上缺乏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前往城市务工的妇女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从事着流水线普工、清洁工及餐厅服务员等工作,这导致农村女性没有太多就业途径,就业机会不足。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海某渔村为例,该村的女性在工作上仅能选择挖螺挖沙虫贩卖、收鱼、卖鱼及修补渔网等工作。这些工作简单易操作,由一代代人言传身教,不需要现代意义上的系统性教育培训,属于传统的自然就业。而一些技术含量高、薪酬福利好、工作环境好的岗位,显然与农村女性无缘。
赚钱之外,实现价值
●左手家庭,右手事业
农村女性的就业之路并不顺畅。因此,有专家给出建议,设置灵活工作和弹性就业的“妈妈岗”。针对妇女群体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少、时间不灵活和企业临时性用工难等问题,一些农村地区依托就业平台,收集梳理女性求职就业需求,挖掘阶段性用工短缺的企业,创造一批契合“宝妈”“陪读妈妈”等女性群体就业的岗位,按照妇女个人技能特点及通勤需求,量体裁衣推荐安排至就近门店岗位。例如山西省某地区实施“妈妈零工”品牌建设,推动妇女“家门口”灵活就业。2023年共发布妈妈零工岗位超1000个,全区“妈妈零工”队伍已发展至800余人,相关企业人工成本下降2%以上。部分企业利用灵活零工排班、就近门店上班以及错开接送孩子上下学时间段的特点,科学优化岗位,有效实现妇女就业、企业用工、家庭照护“三赢”。再如山东省济宁市某区,该区内有造纸、橡胶、化工、农机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精密铸造等6大产业集群,今年新提供就业岗位达一万余个。该区采取线下、线下发布用工信息及上门招工方式,积极引导广大妇女家门口就业,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下一步,该区还会搭建妇女创业就业平台,大力挖掘和培育“妇字号”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巾帼示范基地,实现妇女自立自强、家庭幸福美满。
●零工经济,托底托牢
零工市场主要以线上零工信息平台为支撑,以线下零工服务场所为辅助,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的服务模式。市场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现场举办招聘会、现场职业介绍等多个渠道为用工单位和广大求职者搭建劳动力供需平台。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女性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尤其是随着乡村人口外流,女性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数字经济中女性的优势可以无限发挥。比如说在农产品直播带货中,女性与生俱来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地方特产的销售,带动区域化发展。人民数据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通过数字平台就业的女性人数超过3800万人。据测算,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吸纳女性就业人数将达到1.2亿人。灵活就业为县乡女性带来更多可能。以短视频行业为例,数据显示,2021年,抖音女性电商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41%,其中24岁至40岁的中青年女性成为主力,女性乡村内容创作者数量增长超71%。
●数字产业,稳定收入
“智慧农业”“众筹农业”以及“定制农业”等新模式,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农村地区农业及所属副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为农村留守的女性群体在本地就业途径上提供了可能性,新的互联网产业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增加了农村农业产品在商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
通过精细化加工的方式,农村地区建立特色的农业农产品加工基地,为农村女性提供多元的工作机会;通过建立乡村农业产业的仓储和物流保障体系,加大对数字经济物流体系的建设投入,吸引物流、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深入乡村地区建设相关产业链,为农村女性提供就业工作岗位。数字农业的深度融合,对属地农村女性而言,能够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弥补市场给农村女性的就业机会缺乏带来的不利影响。
●政府助力,解决难题
面对农村女性就业问题,政府应发挥主力作用。在完善就业政策的同时,在法律层面、社会层面确保农村女性劳动者获得平等就业机会。例如,加强农村地区的女性职业培训的体系建设,包括制定合理的培训制度,建立合适的培训组织,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护,使得农村女性群体更容易接触和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此外,政府也可以构建跨部门的多方合作机制,形成全覆盖的农村女性劳动者的就业、市场竞争、个人技能发展的信息有效获取的保障机制。此外,政府还可以搭建专门的就业信息机构和平台,为农村女性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资源和咨询,帮助她们与企业建立有效的联系并获得收入。这些措施可以为农村女性劳动者提供就业咨询、政策支撑和技能培训,从而有效解决农村女性劳动者就业机会不足的难题。
家庭与工作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优化农村女性就业路径能够更好地解决属地机会不足、因赡养老人滞留农村的女性就业问题,在男女就业市场不均衡、女性群体工作岗位缺乏的背景下,着力构建农村女性的就业保障措施可增加农村家庭收入,提升农村女性的竞争力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选择。对于农村女性而言,参与就业,不仅仅获得了一份职业,更是撕掉传统标签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