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个维度,细说职场心理

2024-10-16赵冬梅

人力资源 2024年9期

就像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一样,职场也是如此。如果工作中的大事小情处理不当,很可能会使人思虑过度,造成精神内耗。只有借鉴他人的经验,形成对职场的正确认知,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确定正确的努力方向,才会事半功倍。

管理哲学与人性

哲学是人类最高的智慧,关于社会和人性,哲学都已给出了答案。哲学的意义一方面在于体现了人的理性和思考能力(与本能相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事物规律性的把握。将管理上升到哲学和人性的高度才能有更大的格局。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管理学科并不是仅仅关注利润和效率的学科,而是一门人文学科。如果管理只追求利益至上,忽视了道德要求,最终会损害社会、客户和组织自身的利益。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因为遗传、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每个人的心理面貌都是独特的。如果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这个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可理喻的事情;如果每个人的心理都是健康的,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发生了。

比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是聪明却缺少智慧的典型。凤姐非常聪明,“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正是对她的肯定评价。她是女强人,凡事逞强,生怕落了褒贬。她管理贾府上上下下多少大事小情条理分明,最怕别人说她不行。人都是需要爱的,并不需要被控制,她虽懂得世俗的人情世故,但她却不懂人心。所以她可以“赫赫扬扬”却得不到丈夫和众人的爱,大家都怕她,然而畏惧中是生不出爱来的。红学家马瑞芳教授说,凤姐就是女曹操,正所谓“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凤姐这个人让人又爱又怕,凤姐有心机,会算计,但人算不如天算,最终她还是在人生的舞台上一败涂地。

什么是好的管理

●实现多赢

好的管理能够使组织获得利润,使员工获得成长,使用户获得好的产品和服务,使社会得到帮助。

在企业经营中,按照重要性排序:经营>管理>人的感受。好的管理致力于经营,是做大蛋糕而不是分蛋糕,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做难而正确的事”。在很多领域,无论是管理领域还是人际关系层面,努力把蛋糕做大才是强者的思路。如果管理者能带来更大的利益,即使有些人分得的比例减小,实际所得也是增加的,一般情况下在心理上也是可以接受的。

●实现员工成长

劳动者首先是自然人,然后才是企业的员工。好的管理能够给员工带来内在激励(精神激励)和外在激励(物质激励),而且内在激励为先。人的行为最大的驱动力是内生动力,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和追求。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生的意义就是实现自我成长,好的管理能够促进人的内在成长,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存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

愉悦的情绪可以带来效率的提高和良好的业绩。人在开心时,会感到耳聪目明,身心舒畅,认知能力也可以获得提升;人处于消极情绪时,会感到混乱无力,身心压抑,难以集中注意力。这两种情绪长年累月积攒下来,就会产生很显著的差异。好心情并不代表工作上的零压力,适中的工作压力可以产生良好的工作绩效,而过高和过低的工作压力却会产生较低的工作绩效,甚至会造成工作隐患。

●在效率与人心之间求得平衡

我国的管理心理逻辑也经历了从人心到效率的转变。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传统农耕社会,更关注社会关系的和谐,对人的关注始终大于对环境的探索;西方的管理思想经历了从效率到人心的转变。西方的海洋文明使商业契约精神成为主导思想,对外部环境的探索使科学精神成为主流,对效率的关心大于对人的关心。在对科学技术的探索遇到了瓶颈之后,转而关心起人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东西方管理文化也在相互影响和交融。

效率与人心,其实就是事和人。组织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必须照顾到人的感受,在效率和人的感受之间寻求平衡。比如,不能只顾着提升效率而盲目推行“996”,却不考虑员工的感受;或是简单地认为,多干活多赚钱,给的钱多了,员工的怨气就会消失了。

意义与无意义

工作除了赚钱生存之外还有别的意义吗,工作一定是艰苦的吗?并不是。

人是需要工作的,也是愿意工作的。正是工作决定了你是谁,你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但为什么有些人会厌恶工作呢?为什么有些人一提到工作就紧张焦虑,甚至有的人“上班像上坟一样”呢?从管理的角度说,绩效是一个个冰冷的KPI,但从个人的角度说,就要掌握KPI所要考核的能力。提升这些能力既可以提升个人的工作绩效,也可以让自己获得成就感,从而觉得工作是有意义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以此帮助自己在“无趣”与“意义”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在社会学专业中,如果对家庭教育感兴趣,可以侧重家庭社会学方向;如果对人和管理学感兴趣,则可以侧重管理心理学方向……所以说,“干一行爱一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把人和事结合起来是员工的责任,而不是组织的责任。很多人对职场的认识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认为枯燥无聊就是职场的本质。这可能与社会化分工使工作失去了完整感有关。从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化大生产使人的重要性降低,员工成了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做着重复而单调的工作。做产业工人就意味着要失去自主性和控制感。尤其公司规模越大,这种分工越细,工作岗位愈加固化,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相对固定,动态调整的范围格外狭小。

无情的制度和温情的管理

对人和对事须采取不同的原则。事情讲理,人讲人情。于理能通,于情未必能通。对事尽量黑白分明,对人采取灰度原则才是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体现。三国故事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段正是体现了这种管理思维——诸葛亮虽然依据军令状斩了马谡,却从人性的角度承诺照顾他的家人。

中国传统伦理认为“君臣有义”,领导与员工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道义。只有能够强调道义而不是唯利是图,才能够把一个组织变成一个齐心协力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不断修炼自己心性的团体。企业做的是生意,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购物一般去大型商超,而不会买街上流动摊贩的商品。因为大型商超的摊位是固定的,如果有问题可以找得到人,能够做到童叟无欺——这就是一种信任。做上下游产业也是这个道理,对方在上下游可选择众多的合作对象,为什么要选择与你合作?是因为对你的能力、人品、产品质量等足够信赖——没有这种信任,就不会形成合作关系。

中国传统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

法家、儒家和道家思想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构成了一个金字塔(详见第89页图1)。

金字塔的底层是组织制度建设,以法家理论为基础,人性恶假设。为了把这些“恶”关在笼子里,就要通过严格的制度来统一行为:告诉人们哪些事情可以做,是被奖励的;哪些事情不能做,做了会受到惩罚。现代很多企业主打“狼性文化”“半军事化管理”,这也是法家思想的一种现实体现。

金字塔的第二层是企业文化建设,以儒家理论为基础,人性善假设。儒家理论教人入世,重视社会关系,追求上进,有所成功,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礼智信”等主张。心理学上有一个研究结果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他人的期待对行为的影响。当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基于对人性善的假设时,就会激发员工内心的善。儒家思想对安内是最有用的,安顿人心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就要靠儒家思想。基于人性善假设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人的善意,从而形成一种愉悦的组织氛围,并形成良性循环。有的企业上下班不需要打卡考勤,临时外出也不需要请假审批,这些都是基于人性善这种假设的。

金字塔的第三层是人的状态。以道家理论为基础,自然人性假设。道家思想认为了解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是最重要的,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比如,“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意指一味的强硬并不可取,傲慢与优越并不会带来尊重,反而谦恭才能带来好处;“反者道之动”意指物极必反,起起伏伏的周期是规律。“庖丁解牛”是道家的一则著名典故:以无厚入有间,就能毫不费力地完成宰牛的任务。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企业的生死存亡大事,要制定正确的战略,符合事物本身的规律才能长长久久。

职场是一个讲目标的地方。职场中最重要的是能力,最现实的是把事情做好。做事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不一样。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做事能力强。学习知识是输入,做事能力是输出。二者要求的心理素质不一样。脑子聪明学东西就快,加上一些非智力因素(勤奋、上进等),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做事需要创造力,心智水平低的人很难胜任,如存在自卑、脆弱、焦虑、畏难等心理就很难做成事。把工作做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抱怨,不要埋怨,提升做事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好。

[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管理心理学》案例库建设”(20221044);天津市教委大学生心理健康科研项目 (2022YBGX03)]

作者单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