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深度阅读,提升阅读素养
2024-10-16张丽
在当今时代,阅读不仅仅是个人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培养个人素养、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洞察其内在逻辑与表达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感知、文本细读、串联支架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以此促进他们阅读素养的提升。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阅读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够形成初步的认知框架,为后续的细节分析和深入思考打下基础。
1.依托文题,梳理文本脉络
文章的题目犹如一把钥匙,能够开启理解文本的大门。它往往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晶,蕴含着文本的核心内容和关键信息。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学生可以迅速捕捉到文本的主题、主要人物或事件,进而梳理出文本的大致脉络。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的《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中,学生阅读题目,就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西门豹,主要事件是“治邺”。教师要紧扣“治”字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架构,从治邺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来理解文本内容,这样就能使学生不仅整体感知到了文本的内容,还深入洞察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可以通过“为什么作者从这样的角度叙述”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文本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2. 加强联系,洞察文本布局
在优秀的作品中,作者常常运用过渡性语句来衔接不同的段落和内容,使文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语句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技巧,也为读者理解文本的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过渡性语句把握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理解作者的思路,感受到内容的递进、转折或并列关系。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赵州桥》这篇课文中,作者介绍赵州桥时通过“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过渡句,将描述赵州桥坚固和美观的两个部分紧密连接起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语句,让他们从整体视角理解文本内容,从单纯的理解上升到对文本结构的赏析,促进阅读思维的深化。学生能够意识到过渡句在串联内容、凸显结构方面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布局和逻辑。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文题梳理文本脉络,能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深入阅读和提升阅读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逐步培养起敏锐的文本感知能力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二、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深度阅读的方法,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读。文本细读不仅要理解文本的字面意义,还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等。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帮助他们摆脱浅尝辄止的阅读习惯,走进文本的深处,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度。
1.资源整合,明确文本细读方向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将各种话题资源进行筛选和优化,使学生能够聚焦关键问题,深入探究文本的内涵。教师应依据文本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选取最能激发学生思考、最有助于揭示文本主旨的话题,整合相关的资源。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在文本细读中不断深化认知,提升阅读能力。
例如,五年级下册的《景阳冈》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武松打虎的场景,展现了武松的英雄形象。学生在通读课文后,对文中的情节和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诸多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将评价武松这个人物的问题作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抓住描写武松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进行品析。学生通过对“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动词的分析,深刻感受到了武松的英勇和武艺高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资源的整合帮助学生明确了细读的方向,使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挖掘文本中的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文本的主题。
2.思维提升,丰富文本细读体验
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帮助他们突破感性思维的局限,培养理性思维。通过细读文本,学生能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深刻性,从而实现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四年级上册的《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一篇科普短文,讲述了蝙蝠与雷达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表达的视角细读文本,梳理文章的结构。这种细读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资源整合明确文本细读的方向,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准阅读素养发展的路径,探索知识的奥秘,提升阅读素养。
三、串联支架
串联支架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一系列辅助工具或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在阅读教学中,串联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一系列学习支架,如思维导图、概念图等。这些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理清学习思路,巩固学习成果。
1. 横向串联,增加阅读厚度
横向串联是围绕一个核心内容,将相关的知识、信息等进行整合与拓展,使学生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获取知识,从而增加阅读的厚度。横向串联能够打破文本的局限性,让学生在同一主题下接触更多的相关内容,丰富他们的认知和体验。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女娲补天》一课时,教师以“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结果”为核心内容设计思维导图,将这一核心内容进行横向串联,引导学生清晰地了解女娲补天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补充女娲捡石头的过程,进一步感知整个故事的细节,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神话故事。
2. 纵向串联,指向阅读深度
纵向串联强调的是学习单之间的层次递进和逻辑关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指向阅读的深度。纵向串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深度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仍以教学《女娲补天》一课为例,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女娲补天的过程是学习的起点;学生之间交流想法并写下自己的思考,是思维的中转站。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语用实践中。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横向串联增加阅读厚度,纵向串联指向阅读深度,两者相互结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丰富而有层次的阅读学习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整体感知、文本细读和串联支架等方面下足功夫。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浅层次的阅读习惯,走进文本的深处,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度,提升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