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文设计学习任务的结构类型探索

2024-10-16徐鹏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11期

新课标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一个单元中,人文主题体现在具体课文内容中,语文要素以课文学习为载体。教师基于课文设计的系列学习任务,应具有内在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因课文学习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在结构。教师需要充分认识所设计学习任务的多种结构特点,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一、从表层向深层的纵向结构

每一篇课文都是由具体的文字组成的。文字组成文本后,既有表层意思又有深层意蕴。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要体现从表层向深层的纵向结构特点。

1.在语言梳理中指向深层理解

在课文学习中,学生要围绕一定的关键词梳理文本语言,进而发现作者在观察与构思中的思维运用特点,读出作者的表达思维。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笔者设计的学习任务是:[任务一]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试着说一说“新鲜感”的特点;[任务二]梳理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句子,分类分析词语、句子的新鲜感有什么不同;[任务三]学习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方法一样吗?该怎样学习呢?这样的学习任务,就是从课文语言文字表层了解走向深层次的学习理解。

2.在语言转换中走向深层理解

在课文阅读理解中,教师经常采用转换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用自己的话表达文本内容,以语言运用促进对课文的深层理解。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珠鸟》,笔者设计的学习任务是:作者在课文中借小珍珠鸟最后亲近人的行为,抒发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真情实感,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小珍珠鸟,请你向大家说说自己是如何亲近屋子里的“大家伙”的?学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需要仔细梳理文本中描写小珍珠鸟与“我”相处的过程,突出鸟在与人亲近的过程中的感受,进而实现对课文情感的深层理解。

二、从单一向丰富的平衡结构

在学生阅读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需要设计融合多种学习方式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多层面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

1.感性体悟与理性分析的平衡

在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上,感性体悟强调整体把握,理性分析注重精细化理解,二者互补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对文本更全面、丰富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需要兼顾学生的感性体悟与理性分析。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笔者设计的学习任务是:[任务一]《祖父的园子》可以看作一篇带有强烈怀念意味的文章,朗读课文,说说祖父的园子里最值得“我”怀念的是什么?[任务二]梳理作者描写的园子里的动物、植物,“我”从它们身上获得的共同感受是什么?[任务三]选择你认为最能代表“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活动的情形,分析“我”为什么能够那样行事?[任务四]假如你就是作者,生活在祖父的园子里,你想做些什么?学生完成这一系列学习任务,既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又要深入具体语段进行分析,提炼出具体的表达方法并加以迁移运用。

2.个体独思与多元对话的平衡

学生在课文阅读活动中,既需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又需要交流讨论汇聚成集体共识。教师需要分别设计指向学生独自完成的任务和合作完成的任务,才能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更丰富。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手指》,笔者设计的学习任务是:[任务一]读课文《手指》,如果选一个最有用的手指你会选哪一个?如果选自己最喜欢的手指你会选哪一个?[任务二]思考作者在写每个手指时,既写优点又写不足,用意是什么?[任务三]合作探究食指的主要优点与不足,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写食指的不足的?这种方法对你写人物有什么启示?其中,任务一和任务二指向学生个体独立思考,任务三则需要学生集体交流讨论,才能达成基本的共识。

三、从内部向外部的关联结构

教师在设计系列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任务之间的关联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由外向内的关联

这种学习任务间的关联,主要是指教师结合课外资源设计实践活动对接课文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概括、反思,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笔者设计的学习任务是:[任务一]搜集红军长征的资料,注意这些资料中一般采用哪一类词语描写红军的长征经历,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任务二]读课文《七律·长征》,在毛泽东的笔下,你找到了资料中出现的情景吗?[任务三]探究毛泽东笔下的长征景象是真实的描写与表达吗?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些任务体现的就是由外向内的关联。

2.由内而外的关联

学生学习有些课文的内容,需要借助课文资源进行理解,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需要关联课文内容背后的资源。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笔者设计的学习任务是:[任务一]梳理课文内容,从“我”的角度看,十六年前的春天里发生了哪些事?搜集资料看看1927年春天还发生了哪些大事情?[任务二]在1927年春天发生的这些事情中,哪些是“我”不理解的?[任务三]从父亲对“我”问“为什么要烧掉”的回答中,你读出其中隐含了什么?

四、从一篇向一类的求同结构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上,而要注意从一篇课文向一类课文拓展。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时候需要以文本中独具特色的内容、表达为抓手,把多个文本关联起来。

1.抓住内容特点设计

在寓言类课文阅读中,揭示寓意是重要的学习任务。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课文中介绍的两个对象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笔者设计的学习任务是: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2.抓住表达特点设计

在童话类课文中,关注结构特点是重要的学习任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课文有不少具有重复结构的特点。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小女孩多次擦燃火柴的描写采用的就是重复结构。对此,笔者设计的学习任务是:回忆此前学习的童话中,哪些童话采用了重复结构?一般重复几次?梳理课文中的重复结构出现了几次?合作探究童话中以重复结构进行表达,能够突出童话自身的什么特点?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不同结构类型的系列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实现结构化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