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自理能力提升的智障学生精细动作训练策略
2024-10-15时美玲
【摘要】 精细动作既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重要的动作训练目标之一,也是帮助智障学生实现生活自理的重要能力。在校本化单元主题课程实施中,教师应遵循差异化、渐进性、支持性等原则,通过统整教学活动、巧用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精细动作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精细动作
【中图分类号】 G764
【作者简介】 时美玲,浙江省嘉兴市特殊教育学校(浙江嘉兴,314003)。
动作训练是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4个模块之一,而精细动作训练中的手部动作、手眼协调、握笔写画、使用工具4个部分都是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的关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课程强调训练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所必备的实用基本技能”;“动作训练目标:提升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能力,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移动、运动、工具操作等方面的需求”。大多数智障学生的小肌肉(又称手功能或精细动作)能力较弱导致肌肉力量、关节活动范围受限,难以独立完成饮食、穿着、清洁等基本生活技能。本文探索以精细动作为切入点的教育康复训练,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一、构建校本化单元主题课程
基于《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二版)》的评估结果,笔者了解了所在学校的智障学生当前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并借鉴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有关生活自理的目标,结合新课标中精细动作训练目标,构建了校本化单元主题课程。其中,与精细动作相关的生活自理能力课程共有4个单元16节课,分别从饮食习惯、个人卫生、个人着装、个人起居4个方面对一至三年级学生进行综合康复主题教学[1]。所有单元统一从认知训练、动作训练、生活实践3个方面展开。认知训练侧重让学生学习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知识;动作训练侧重让学生掌握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技能动作;生活实践侧重综合运用知识,让学生把习得的技能灵活迁移到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体的课程主题有:1.“我会好好吃”,包括嘴巴本领大、饭菜香喷喷、喝水咕噜噜等;2.“干净好学生”,包括洗手、刷牙、整理头发等;3.“我会修饰自己”,包括穿衣服、穿裤子、穿鞋袜等;4.“我会乖乖睡觉”,包括能按时睡觉和起床、能独立整理床铺等。
二、明确精细动作训练原则
(一)差异化原则
新课标指出,“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强调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满足其个性化康复需求”。教师须根据评估结果分析每一名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身心发展特点(优势与劣势)等,制订全面、科学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在实施精细动作训练时,教师可以按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目标的设置,采用走班式集体教学、小组式教学、个别化训练和周末的“医教协同”康复训练等方式提高动作训练效果。教师需要注重过程性评估,通过动态评估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使不同障碍类型与障碍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适性发展。
例如,“喝水咕噜噜”这节课的走班式集体教学目标被分为A班、B班两个部分。A班:1.能说出常见的饮具,如杯子、吸管、水壶等。2.能用杯子喝水,会用吸管喝饮料。(1)能抓握弹力球;(2)能抓握并移动不同形态的水杯;(3)能拧开瓶盖;(4)能叠高不同大小的玩具;(5)能将沙子倒进指定容器内。3.能冲泡一杯奶茶[2]。B班:1.能指认常见的饮具,如杯子、吸管、水壶等。2.能用杯子喝水。(1)能抓握弹力球;(2)能在教师的协助下抓握并移动不同形态的水杯;(3)能在教师的肢体协助下拧开瓶盖;(4)能叠高体积较大的玩具;(5)能在教师的协助下将沙子倒进指定容器内[3]。
(二)渐进性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若某机能的生理结构未达到成熟状态,那么相应的学习训练是无法进行的。教师应该根据每一名学生的评估结果,在单元主题中灵活选择合适的精细动作训练内容,通过“小步子、多循环、由易到难”等方式逐步达成训练目标[4]。教师可以按照“训练手部反射动作—在视觉引导下感知物品与手的关系(从不同方向向目标物伸出双手)—尝试触碰并短暂握住物品—双手协调性活动—握住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物品并延长握住物品的时间—手指协调性活动—操作工具(笔、勺、杯子、玩具等)”的过程展开循序渐进的精细动作训练。例如,在教学“我会自己刷牙”这节课时,教师采用任务分解法,将刷牙动作分解为牙膏对准牙刷、挤压牙膏、刷牙3个关键动作,并穿插手指肌力训练、双手协调训练、手眼协调训练等一系列精细动作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以上3个关键动作,并逐步过渡到学习整个动作。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活动的功能性、发展性、趣味性。
(三)支持性原则
智障学生因障碍原因,较难掌握和巩固新知,教师需要提供多种教学支持。在学生学习新动作时,教师要强化示范,并巧用自编的口令帮助学生记忆知识要点。教师设计的游戏可以搭配悦耳的旋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智障学生在学习“我会自己刷牙”这节课时,教师播放《刷牙歌》营造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在示范挤牙膏动作时使用口诀“右手拿牙刷,左手拿牙膏,挤牙膏、挤牙膏,豌豆一样大”,引导学生掌握挤牙膏的技能。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由外部引导逐步转为自我引导,最后学会独立使用动作技能。在学生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的支持一定要适度、适时和适切。
三、开展多样化教学
(一)运用综合活动,丰富训练内容
在学生能力分层的基础上,教师构建了集体教学流程:预热→分化活动→统整活动→代币奖励→总结活动,以精细动作操作为核心,融入言语、认知等活动。例如,学“穿外套”这节课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了单手抓握物品、腕关节和肘关节屈伸等动作后,教师在综合活动中先让学生认识外套,并区分外套的前后与正反;接着,学生进行穿外套的比赛,看谁的动作又快又正确;最后,学生复述穿外套的分解动作与整体动作。通过统整不同的活动使单调的课堂充满趣味性,帮助学生将知识与技能相联结,为泛化并运用到生活中夯实了基础。
(二)巧用生活情境,泛化训练内容
新课标指出,“课程强调以训练为主要手段,宜在校园、家庭、社区等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升其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因此,精细动作训练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习得的技能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一是模拟真实情境进行新知学习,再通过角色扮演等游戏来巩固技能,降低学生迁移难度。例如,在“美食吃起来”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妈妈喊我吃饭”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练习使用勺子、筷子吃饭,并能用手剥水果等精细动作活动。接着,通过“举办生日水果派对”的趣味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吃一吃不同的水果,巩固手部精细动作的相关技能。二是通过家庭教育巩固课堂知识,这也是学生泛化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分配目标时应明确家长的任务,全程指导家长开展家庭训练的方法、技巧和策略。例如,在学习“美食吃起来”这节课时,先让学生在家用餐时使用勺子、筷子吃饭并录下视频,再开展一周两次的视频反馈与交流,家长、教师共同讨论用餐成效及问题,通过家校合作,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助力学生习得生活技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此外,精细动作训练要始终贯彻先评估后训练的原则。每学期期初、期末都要进行一次医学评估和教育评估,采用边康复训练边实时评价、边评价边修改训练方案的方式,对照个别化教育计划,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康复目标是否达成、达成的质量如何以及需不需要降低或提高教学难度等。动态评价使精细动作训练的质量得到了保障。
综上所述,智障学生精细动作训练在培智教育中应开展以评估为基础、以课程为依托、以情境为支架的综合康复训练,使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2][3]时美玲,王伟强,刘敏英.国家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改革实验项目成果集康复教育指导手册[M].嘉兴:吴越电子音像出版有限公司,2019.
[4]潘开祥,徐云,王敏,等.弱智儿童动作训练的理论和方法[J].应用心理学,1993(1):36-41.
(见习编辑:张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