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在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教学中的应用
2024-10-15胡灵溢蒋琳菲付艳李心悦王琳琳
【摘要】 生活适应课是培智学校普遍开设的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戏剧注重直观体验和生活要素的融入,遵循“以问题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贴合生活适应课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性质。在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中应用教育戏剧时,设计框架应以生活为核心,注重适应性;教学进程应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践性;教学策略应丰富学生体验,注重多样化。
【关键词】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教育戏剧
【中图分类号】 G764
【作者简介】 胡灵溢、蒋琳菲、付艳、李心悦,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昆明,650500);王琳琳,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昆明,650500),c3365445@126.com。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戏剧成为教学创新中的一大热点。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技巧开展教学的一个课程门类,它建立在人“活动”天性的基础上,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角色扮演、肢体模仿、观察、游戏等策略,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发挥想象、表达思想,以自我建构的方式进行学习[1]。它将戏剧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教学更具情境性、趣味性,贴近培智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生活经验。戏剧元素的加入也美化了学习资源的意境,使得原本单调、局限的“衣食住行”生活场景向美好、情感丰富的“完整生活”延伸[2]。教育戏剧强调形成交流互助的师生学习共同体,避免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鼓励个性化发展与多元化表达,消除单一与僵化;重视综合性和实践性,随着情节的起承转合,学生能理解不同角色以及当前所遇到的问题,进而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它符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生活适应课程的设计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笔者以四年级生活适应课“家人的工作”为例,就教育戏剧如何有效融入并推进生活适应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设计框架:以生活为核心,注重适应性
“生活性”是生活适应课程的核心,这不仅要求课程要素来源于生活、课程情境贴近生活,课程的终极目标也要服务于生活,而教育戏剧与“生活性”这一理念十分契合[3]。亚里士多德称戏剧为“现实的模拟”,是生活实际的折射,而教育戏剧以戏剧艺术为依托,为教育主体提供“似真”的社会生活环境,通过戏剧活动促进个体对生活的认识、体悟与反思[4]。教师在设计教育戏剧框架时,首先要确定戏剧主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并围绕主题设计关键问题、情节。以戏剧主题为核心,向外延伸的第一层是课程活动的一般要素: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与关键问题。第二层是教育戏剧本身的构成要素,即一个完整的戏剧应具备的“演员(角色)”“故事(情节)”“舞台(情境)”和“观众”四大要素[5]。因此,在确定主题与目标后,教师应创编戏剧的具体内容,包括角色设置、空间创设、资源材料以及故事情节等。在教育戏剧创编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动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可以多角色、多角度地参与,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也是参与者,需要引导学生参与戏剧并推动情节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沉浸式”体验。
以“家人的工作”一课为例。本课的主题为“认识职业”,基于此主题衍生出了三个关键问题,即“生活中有哪些职业角色”“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分别是什么”“这些工作为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并确定了本课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教师在设计第二层要素时,考虑到餐厅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餐厅中存在多种职业类型,契合学习目标与内容,因此设计了以餐厅为背景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进程: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践性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强调实践性,即直接经验的获得,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教育戏剧教学须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准备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将教学进程分为五个阶段:一般说明阶段、发现问题阶段、探讨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复习总结阶段[6]。在“家人的工作”一课中,教师围绕“如何解决顾客投诉”这一关键问题,设计了五阶段的活动流程。
(一)一般说明阶段:引入情境,推进活动
一般说明阶段作为课题的导入,主要由教师介绍戏剧的背景性信息,包括人物角色、物理情境(时间和空间)、社会情境(角色间的关系)与事件经过[7],旨在加强学生对戏剧的理解,为后续活动的顺利推进打好基础。同时,教师在引入情境时需要注意紧扣活动主题。
在本课的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出示餐厅工作人员的图片,询问学生有没有去过餐厅、餐厅中有哪些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看上去有什么特征、他们各自在做什么、他们的工作在什么区域进行等。学生一一进行回答,如:厨师戴着厨师帽在厨房准备食材、服务员戴着领结在就餐区为顾客倒水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人物展开自由讨论,补充人物信息,并把他们的讨论结果写在白板上。接着,教师邀请学生轮流扮演餐厅中的工作人员,并表演哑剧动作,让其他学生猜一猜他扮演的是什么人物。借此,学生对餐厅相关的人事物有了一定认知,为后面进入角色扮演奠定基础。
(二)发现问题阶段:角色扮演,引出冲突
戏剧冲突是教育戏剧活动的灵魂,它通过表现个体与环境、个体之间或者个体内心的矛盾,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戏剧张力、抓住观众眼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戏剧冲突驱动着问题解决,它使通过戏剧活动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可能[8]。发现问题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出戏剧冲突,搭建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在情境中加工信息,积累关于冲突的知识经验。随着情节的推进,冲突事件发生,学生感受到剧中角色进退两难的困境,并产生出解决困境的动力。
在本次教育戏剧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2—3人,学生可自由选择讨论过的角色,并在各区域中自行扮演,尝试角色行为。在学生自由扮演一段时间后,教师将预设好的问题和情节引入活动中。教师扮演一位第一次来餐厅的新客,学生完成各自角色的任务:服务员迎客、介绍菜单,顾客点餐,厨师配餐,顾客就餐结束后收银员结算账单。随后,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客人投诉了餐厅,这对餐厅的名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戏剧的矛盾冲突由此产生:如何解决客户的投诉。
(三)探讨问题阶段:厘清问题,提出方案
戏剧冲突的存在使参与者充分沉浸在戏剧情境中,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化解矛盾冲突[9]。学生在戏剧中身临其境,自然地投入情感,并通过社会互动过程对角色提出批判或认同,这促使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与表征,最终指向戏剧冲突的缓和以及问题的解决[10],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有效锻炼。在探讨问题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厘清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集体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想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应巡回指导或补充辅助材料。
在本节课中,当学生接收到“顾客”投诉后,教师立即发出“定镜”指令,让学生运用肢体停止的姿势表现自己当下的心情,并来到每一位角色旁边,让其表达此刻的心理感受,从而展示出“厨师”“服务员”“收银员”等不同职业角色的内心活动。随后,教师运用“坐针毡”策略让投诉的“顾客”坐到中间,接受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明白投诉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顾客”投诉时的所思所想。接下来,学生分成三组讨论该如何解决投诉事件,提出各组的解决方案。当学生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需适时加以引导,如引导学生尝试安抚“顾客”的心情。
(四)解决问题阶段:实施方案,化解冲突
解决问题阶段要对学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依次加以实施,以验证方案的有效性。该阶段主要采用即兴表演的方式,学生可以依据对角色和问题的理解,自由地发展故事走向,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教学片段】
在第一组学生的表演中,学生决定向顾客道歉并送上一份礼物作为赔偿。
服务员:亲爱的顾客,请问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顾客:我不喜欢喝青菜汤,我想喝奶油蘑菇汤,可是你们给我上错餐了。
服务员:太抱歉了,我立刻去告诉厨师,让他给您重新做一份汤好吗?为了表示歉意,送你一只小熊仔,希望它能陪你开心地吃饭。
厨师:太抱歉了,我给您重新做一份奶油蘑菇汤好吗?另外,为了表示歉意,我要送给你一份我最拿手的芋泥蛋糕,希望你吃了能够变得快乐。
顾客:那好吧,谢谢你们!
故事最终以“顾客”撤销投诉、满意地离开餐厅为结局。
(五)复习总结阶段:多元表达,畅所欲言
复习总结阶段作为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巧用“仪式”进行结尾活动,以庆祝问题的顺利解决;亦可以让学生反思、总结或分享学习感悟,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收获。
在本节课的结尾,学生顺利让“顾客”撤销了投诉,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喜悦,采用“仪式”策略举办了“优秀员工表彰大会”,教师通过“经理”的角色对大家的努力予以肯定,并请每一位学生“入戏”分享自己的工作汇报与体验感悟。
三、教学策略:丰富学生体验,注重多样化
教育戏剧的教学策略是一套具有显著戏剧特色的实践方法。英国学者尼兰德斯(Neelands)将戏剧活动中惯用的手段、方式命名为“习式”(Conventions),意指在戏剧中约定俗成的方法、观念,后译者将其译为“策略”[11]。戏剧策略数量繁多、类型多样,尼兰德斯曾提出70种戏剧教学的策略,并按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分为以下四类:第一,建立情境活动的教学策略。该类策略能够建构戏剧所需要的情境,帮助参与者快速了解戏剧的背景信息,推动参与者“入戏”,常用的策略有“墙上的角色”“定镜”“建构空间”等。第二,叙事性活动的教学策略。该类策略旨在帮助参与者设计或发展戏剧的情节,例如“合作演绎”“旁述默剧”等。第三,诗化活动的教学策略。该类策略打破现实主义,通过意象化、抽象化的表现手法为戏剧带来鲜活感,例如“仪式”“创意写作”等。第四,反思活动的教学策略。参与者借此对戏剧活动中的问题展开反思、总结并评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在意义,例如“良心巷”“脑海中的声音”等[12]。
策略在教育戏剧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不同类型策略的使用有助于推进课堂教学活动,串联起活动流程的五个阶段。其次,戏剧策略实质上是含有戏剧元素的游戏任务,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意义学习的内部动机[13]。再次,培智学校学生往往具有认知、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的障碍,而多样的戏剧策略能够为其提供多重感官的刺激,拓宽其学习通道,调动学生的肢体、行为或声音来表达自我情绪或想法,从而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部分策略(例如“定镜”“良心巷”“脑海中的声音”)促使学生将自己置于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进入一种“与角色共在”的状态,这种移情状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他人,发展其社会性。
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与内容,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策略。与此同时,考虑到培智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应注意循序渐进,根据教学难度对戏剧活动进行分解加工。如“家人的工作”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用“墙上的角色”策略让学生讨论餐厅中不同职业角色的特征,包括其服饰、行为、作用,并用“定镜”策略让学生做出角色的行为,从而让学生在了解角色信息后更顺利地进行角色扮演。当冲突事件发生,学生对于“顾客”突如其来的投诉不知所措时,教师运用“坐针毡”策略让学生对“顾客”提问,从而了解“顾客”投诉的原因及其内心感受,为后续学生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奠定基础。在课堂的尾声,教师运用“仪式”策略,通过有趣的“员工表彰大会”及时对学生表现进行肯定,也让学生能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在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中,教育戏剧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它能调动学生的身、心、脑整合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包容的氛围中进行多元化的表达、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应结合学生情况与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使用教育戏剧,有效支持学生学习,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6]王琳琳,邓猛.西方教育戏剧的发展沿革与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19(3):85-92.
[2]韩文娟,孙云峰.以教育戏剧为载体的培智学校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运转[J].现代特殊教育,2021(1):25-28.
[3]王琳琳.教育戏剧:推动培智学校课堂教学变革的有效途径[J].现代特殊教育,2021(1):21-24.
[4]岑玮.教育戏剧的教育意义与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1(17):7-8,20.
[5]邓猛.让教育戏剧为培智教育注入鲜活的力量[J].现代特殊教育,2021(1):15-17.
[7][13]蔡黎曼,黄佩珊.幼儿园教育戏剧教学设计的框架理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86-94,190.
[8][10]黄佩珊,蔡黎曼.教育戏剧冲突与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J].学前教育研究,2018(6):34-43.
[9]刘震星.从舞台剧《青鸟》看戏剧教育对儿童隐性能力的培养[J].中国戏剧,2021(8):84-85.
[11]焦阳.核心素养视阈下教育戏剧原理及理论机制研究[J].教育参考,2017(4):5-14.
[12]王琳琳.融合幼儿园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实践指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2:25-29.
(责任编辑:赵华丽 吴浩;见习编辑:孟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