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需学生增值评价的内涵、价值及实施

2024-10-15苗茜朱丽玲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17期

【摘要】 增值评价是一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评价方式,它体现了发展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的核心要义,“尊重差异、重视起点、关注过程、强调发展”。开展特需学生增值评价,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厘清其内涵、价值及实施原则,以凸显增值评价理念运用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切性。

【关键词】 特需学生;增值评价;实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 G760

【作者简介】 苗茜,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南京,210018);朱丽玲,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南京,210018)。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是首次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及“增值评价”。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提出要强化增值评价,有效发挥引导、诊断、改进、激励功能,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这吹响了特殊教育领域应用“增值评价”的号角,推动特殊教育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特需学生增值评价的内涵特征

增值评价是指基于对特需学生多次评估后在某个或多个领域能力的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和分析,通过前后两次评估之间的增量,排除学生自身发展导致的成长或进步,来评价学校对学生进步作用的纵向评价模式[1]。增值评价是一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评价方式,它体现了发展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的理念,用“放大优点、认可进步、正向关注”的方式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让特需学生每一点进步、每一丝变化都被“看到”。

增值评价具有4个基本特征,即尊重差异、重视起点、关注过程、强调发展。增值评价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存在差异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2];增值评价非常重视学生的起点状况,可采用学业成就测试、个别谈话、成长资料审阅、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较为准确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起点情况;增值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强调适时调整学生不良的情绪行为、态度习惯等;增值评价强调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引导学生从自我比较、自省教育中看到进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特需学生增值评价的价值定位

一是利于革新评价方式。增值评价能够清晰地呈现一段时间内特需学生的发展走向,能够从量化角度实现对特需学生的精准评估,从质性角度实现对特需学生的客观评价,实现教育评价从关注“横向结果”到“纵向进步”的重大转变,使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综合化和科学化。

二是利于优化评价环境。增值评价可以解决对教师的效能评价问题,有利于优化特殊教育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更有利于促进政府科学履行评价职责,助力特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评价环境中,特教教师的工作态度会更积极,对待特需学生会更有耐心。

三是利于创新评价理念。增值评价树立了“发展进步论”,有助于特殊教育评价“效能观”的转变,有利于引导特殊教育的教学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从重教本转向重生活、从重知识转向重实践,促使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不同能力起点,关注学生发展进步,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的主体地位,推动特殊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特需学生增值评价的实施原则

(一)评价视角:关注特需学生“自己和自己比”的纵向发展

增值评价的内核在于“增值”。与传统评价方式相比,增值评价关注的视角在于特需学生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进步的幅度有多大,哪些方面还没有取得进步。通过“增值”数据,让特需学生获得自信,汲取继续进步的内驱力,同时让特需学生的任课教师、家长等有可持续支持的动力。对于没有取得进步的地方,教师分析原因所在,及时调整策略,加强动态监测。

(二)评价思路:紧扣特殊教育“以生为本”的价值诉求

增值评价运用于特殊教育领域,以“特需学生发展进步”作为学校、教师、家庭教育效能的评价落脚点,重塑了教育评价回归“以生为本”的价值诉求,为后期实施更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和干预调整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需学生的增值评价应将“立德树人”作为价值取向,重视特需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三)评价内容:重视特需学生“社会功能发展”的评价要点

特需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成为一个被社会接纳的“社会人”。因此,增值评价的关键点就在于重视特需学生社会功能发展能力的提升,充分考虑特需学生的身体发展、认知水平、生活自理、社会适应、情绪行为、优势潜能等社会功能发展的增值,关注特需学生未来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所必备的生理、心理、沟通交往、生活适应等方面的能力,为其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评价方式:强化“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

特需学生有特殊的学习需求和个性需要,所以评价应体现特殊性和专业性,兼具过程性和终结性。既要有标准化量表、编制试题、问卷等方式对特需学生进行量化评价,通过清晰的数字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进行定量分析,以数据或图形图表等形式来呈现内容[3];又要有观察、访谈、评议等方式对特需学生进行质性评价,通过“课堂行为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袋”“视频小集锦”“情景测验”等方式广泛收集资料,从而更加客观、准确、公平地评价特需学生,清晰地描述学生的成长过程,给予学生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增值评价彰显了每一名特需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幅度,改变了传统评价“贴标签”的不当影响,能够真正落实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标,是回归教育评价的应然价值取向。在特殊教育领域应拓展增值评价的应用范畴,助力每一名特需学生适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丽玲,苗茜.特需学生增值评价的维度建构及其应用[J].现代特殊教育,2024(9):64-66.

[2]唐隽菁,许越,李舟.馆校合作:小学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2(13):71-75.

[3]王永平.试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J].世纪桥,2008(10):120-121.

(责任编辑:叶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