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聋校地理校本课程中的运用

2024-10-15朱峰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17期

【摘要】 在聋校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中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化主题定制、素材处理、教学辅助、交互体验,能为聋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有效辅助教师解决教学难点,加深聋生对地理现象与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提高聋生学习成效。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聋校地理;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62

【作者简介】 朱峰,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南京,210007)。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指具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生成能力的模型及相关技术。在聋校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中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生成定制化的教学资源,为聋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有效辅助教师解决教学难点,如学科知识点的合理串联、复杂地理概念的明晰阐释等,还能通过智能诊断与反馈,加深聋生对地理现象与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提高聋生学习成效。

一、智能化主题定制,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聋校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根据聋生的实际需求设置教学主题极为重要。教师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了解聋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例如,在正式开发“‘最’‘美’中国”校本课程前,教师先向聋生介绍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欣赏中国自然景观之美;认识中国文化遗产之美;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理解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然后指导聋生利用人工智能平台Kimi,结合“最”和“美”这两个关键字,就感兴趣的自然景观或文化习俗提出问题,自由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同时了解相关景观或文化习俗所在城市,并提交查询结果。教师整理聋生提交的查询结果,并利用问卷星工具进行投票,最终选出聋生最感兴趣的十个城市来进行课程设计。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互动式和参与式的课程设计,能让聋生更好地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更精准地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聋生学习动机。

二、智能化素材处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效率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校本课程的开发效率能够得到大幅提高。尤其是在课程素材的搜集和加工阶段,可对素材进行智能化处理,高效识别和提取与课程设计相关的素材,并进行个性化的内容优化和适配。

以“‘最’‘美’中国”校本课程为例,其第五章聚焦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详细介绍极端环境下沙漠生物的生存策略。教师搜集相关的课程素材,将其上传至人工智能平台Kimi,并附加指令以生成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地理课程内容及PPT大纲。生成的PPT大纲内容贴合主题,逻辑清晰,结构完整。随后,将PPT大纲上传至百度文库的AI文档助手,并选择与文章内容匹配的模板,快速生成PPT课件《塔克拉玛干沙漠:生命的力量与适应》。整个过程可在5分钟内完成,教师仅需根据教学需求和文章内容对PPT进行适当调整与美化即可。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还能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构建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校本课程提供有力支撑。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不仅能提升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克服数字资源的孤岛效应,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

三、智能化教学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还能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技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难点。聋校地理教师在讲解复杂的地理现象和概念时,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获得复杂地理问题的专业解答,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深度。

以“‘最’‘美’中国”校本课程为例,其第三章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首个经济特区——深圳。教师在介绍深圳的气候类型时,聋生提出了一个疑问:“既然深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位于热带地区,为何其气候类型不是热带气候,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向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ChatAI提问,获得了全面且专业的解答。ChatAI从深圳的具体地理位置、东亚季风的影响、温度变化的特点、降水分布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释,特别强调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冬季风对深圳冬季气温的影响,导致其冬季气温呈现出温和而非炎热的特点,很好地解答了深圳的气候类型为何不属于热带气候的问题。

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来解答教学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能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辅助,实现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帮助聋生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四、智能化交互体验,提升学习参与度

在聋校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聋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提供智能化的交互体验,使地理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以“‘最’‘美’中国”校本课程为例,教师设计了一系列虚拟旅行活动,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动态、交互式的三维地图和场景。例如,在探究张家界的自然景观时,通过VR设备,聋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游览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近距离观赏石峰林立、云雾缭绕的壮观景象。人工智能系统不仅能根据聋生的互动反馈提供即时讲解和指引,还能根据他们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智能调整学习路径和难度,确保每个聋生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在探究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时,通过AR技术,聋生可以“漫步”于黄河岸边,观察黄河的流向、沿途的地貌变化及生态多样性。人工智能系统不仅可以实时解说黄河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还通过手势识别技术,让聋生“触摸”黄河水,感受其磅礴气势。此外,还可以设置互动问答环节,引导聋生通过手势识别或语音转文字技术提出问题,并由系统即时给出解答。这种即时反馈机制不仅能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智能化交互体验极大地提升了聋生的学习参与度,为地理教育带来全新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聋校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中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更好地满足聋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他们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聋校地理教学深度融合,必将推动聋校地理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黄春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