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意义引领下的盲校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例析
2024-10-15康凌
【摘要】 英语语篇阅读中的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起统领性作用。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直接影响其语篇理解程度、语言学习成效、思维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树立。盲校英语教师可聚焦主题意义来开展阅读教学,引领视障学生有效探究并把握文本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发展其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关键词】 英语阅读教学;主题意义;盲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61
【作者简介】 康凌,上海市盲童学校(上海,200336)。
《盲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视障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英语阅读作为重要的语言输入途径,能助力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探究文化内涵、感悟人生哲理。语篇阅读中的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起统领性作用。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直接影响其语篇理解程度、语言学习成效、思维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树立。然而目前的盲校英语阅读教学往往停留在对语篇的浅层讲解上,存在主题意义不够凸现、思维活动缺乏层次性等问题,制约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挖掘提炼和拓展迁移。
主题意义引领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旨在围绕特定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通过阅读、讨论、思考、体验等方式,深入探究主题,更好地领悟语篇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牛津上海版英语教材七年级第二学期Unit 6的阅读课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聚焦主题意义来开展教学,引导视障学生有效探究并把握文本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发展其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一、读前直观铺垫,感知主题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过程应通过直观教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情景教学等,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视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创设情景,补偿学生的视力缺陷,为学生感知主题意义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阅读文本为寓言故事,借助拟人的手法讲述了蚂蚁和蚱蜢的故事。蚂蚁因夏秋两季的劳动而在冬天能享受安稳富足的生活;蚱蜢则因贪玩不愿辛勤劳动,在冬日饥寒交迫,最终在蚂蚁的帮助下渡过难关,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在学生接触语篇之前,教师借助直观教具引导其初步感知,建立对蚂蚁和蚱蜢的初步认识。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先让盲生触摸蚂蚁与蚱蜢的实物模型,并提问:“What’s in your hand?”当盲生说出答案时,就自然引出本课将要探究的语篇主题内容。随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为低视力学生呈现蚂蚁和蚱蜢的图片,并借机抛出问题:“Who are in this picture?”在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追问:“What are they probably doing? Who is happier? Why?”低视力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对语篇主人公的形象形成直观的认识,并猜测其心理特征及背后可能的原因,学习兴趣由此得以激发。同时,盲生通过聆听低视力学生的回答,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该环节为接下来探究主题意义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读中浸润体验,探究主题意义
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四级标准要求“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顺序和人物行为”,五级标准要求“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视障学生找出文章主题,理解故事情节,并尝试探究主题意义。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在一分钟内将教师提供的文本段落(乱序)按照每段的时间提示词予以排序。学生通过快速略读,依据标题信息以及段落中的summer、autumn、winter等单词完成对文本情节发展脉络的梳理。这样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故事的时间轴,形成对文本结构与内容的整体感知。然后,教师将教材中Look and match板块的4幅图片呈现给低视力学生,同时把图片的简单描述以盲文卡片的形式让盲生进行摸读,并要求盲生对卡片进行正确排序。学生在理清故事主要情节和理解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将语篇段落与对应图片相匹配,强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接着,教师通过一系列由易到难、逐层递进的问题链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探究主题意义。问题链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教师用连续的追问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入,从文本表层信息的获取走向深层内涵的挖掘。问题链如下所示。
Q1:Where did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 live?
Q2:What did they do in summer and autumn respectively?
Q3:What did the grasshopper think of the ant?
Q4:Where did the ant stay in winter?
Q5:How did the grasshopper feel in winter?
Q6:What did the grasshopper promise?
Q7:Was the ant silly? Why?
Q8: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grasshopper? Why?
Q9:Whom do you like better,the ant or the grasshopper? Why?
Q10:After the grasshopper stayed in the ant’s warm house and enjoyed the food,what do you think would he probably do next year?
Q11:If you were a good friend of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what would you say to them respectively?
Q12:What does this story tell us? How do you know that?
问题链分为提取表层信息问题链、挖掘语篇内涵问题链和探究主题意义问题链三种类型。问题链Q1—Q6为提取表层信息的问题链,旨在促进学生识记和理解文本信息,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故事主人公蚱蜢和蚂蚁在不同季节的活动。通过比较两个角色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学生能理解故事主人公各自的品质特点。该问题链力求培养学生从语篇中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问题链Q7—Q9为挖掘语篇内涵的问题链,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感受故事主人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做出合理的理解、分析和推断,并发表观点与看法。问题的答案无法直接从语篇中获取,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来找出答案。问题链Q10—Q12指向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且更具开放性,促进学生在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中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尤其是Q11,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同时,提供了与故事主人公直接对话的机会。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将自身角色化,发挥主体意识,培养多角度思维能力。Q12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并提炼主题意义。问题链的运用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层深入、愈发透彻,更深刻地把握文本传递的“勤劳务实、居安思危、真情相助、知错能改以及耕耘与收获”的主题内涵。
三、读后链接生活,升华主题意义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积极创设语言情境,并设计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运用活动,使语言操练具有丰富的实际意义。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深层理解,体现为对故事情节发展和可能结局的预测。在学生完成语篇阅读后,教师为其搭建语篇主题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对文本内容予以深化和拓展,培养其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创设了两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对语篇的主题意义进行深化拓展,有效链接实际生活。在活动一中,教师呈现情境:想象在故事发生后的第二年,蚱蜢知错能改,调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要求学生预测蚱蜢的行为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并创编其与蚂蚁的新对话。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胆预测。以下为学生创编的一组对话。
A:Hey,grasshopper! How have you been lately?
B:I’m fine. 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advice. Now I know the importance of hard work.
A:What do you have for winter this year?
B:Please come in and have a look at my new room.
A:That’s wonderful. You have got plenty of food this time.
B:Yes,I worked hard in summer and autumn. I spent less time singing and dancing. Instead,I made a house and collected food.
A:Winter is coming soon. I think you will feel very warm and comfortable here. I wish you a happy winter!
B:Thanks! You too.
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预测,学生重温语篇的情节,有效提升发散性思维水平,并在合作学习中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来创编新对话,为下一步升华主题意义的活动做好铺垫。
在活动二中,教师将语篇内涵予以迁移,助力主题意义的升华。教师给出情境:蚂蚁和蚱蜢都经受了严酷的寒冬岁月,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winter”其实也象征着“困境”“挑战”或“非常时期”,是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的。随后,教师呈现思考题:我们如何才能在一段艰难时期来临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呢?让学生用英语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享各自的精彩见解。有学生在同伴和教师的启发下分享:“We went through a tough perio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develop good life habits by doing regular exercise,eating healthy food and having good mental health.”
通过开展语言实践运用活动,教师帮助学生巩固先前对文本的表层理解,更引导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挖掘语篇的隐含意义,建立文本与生活的链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语篇主题意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教师借助文本关键词“winter”,隐喻人生或学习道路上的“艰难时刻”,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该问题给出开放性的回答。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既加深了对语篇的理解,又联系生活和自身实际对作者观点予以深入思考,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盲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基于课程标准理念和视障学生身心特点,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关键点,设计主题意义探究活动。教师可采用直观铺垫、浸润体验和联系生活迁移创新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探究并升华文本主题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推动学生对主题意义深度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责任编辑:黄春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