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教育中园本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24-10-15马雯静
【摘要】 在学前融合教育中,园本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对促进普特幼儿融合至关重要。上海市徐汇区位育幼儿园以《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指南》为依据,立足特需幼儿的多样化发展需要,设计与实施园本化活动,助力普特幼儿充分发展、个性成长,真正实现幼有善育。
【关键词】 学前融合教育;园本化活动;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60
【作者简介】 马雯静,高级教师,上海市徐汇区位育幼儿园(上海,200231)。
学前融合教育是一种特需幼儿与普通幼儿在普通幼儿园中共同学习的教育安置形式,能促进普特幼儿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要求,在普通幼儿园积极开展随班就读,为各类学龄前残疾儿童接受早期融合教育创造更多机会。在学前融合教育中,园本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对促进普特幼儿融合至关重要。上海市徐汇区位育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根据《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以提高特需幼儿生活质量为导向,以发展特需幼儿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立足特需幼儿的多样化发展需要,设计了特教班活动、个训康复活动、融合活动三类园本化活动,帮助特需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其中,特教班活动和个训康复活动是开展融合活动的基础与前提。特教班活动对应《指南》中的发展性课程,旨在促进特需幼儿各领域能力综合发展。个训康复活动对应《指南》中的功能性课程,基于特需幼儿的障碍类型和发展需要,进行感知觉、言语语言、运动功能等方面的训练。融合活动则包括融合学习、融合运动、融合游戏等活动,旨在促进普特幼儿在活动中深度融合。
一、划分融合阶段,明确各阶段活动开展
我园以促进普特幼儿融合为目标,结合特需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深入实践,循证探究,将学前普特融合过程划分为适应期、储备期、衔接期3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本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在适应期,针对刚入园的特需幼儿,帮助其注意、识别、熟悉和接纳新环境、新朋友、新教师等,主要开展特教班活动和个训康复活动。在储备期,针对已经初步熟悉和接纳环境的特需幼儿,帮助其提升技能和积累经验,包括生活技能、认知技能、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等,主要开展特教班活动、融合游戏活动、融合运动活动等。在衔接期,针对经历过储备期的特需幼儿,帮助其进行深度融合。随着融合时间的增加,特需幼儿逐步熟悉并能遵守规则,能独立完成任务,主动进入融合环境,为进入普通小学做准备。此阶段主要开展个训康复活动和多元融合活动。
二、设置弹性目标,适应特需幼儿个体差异
我园在园本化活动的设计中,充分考虑特需幼儿的发展需要,参照《指南》要求,结合特需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设置了双重目标——功能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功能性目标指向特需幼儿的个性化需求,旨在补偿缺陷;发展性目标指向特需幼儿的发展性需求,旨在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在设置发展性目标时,体现目标的弹性,如融合游戏活动的目标均包含3个层级(见表1),以适应不同特需幼儿的个体差异。弹性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作用,但应注意,目标并不等同于评价标准,其体现的是特需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所处发展阶段。
三、设计活动内容,助力普特幼儿深度融合
园本化活动的设计应基于一日生活,为特需幼儿和普通幼儿的深度融合提供有效抓手。学习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板块,学习活动的融合是深度融合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我园将融合学习活动深度嵌入普通幼儿的学习主题框架(见下页图1)。一方面,围绕各个主题的核心经验,进行适性调整,即根据特需幼儿的实际情况,降低核心经验的学习难度,凸显启蒙性和基础性。另一方面,在推进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坚持在集体教学活动融合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个别化学习活动。个别化学习活动在内容上与集体活动紧密相连,采用个别指导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在强化集体活动内容的同时更加贴近特需幼儿实际,增强融合的实效性。
相较于融合学习活动,融合运动和融合游戏活动是更加适合特需幼儿的学习方式。高结构的集体活动对幼儿有较高且统一的要求,低结构的自主运动和游戏则更加符合特需幼儿的特点。特需幼儿在高结构活动中更容易产生干扰行为,而在低结构活动中更容易产生融合行为。我园在融合运动和融合游戏活动的内容选择与设计方面,遵循从低结构活动到高结构活动的顺序:特需幼儿先参加低结构活动,随着经验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再参加高结构活动;初期,特需幼儿参加低结构活动的频率更高,中后期,可以逐渐提高参加高结构活动的频率。同时,坚持高、低结构活动相结合,在运动和游戏中有机渗透教师的示范、指导和支持,推动普特幼儿深度融合。
随着特需幼儿能力的提升,其与普通幼儿互动的需求逐渐增加。我园逐步延长融合活动时间,从半小时到半日甚至更长时间,活动类型也由环节活动变为大板块活动,以便更有效地开展融合活动。
四、强化活动支持,提升活动实施成效
在园本化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为特需幼儿的有效融合提供有力支持。资源教师要与普通班教师进行深入沟通,了解普通班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然后根据特需幼儿情况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难度的调整,给予特需幼儿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
在融合活动中,特需幼儿的注意力极易分散,资源教师要协助特需幼儿全程参与活动,培养其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特需幼儿的听从指令能力往往存在一定问题,如孤独症幼儿可能对集体指令无动于衷,发育迟缓儿童可能对集体指令存在理解困难。教师要培养特需幼儿在集体中听从指令的能力。开展融合活动时,教师可以先向大家介绍特需幼儿,鼓励普通幼儿帮助特需幼儿,并为特需幼儿寻找1—3个小伙伴。融合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并记录特需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有待发展的地方,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确定幼儿的下一步发展目标,指导幼儿进行强化学习,家园合作共同锻炼特需幼儿的能力。
园本化活动的开展,应打破原有在教室常规下预设的活动状态,带领普特幼儿在生态化的环境中活动。增加普特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培养特需幼儿互动交往、语言沟通、模仿表达等能力,提升融合质量,帮助其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通过园本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我园为普特幼儿营造了全纳共融的教育环境,提供了多元支持,助力每个孩子充分发展、个性成长,真正实现幼有善育。
(责任编辑:黄春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