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教育中个别化教育计划有效应用的思考与实践

2024-10-15王辉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17期

【摘要】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石,可以保障残疾学生在融合教育中接受满足其特殊需要的教育。但对个别化教育计划本质的理解需要厘清,对当下我国融合教育中制订与实施IEP的目的所在需要明确,从而基于国情掌握融合教育中IEP的内核要素及IEP制订与实施的方法、条件等,才能充分发挥IEP的实际效能。

【关键词】 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特殊需要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60

【作者简介】 王辉,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南京,210038)。

“个别化教育计划”这一概念和做法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特殊教育界借鉴欧美和中国港台的IEP文本模板及制订、实施程序,在培智教育和随班就读班级中开展应用探索。但实践中发现IEP的应用不尽如人意。为什么IEP难以有效落实?IEP在融合教育实践中应该如何制订、如何实施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一、厘清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本质

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是什么?《特殊教育词典》(第3版)中解释是“为每个被鉴定为有残疾的学生制订一份书面教育计划,作为帮、教该学生的工作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概念的中心词是“计划”,是指根据一定的目标和需求,提前制订好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是需要依此进行个别化教育实践的,而不是停留于书面的计划。它不包含教育评价等功能和要求,但却是教育评价的依据。这个行动方案根据特殊需要学生的身心特征、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等量身定制,就像各种各样的工作计划一样,是阶段性的,有明确的目标和需求;同时,也是因人而异、个别化的,体现了个体的差异性。

二、理解融合教育中制订与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目的

《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明确提出了“残疾人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则提出“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强调“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要求“科学评估”,“尊重残疾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实现适宜发展”。融合教育中特殊需要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同一个环境中接受教育,但是适合于大多数学生的普通教育方案难以适应、满足特殊需要学生的差异性需求,严重影响这些学生的教育质量,需要制订能满足每名特殊需要学生个性需求的教育计划或方案,即个别化教育计划,并据此因材施教,以促进特殊需要学生的个性发展、适宜发展。

个别化教育计划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是一个基于特殊需要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要而制订的、可行的、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其根本目的在于保障、提高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质量。

三、基于国情,厘定融合教育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内核

中国融合教育中的IEP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才能凸显“以生为本”,才能满足学生发展、学校管理、家长意愿等多方需求?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必须厘清IEP内核的关键要素及其逻辑关系。实践探索发现,在当下的融合教育中,IEP需要包含5个核心要素。

第一,明确IEP的主体。融合教育中的IEP主体当然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IEP需要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客观描述,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障碍类别、障碍程度、疾病诊疗史、生长发育史、家庭养育与教育史、康复史、日常表现,母亲的妊娠史、生产史等。

第二,了解学生的现有能力和学业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优劣势、最近发展区、存在问题与特殊需求等身心特点;同时,还包括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优势课程与弱势课程、各门课程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或可接近性学习目标等。

第三,分析障碍对学生需要参与的课程学习的影响及特殊需要。包括学生的障碍对所要参与的普通课程的学习有何影响,需要对普通课程做何调整,需要哪些特殊支持,需要增加哪些特殊课程等。

第四,分析学生先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确定须学习课程或康复领域的长期(学期)目标和短期(单元)目标。根据学生课程评估结果,在可接近性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学习迫切性需求、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等要素,确定各门课程或康复领域最终的长期学习/康复目标和短期学习/康复目标。与港台地区的设计有所不同的是,长期目标并非学年目标,而是指学期目标;短期目标也非学期目标,而是指单元目标。这样调整更符合国情,与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评”一致性要求相吻合,实践证明更具有可操作性,更便于IEP的有效落实。

第五,针对特殊需求提供康复及其他支持服务。为学生的特殊需求增添一些特殊服务,如某些定时定点的康复服务、医疗服务或其他支持服务等。

上述五要素的逻辑线是:个体是谁——个体已有能力、成就和障碍、需求如何——个体障碍对学习的影响如何、特殊教育需要如何——个体已知已会什么、下一步学什么——个体需要供给哪些特殊服务、如何服务。五要素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呈现线性逻辑关系。此外,IEP还需要有参与制订者的签名、时间等。

四、立足本土,基于评估制订与实施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

如何从特殊需要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出发,制订出有针对性的IEP?笔者在参与“南京市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调整工作坊”的过程中,与40位巡回指导教师和资源教师采用“研学一体”“做中学”的方式开展行动研究,立足本土,探索出一套符合国情的行之有效的IEP制订模式。

一是做好IEP制订前的准备工作。IEP的制订与实施需要那些最了解学生的和直接与学生接触、进行教育教学的人合作。因此,首先需要为每名学生专门建立一支跨学科、跨专业融合的IEP团队,成员包括: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如校长及主管教学的负责人等)、所有直接任教学生的教师、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其他专业人员(如语言康复教师、运动康复教师、相关医疗人员等)。团队成员根据学生个体的需要可以进行调整。其次要明确IEP团队成员的任务和职责。在IEP制订和实施的过程中,所有团队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责任。在主要任务和责任相对固定的前提下,成员的任务根据学生个体的需要可以有所变化。

二是做好IEP制订前的科学评估。对特殊需要学生进行全面多元的综合性教育评估,是IEP制订的前提和依据。教育评估是采用各种测验和测量手段来搜集与特殊需要学生教育有关的信息、资料,并通过对这些信息与资料的分析、解释、推测和判断,研判特殊需要学生能力与成就的现状、优劣势、最近发展区、存在问题及特殊需求等,从而做出教育性决定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提出建议。科学的教育评估须关注对学生能力发展情况的评估以及教育成就方面的评估。在融合教育中,评估是特殊需要学生个别化教育实施的逻辑起点,评估的结果应用于特殊需要学生个别化教育的各个环节,是个别化教育实施的依据。IEP与融合教育中各门课程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含特殊需要学生的差异性计划)、特殊需要学生各门课程与教学的调整、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评价等都须依据评估的结果进行。这就好像医生看病,首先要对病人病情进行检查诊断(相当于教育评估),然后开出对症下药的治疗处方(相当于IEP),再根据治疗处方实施治疗(相当于教育教学)。诊断是治病的前提和依据,科学评估就是对特殊需要学生实施有效个别化教育的前提和依据。

三是基于评估结果制订适宜的IEP。首先,编写特殊需要学生的IEP初稿。由特殊需要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协调、组织各学科任课教师根据教育评估结果、IEP文本模板编写每个特殊需要学生的IEP初稿。在编写中,须注意长短期学习目标越具体,越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随后,召开IEP综合会议,会议前明确会议的目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会议议程等。IEP会议就是要综合分析教育评估结果,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别化需求,以修订学生的个别化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所需相关服务。每位学生的IEP会议所需时间大约为60—90分钟,参与人员就是整个IEP团队人员。会议议程主要是汇报、分析评估结果,讨论、修订长短期学习或康复目标,制定与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及补救策略,分析、发挥特殊需要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等。最后,修订完善特殊需要学生的IEP。班主任组织各位教师结合IEP会议中的讨论意见,从核对学生、家庭基本信息开始,到核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长短期学习目标、行为问题与干预策略、教育支持与服务等,逐项修订,为每名特殊需要学生形成一个完善的IEP。

四是建立机制以保障IEP的有效实施。首先,融合教育学校须进行管理机制的变革,搭建多方保障与评价平台,确保每名学生的IEP能有效落实。其次,每名学生IEP的实施须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安置形式,将其IEP中各门课程的长短期学习目标嵌入班级、小组教学计划中,或调整班级、小组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策略方面,则须根据评估结果和IEP中的学情分析对班级、小组教学中的策略方法等进行调整,或提供其所需的适切支持。若是抽离式个别教学则需要制订个别教学计划。

当前,我国IEP实施质量不高的问题并非IEP本身所导致,而是制订IEP的方法、过程出了问题。如:IEP制订前缺乏精准、科学的评估,有些评估目的不明确,有些评估的范围边界不清,没有针对普通学校的课程和教学进行评估,搜集到评估资料却不会分析等;IEP与普通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不相融、脱节,IEP没有落实到各门课程的学期教学计划中,等等。真正的原因在于融合教育中管理者与教师的理念没有转变,教师的专业能力缺乏,教师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与学习能力不足,以及融合教育学校缺乏管理机制的变革等。依据笔者多年实践的经验,融合教育学校IEP的有效落实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学校要有一支具有现代先进特殊教育理念的管理者、学科带头人与教师团队;其次,学校的原有管理机制需要变革;再次,要开展基于个别化教育理念的学校课程建设。

(责任编辑:叶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