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举育人旗帜,在培智教育教学改革新征程上当好先锋

2024-10-15孙静古加依那·哈德尔哈孜合木巴提·吾米尔汗陈莲俊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17期

【摘要】 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陆雪萍高举育人旗帜,带领学校教师深耕教研,推动社区融合教学模式从立足社区课堂探索到致力特色课程完善,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将优秀教学成果落实为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资源。同时,陆雪萍校长发挥先锋引领力量,建设师德高尚、育人有为的教师队伍,为特殊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名校长;特殊教育;社区融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6

【作者简介】 孙静,硕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上海,200062);古加依那·哈德尔哈孜、合木巴提·吾米尔汗,本科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上海,200062);陈莲俊,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上海,200062),ljchen@spe.ecnu.edu.cn。

1992年陆雪萍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后,便投身特殊教育事业,2003年调入宁波市达敏学校。科班出身的陆雪萍初来乍到,便一头扎进紧张的教研教改之中,成为学校融合教学课题组的重要一员,在学校支持下,带领教师开启了一场本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培智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搭建了校家社紧密协同共育平台。2014年,陆雪萍与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的“培智学校社区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用”项目荣获全国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为新时代培智教育改革创新树起了一面旗帜。一直扎根在教学一线的陆雪萍2012年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在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岗位上历练了10年有余,获得宁波市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特教园丁奖等荣誉称号,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学校在办好特殊教育新征程上积极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书写了深化培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新篇。

问:达敏学校社区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曾被誉为中国特殊教育的样本,您在达敏工作20余年,亲身参与并推动了社区融合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深化、完善、辐射的全过程。您走上学校领导岗位的这10年多,也正是基础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重大变革时期,学校社区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一直在路上,其新一轮发展留下了怎样的时代印记?

陆雪萍:回顾达敏这20年发展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上下紧跟时代步伐,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指引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充分发挥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会支持的联动优势,推动社区融合教学模式从立足社区课堂探索到致力特色课程完善再到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更好地为培养残疾学生、发展残疾学生、成就残疾学生服务。

一是丰富了学校育人目标内涵。育人目标直接关系到学生发展方向和水平。社区融合教学绝不是让学校、家庭、社会一起围绕残疾学生现实生活、生计转,而是要充分发挥校家社协同对促进智障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从融合教学走向融合育人,实现从知识教学、生活能力教学向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转变,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他们不仅是宁波共富路上的受益者,更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努力成为建设者和贡献者。

二是重构了学校特色课程体系。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更是连接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随着家社协同育人场域的不断拓展,学校融合教学之路越走越宽,成功打造了“敏慧”特色课程框架,包括自信生活课程、公益服务课程、家庭教育课程、生涯规划课程等。特色课程遵循智障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精心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更好传承宁波文化、领悟宁波精神、感受宁波魅力,从认识社区到热爱社区、服务社区,最后积极融入社会。

三是形成了校本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学生评价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达敏学校以五育并举、促进智障学生全面健康适宜发展为价值取向,系统构建了“敏慧”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以“守礼”“乐学”“尚美”“勤劳”“健体”为关键指标,按年级确定具有代表性的素养采集点。同时,学校改变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评价客户端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开放,从不同视角、不同梯度,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点滴进步与突出表现。学校也因此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家政好帮手”“老师小助手”“运动小达人”“爱心好少年”等,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成效得到充分彰显。

问:达敏学校构建的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推动三全育人不断走深走实的社区融合教学模式改变了培智课堂样态,回应了时代要求。近年来,学校如何让这一标志性成果成为引领和推动培智学校育人方式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资源的?

陆雪萍:学校上下将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作为成果本身迭代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形式与兄弟学校开展互学互鉴,让社区融合教学模式走出浙江、走向全国,形成共享、共研、共进的良好局面,促进培智课堂提质增效。

一是及时做好教学成果和教科研成果的物化,实现从“实践到文本”。学校先后编写出版了《培智教育社区化的达敏实践研究》《支持性教育自主活动丛书》等书和《快乐生活》等26本教材。其中,26本教材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曾经是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征订教材,全国有近200所培智学校使用。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培智教育体系,学校结合社区融合教学实践经验,启动编写了《快乐劳动》丛书(共9册118课),其内容涵盖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是一套集实践性、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劳动实践指南,旨在推动培智学校劳动教育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效果。教材出版后,迅速被全国各地众多培智学校采用。

二是精心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题研讨展示活动,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如常态化开展的浙江省陆雪萍名师网络工作室教研活动、教学开放周活动等。以教学开放周活动为例,一周时间里,学校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研讨内容,有课堂观摩、专家点评、专题讲座等,搭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课程与教学改革最新成果得到充分检验和展示。这一活动深受兄弟学校欢迎。

三是将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与教育帮扶结合起来。根据浙江—阿克苏特殊教育发展联盟工作方案,学校与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库车市特殊教育学校结成姊妹学校,定期牵头开展教研活动、少先队活动等,同时互派教师轮岗。近年来,学校先后派出了省特级教师、市名师、市骨干、市名优班主任组成的最强教师团队奔赴新疆,将学校多年的办学成果与姊妹学校分享,其中班级文化建设、少先队活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已经被库车市特殊教育学校借鉴复制。两校签订师徒结对协议,达敏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具学具制作能力等成为该校教师学习的重点。手牵手结对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共生、优势互补,使教育帮扶落地见效。

问: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一流的学校首先要有一流的教师,达敏学校在培育、完善、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的同时,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育人有为的教师队伍,请问,这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如何炼成的?

陆雪萍: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把培养和造就“四有”好老师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坚守育人初心,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

一是生动活泼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定期组织“恒爱”论坛、师德讲坛等活动,引导教师以德立教、以德施教;持续组织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营造人人参与、人人赶超的氛围。学校风清气正,全体教师始终坚守特教、淡泊名利、潜心育人,共同塑造了新时代人民教师良好形象。

二是分层分类实施专业能力培养计划。新时代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和新挑战。由于每个教师的成长起点、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各不相同,学校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培养。学科教研组下分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综合适应、德育等学科小组,康复教研组下分有孤独症康复组、语训康复组、蒙氏康复组、运动康复组等康复小组,各组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名师带徒培养新手教师成为成熟教师、成熟教师成为卓越教师,实现阶梯式成长。

三是精准赋能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教师各有优势与特长,学校积极搭建平台,让每一位教师的风采和人生价值在其擅长的领域得到充分展示。例如,面对孤独症学生越来越多的状况,有教师在教学之余自发地开展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研究,学校因势利导,成立孤独症教育康复小组,并与日本筑波大学签订联合研究协议,在孤独症儿童评估、课程与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编写了《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课程纲要》,囊括沟通、日常生活技能、社会性技能、运动与健康、问题解决技能、认知教育六大领域。“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获得浙江省第八届教研课题成果奖。孤独症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特色,标志着学校教育教学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传承与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陆雪萍正带领达敏学校在培智教育教学改革新征程上稳步前行。

特别鸣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

(责任编辑:赵华丽;见习编辑:孟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