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2024-10-15石启红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17期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徐州市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全力架构质量提升“四梁八柱”,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徐州市将以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特殊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支撑力,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体制机制改革;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60

【作者简介】 石启红,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徐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兼),二级巡视员(江苏徐州,2210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教育和科技、人才一起,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徐州市把特殊教育放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努力健全十五年特殊教育体系,全力架构质量提升“四梁八柱”,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徐州市将以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特殊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支撑力,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完善保障机制,健全十五年特殊教育体系

《决定》强调,“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加快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进程中,特殊教育是重点领域,办好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徐州市以适宜融合为目标,按照强化财政投入、拓展学段服务、提升支撑能力的基本思路,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一)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加强特殊教育统筹规划和条件保障

徐州市合理规划布局特殊教育,争取财政支持与政策倾斜。做好薄弱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工作,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均满足国家、省定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同时,根据特殊学生类型特点做好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根据特殊教育发展需要,添置各类教育教学功能用房和各种设备,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特殊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按照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8倍拨付。实行特殊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对基础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特殊学生给予助学金资助,为就读高等院校的特殊学生提供专项补助。

(二)做到义务教育“零拒绝”,确保科学适性安置

徐州市统筹布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少年招生工作,健全特殊儿童少年招生入学联动工作机制,根据区域特点制订招生计划,落实招生政策,做到“零拒绝”与应收尽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省定标准。认真落实《徐州市特殊儿童少年教育安置办法(试行)》,按照“摸底统计、一对一核实、筛查评估、提出安置建议、落实入学安置”等程序,做好适龄残疾儿童的入学安置工作。

(三)拓展学段服务,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一是实现三个“全覆盖”,即:县(市、区)域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所有类型特殊学生教育全覆盖,全域15年特殊教育全覆盖。二是多样态保障特殊幼儿学前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根据现有招生类型开设学前教育部(康复部)的基础上,采取与资源中心幼儿园合作、聘请校外机构进校园等形式,保障特殊幼儿学前教育,并根据康复训练需求开展0—3岁特殊幼儿康复训练。三是多种形式推进特殊学生高中阶段教育,目前各区特殊教育学校与市属特殊教育学校以联合办学形式开展以职业高中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并积极拓展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办学,确保特殊学生学有所长,为迎接就业和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二、架构质量提升“四梁八柱”,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决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办好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奠基性工程,对教育的整体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至关重要。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徐州市聚焦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家校社服务体系,加强普特深度融合,开展特殊教育研究,持续增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家庭福祉,逐步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一)完善体制机制,强化部门协同联动

徐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相关决策部署,制定实施《徐州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陆续出台了《徐州市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工作制度文件》《徐州市残疾人保障条例》《徐州市特殊儿童少年教育安置办法》等文件,为全市特殊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按照文件要求,由教育、民政、卫健和残联等相关部门专家共同组成特殊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对特殊儿童的医学鉴定、教育评估与安置、教育康复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与医院开展深度合作,推进医教结合,提升教育支持专业化水平。不断强化“特殊学生融合教育服务清单”使用的针对性、有效性,为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服务。在评估安置、课程调整、师生支持、环境优化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让随班就读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更为高效。徐州市以学校为联结点,构建校家社一体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一是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为家长提供特殊教育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特殊需求,学会如何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良好的支持;二是与社会各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利用社区资源为特殊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发展机会;三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特殊学生学习的渠道,引导特殊学生更好地自主与实时学习。

(二)建立发展联盟,促进普特深度融合

徐州市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帮扶共建,强化合作与质量发展共同体建设,促进各区县特殊教育发展更加均衡,让优质教育更好地惠及每个特殊学生。一是构建特殊教育发展联盟体系。根据学段特点,分别成立特殊教育学前共育联盟、小学成长联盟、初中发展联盟、高中提升联盟、普特协作联盟。二是各联盟校制订发展共同体行动纲领,以“让每一名特殊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为出发点,共同推进特殊教育内涵建设,促进特殊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发挥名校示范辐射作用和联盟校资源共享机制,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学校。研究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教学指南》,合理调适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加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对特殊学生实施个别化多元发展评价,避免单纯以学科知识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构建特殊儿童关爱体系,持续推进“千校万师进家庭”家访行动,精心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三)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徐州市全面构建以市、县(市、区)专职特教教研员为核心的特殊教育研究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训活动。积极探索科学适宜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方式,丰富孤独症儿童教育课程资源。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探索超常儿童融合教育途径,建立健全超常儿童发现、培养与评估制度。每年组织开展融合教育工作典型案例、优质课遴选征集和评比活动,定期举办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功、教学技能、优质课大赛与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和特殊学生综合素养。在课题立项、教育教学成果评选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在各类教育规划课题和教改立项中设置特殊教育研究专项,培育一批优质教科研成果。完善特殊教育质量评价监测机制,开展市级特殊教育学校星级评估与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星级评估,定期评选特殊教育先进示范区。

三、高标准建设国家改革实验区,推动特殊教育大市向特殊教育强市跃升

《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战略性部署,要求“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徐州市是淮海经济区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市将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为契机,聚焦本地实际,构建完善“行政推动、专家引领、学校实施、互助成长”培育机制,加快培育孵化高水平成果;搭建高水平成果推广应用平台,努力探索适合市情的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特殊教育大市向特殊教育强市跃升。

(一)进一步健全特殊教育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特殊教育普惠财政保障机制。持续完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和资助补助政策,在现有基础上逐年增加特殊教育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探索建立面向所有特殊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制度。7—14周岁康复训练项目由属地特殊教育学校承接,所需康复服务经费由县(市、区)级及以上残联按规定标准拨付。特殊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实行全免费,享受国家贫困学生资助最高标准。二是持续加强特殊教育师资保障。满足特殊儿童多样化教育需求,推动落实省定特教编制标准,增加孤独症类、康复类专业人员配备标准。构建特教教师培养、进修、职称评定、待遇保障等成套的制度与体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特教师资队伍。其一,加大特教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特教教师专业能力;其二,落实特教学校增加绩效工资总量标准逐步增加,提高特教教师待遇水平;其三,完善特教教师职称单列申报和评审制度,开展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评选,建立特殊教育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培育机制,教师表彰奖励向特殊教育工作者倾斜。

(二)持续推进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

徐州市将持续加强特殊儿童招生入学工作联动机制,对经评估鉴定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特殊儿童,优先安排至本街道(乡镇)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学校(园)接受教育。普通高中要创造条件,对具备相应学习能力的特殊学生应收尽收。支持特殊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依法为参加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特殊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到2026年,全市建成12所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学位不能满足符合条件的特殊儿童入学需求的,可通过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在普通学校增设特教班等形式解决。

(三)全面加强资源中心管理机制建设

徐州市实行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市、县、校三级管理机制,将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区域特殊教育对象评估中心、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特需儿童康复中心、融合教育管理中心、发展研究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学校内设立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强化督促落实,将特殊教育发展情况纳入对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组织市教育、民政、卫健、残联4部门开展市级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督导评估。

(四)推动实现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

徐州市建设市、县级特殊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研制特殊儿童青少年教育评估与个别化教育研究大数据平台,开发特殊教育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健全医教结合服务体系,各级教育、民政、卫健、残联等多部门密切合作,统筹专业力量,完善信息化运行机制,推动特殊儿童相关数据的互通共享。建设特殊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发数字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资源,每年开展一次特殊教育数字化优质课程资源评审,实现特殊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借助“特殊智慧平台”“彭城课堂”、云龙区“云码云学”等线上平台及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的有效性、针对性,关注差异,靶向定位薄弱环节,精准辅导,让特殊学生学习更积极、更主动、更有创造性。

加快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徐州市将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把握建设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机遇,将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切实行动,深耕细作、求实求效,“走在前、做示范”,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于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