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广西苗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

2024-10-15李静

校园英语·下旬 2024年3期

摘 要: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日益密切,对外宣传翻译的地位逐渐提升,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愈发显著,而这为广西苗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为了更好地展现苗族文化,本文基于目的论角度,分析外宣翻译的重要性,提出合理的外宣翻译策略,推动苗族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苗族文化;目的论角度;外宣工作;语言翻译;跨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李静(1988-),女,山东青岛人,广西财经学院商务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深,跨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了在文化交流中避免出现阻碍因素,翻译人员需要全面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促进交流有效进行。

一、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更多国家开始关注到中国的发展,为了向国外友人展现中国的良好形象、民族文化,切实提升我国的影响力,应加强外宣播译研究,发挥外宣翻译的作用,促使国外友人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有学者曾经提出自己对外宣翻译的理解,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进步,对外交流逐渐成为重点内容,此环节需要将关于中国文化信息等展开翻译,转换成精准的外文,利用不同媒体途径,比如,网络、期刊、图书、电视等,逐渐在外部完成发表、传播工作。外宣翻译属于翻译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它与文学翻译存在明显的差异,文学翻译的作用是提升感染性,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情感共鸣,而外宣翻译,主要针对信息的交换,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形式。

二、目的论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论是德国翻译家汉斯·弗米尔提出的,翻译主要为了受众能够接受、理解信息。关于翻译,文字语义的转换不能仅仅依靠等量代换的原则,而需要联系读者的现实需求,同时要考虑语言环境、文化等重要因素,从而实现内容的精准翻译。当内容映入读者的眼帘时,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把握其中的语义。近年来,文化宣传具有良好的发展形势,得益于优良的外宣,通过外宣翻译,国际友人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增进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所以,从事对外宣传的翻译人员,善于应用翻译技巧,在目的论的指引下,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以目的论来指导外宣翻译,能够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帮助读者利用较短的时间对文本重点信息进行提炼。汉语表达很多时候喜欢加入一些修饰性的华丽辞藻,但是,这些修饰词翻译之后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使他们无法找到其中的中心词汇,因此,结合目的论,翻译应展现重点内容,将一些修饰的词汇适当去除,突出重点内容,保证读者能抓住关键信息。经过删减处理,信息也变得更加简洁,能更好地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提升读者对内容的理解。

三、基于目的论对广西苗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的研究

为了保证读者的理解效果,译者需要带领读者体验异国的独特情调。翻译要讲究技巧,不能简单将其理解为语言的转换,而是需要基于原文,实现跨文化的交流,运用另一种语言对文本信息的合理表达。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外传播苗族文化,在外宣翻译中,应分别从宏观、微观层面展开翻译分析。

(一)语言特征角度

在翻译中,目标语的文化氛围影响着翻译的主旨,主旨的影响并不是来自源语文化的语境。比如,以“雕刻龙纹的项圈”为例,从语言的意思、功能来看,皆存在它的动态化定义,所以,为了保证不同的受众能够在含义方面获得差异化理解,译者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信息。所以,译者需要深层了解“雕刻龙纹的项圈”的含义,其是融水、龙胜等地苗族妇女佩带的银制胸饰。通过深层挖掘信息,可以得到此种饰品的特点,其呈现扁圆形,属于空心的结构,上面刻着龙。

所以,对于翻译人员来说,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处理源语文本,进行语言转换。在翻译中,译者可以对信息进行适当的拓展,进一步说明文本内容,如,“雕刻龙纹的项圈”的拓展信息“Collar decoration, which belongs to Miao women's accessories, is popular in Rongshui Miao Autonomous County in Longsheng area.”。译者需要结合目标受众的特点,结合翻译的目的,从源语信息中提炼有用的知识,通过翻译形成目标语信息,使目标受众通过译文得到具有现实价值的信息。所以,“雕刻龙纹的项圈”可以翻译为“The collar carved with dragon pattern is rectangular and is a hollow structure.”。这样的译文更易被目标受众所接受。

(二)风俗习惯角度

在目的论中,从深层角度理解对等的意义,可以认为是适合目的,也就是说,要保证翻译出来的译文要和原文具有相同的交际作用,即功能是不产生变化的。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外宣翻译的作用是向外界宣传文化信息,促进国际交流,翻译的质量至关重要。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文化缺省是一种不能规避的文化问题,影响着翻译质量。

比如苗族的“芦笙舞”,指利用芦笙进行表演。翻译人员需要凭借自身对源语文化的理解,进行源语文化含义的阐述。要想使目的事读者理解其中的文化,译者需同目标语文化进行联系,找出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相似点、不同点。首先,需要对“芦笙舞”这种舞蹈表演进行深入了解,其主要由男子在前面吹笙,妇女则负责在后面执帕摇铃,伴随着美妙的笙乐跳舞,人们前行中呈现左右交替的形式。关于芦笙的演奏、芦笙的舞蹈,其中涉及吹笙伴舞的形式,还包含吹笙领舞等形式。译者要结合源语文化,从接受人员的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思考,将源语信息合理转化为目标语言。所以,“芦笙舞”可以翻译为“Lusheng dance is a form of performance of Miao people.”。

作为外宣翻译人员,传达信息时,应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兴趣、理解能力等。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身处的语言文化环境存在差异,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带来和源语文本具有等值效用的信息是一种挑战。基于此,译者在翻译时难免需要对文化空缺的部分进行深层说明,如,对于“芦笙舞”的补充说明“Men are mainly in front of blowing sheng, while women are responsible for holding the bell in the back, dancing with wonderful sheng music, and taking the form of alternating left and right. Lusheng performance and Lusheng dance include not only the form of blowing sheng's accompaniment, but also the form of blowing sheng's leading dance.”。

四、提升苗族文化外宣翻译质量的策略

(一)围绕实践需求,不断突破研究困境

当前,国内关于苗族文化方面的研究比较细碎,未能形成全面的苗族文化研究体系,在关于苗族文化文献的翻译中,主要为经典文化文本,在展现苗族文化优势方面不足,不利于苗族文化的大范围传播。因此,应针对现实实践需求,不断突破研究困境,促进苗族文化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对苗族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转化,逐渐形成社会层次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经济资源,促进苗族文化的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水平提升。

(二)优化翻译方案,满足文化发展需求

组建科学的翻译团队,有效推动苗族文化的翻译和传播,实现社会实践意义,体系化调整翻译的主体、介质等,确保翻译质量得到质的提升。相关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针对苗族文化的传播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促进苗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保证苗族文化内涵完整的情况下,通过翻译作品进一步传承弘扬苗族文化,文化的发展需求。

(三)尊重文化差异,缩小文化差距

作为翻译人员,为了促使跨文化交流顺利开展,需要保证交际双方具有基本一致的思维形式、语言习惯,而文化对这两项要素有直接的影响。译者应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简化,防止加入个人感情。进行文化外宣翻译,主要为了宣传文化、促进交流,帮助外国友人对苗族文化进行深层了解。翻译人员需要搭建可靠的语言桥梁,尽可能缩小文化差距,促进跨文化交流能够顺利开展。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翻译属于一种带有目的性的交际形式,为了提升交际的质量,要从根本层面提升翻译水平。以目的论为指导,在广西苗族文化的外宣翻译中,译者应考虑读者的实际接受能力,根据文化语境,实现准确翻译,结合不同的情形展开针对性翻译,照顾译语受众的心理,尊重文化差异,缩小文化差距,准确传递文化信息,促进苗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覃栀子.目的论视角下的恩施州政府网站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块外宣翻译实践报告[D].西南财经大学,2023.

[2]粟向军.对外传播学视角下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优化对策探讨[J].传播与版权,2022(10):92-95.

[3]孙忠鑫,胡伟华.贵州黔东南苗族文化现象英语口译策略:以释意翻译理论为指导[J].现代语言学,2022(12):2944-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