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探讨

2024-10-14王陆平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结晶,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可以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方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融合。本文以幼儿园教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结合展开探讨,旨在提升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幼儿园 教育活动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5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大量实践证明,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文化意识,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还可以让幼儿学会尊老爱幼、讲礼貌等道德品质,促使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然而,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滞后,未积极创设相关的文化环境,忽略了幼儿的文化体验与感受,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避免出现这类问题,教师应当立足于幼儿的实际情况,积极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增强幼儿活动体验,进而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本文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策略展开进一步论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中华民族持之以恒地贯彻、传承。由于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导学生做人,所以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幼儿们的行为习惯会受到影响。比如,教师在为幼儿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时,幼儿们会懂得“谦让”的概念,并将其落到实处;教师在讲述程门立雪的故事时,幼儿们会懂得如何尊重教师。教师为幼儿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可以有效强化幼儿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提升幼儿的文化自信心,并让幼儿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美好品德,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同时,教师积极整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们更好地感受文化因素,促使幼儿形成初步的文化传播意识。综上所述,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十分重要,需要引起广泛重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策略

1.合理规划幼儿园教学课程

幼儿园教学课程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提高对幼儿园教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并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规划幼儿园教学课程,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创造条件。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教师应当依照幼儿教育的要求,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之上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并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突出有利于幼儿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实际教育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在《论语》《三字经》等古典书籍中选取与教育活动主题相关的内容,开展国学课堂的教学工作。当幼儿通过国学课程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其他文化内容后,便会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记忆,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认识。第二,教师若想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教学课程的实效性,可以在开展国学课程教学的同时举办朗读、知识问答等比赛,以多元化的方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仁爱精神和诚信品质,并让幼儿形成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的优秀道德品质。朗读和知识问答等比赛作为寓教于乐的课程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幼儿的竞争心理,在培养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融合。

2.开展礼仪教育,培养幼儿的基本素养

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人的基本素养,也是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需要关注的内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对幼儿实行礼仪教育,促使幼儿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相关技能,形成良好的处事习惯,增强幼儿对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的适应力。为此,教师应当正确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礼仪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将之渗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礼仪教育包括居住礼仪、问候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就餐礼仪、待客礼仪等,教师应当着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礼仪相关的元素,进而让幼儿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礼仪教育之间的关联性,提升幼儿的基本素养。例如,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礼仪之邦”中,教师可以为幼儿讲述与礼仪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讲完故事后,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孩子们,刘备的谦逊和讲礼貌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品质,你们以后请求别人做事,一定要向刘备学习,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谦逊的好孩子。”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幼儿会逐步意识到礼貌和谦逊的重要性。为了强化幼儿们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认识,让“谦逊”“讲礼貌”的品质深深地印在幼儿脑海内,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引导幼儿。例如,当幼儿想要与其他幼儿一起玩时,教师需要引导幼儿使用文明、礼貌的用语,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这种语言教导方式不仅可以凸显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还可以让幼儿的品格更加健全。针对表现优良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其奖励,让幼儿获得正面反馈。此外,教师还可以举办游戏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组织幼儿上演一场做客、待客之间的角色扮演游戏,从而让幼儿分别掌握做客和待客的礼仪,约束幼儿的日常行为。

3.聚焦传统节日,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依托于幼儿的个人成长需求,组织幼儿展开内容多样化、形式丰富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与爱国情怀。为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幼儿的观察,与幼儿展开沟通,明确幼儿所喜爱的传统节日,并设计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在端午节组织幼儿进行包粽子、观看龙舟比赛视频等活动,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传统节日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情感。具体来讲,教师应当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粽子材料,即糯米、蜜枣、葡萄干、芦苇叶。一般情况下,糯米需要在清水中浸泡4小时到5小时,所以教师可以趁此期间为幼儿讲述这些材料的用途,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即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者屈原而设置的传统文化节日。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清洗蜜枣和葡萄干。在清洗完毕后,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将芦苇叶折叠为漏斗状,放入浸泡完毕的糯米,再放入糯米和葡萄干,最后加入一小部分糯米,包裹芦苇叶。由于包粽子的活动较为烦琐,所以教师可以将幼儿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幼儿以合作的方式包粽子。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幼儿不仅可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习俗,还可以感受到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背后蕴含的爱国情感,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

4.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幼儿的个人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建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在教学设计中增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完善、科学的教学方案。同时,幼儿园也应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活动的融合创造条件。

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教师需要更新知识储备。完善且先进的知识储备是保障教学设计合理性的必要前提,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条件。在业余时间,教师可以通过读书、看报、参与讲座等形式提升自身的民族文化综合素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同时,教师还应当正确看待自身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将幼儿视为课堂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的融合贴合幼儿的实际需要。第二,与幼儿的家长展开密切交流。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教师应当与家长保持联系,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态度与学习需求,增设相关的课程安排,避免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第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较容易因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多多运用故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动画图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传统文化意识。例如,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诚信”相关的教育活动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诚信相关的内容,包括且不限于孔子主张的“言必信,行必果”,四字成语“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在视听的冲击下,幼儿会形成对“诚信”的深刻印象,进而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诚信的价值。第四,幼儿园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定期组织幼儿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号召教师、幼儿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打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在活动期间,教师需要发挥“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为幼儿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内涵,提取其中的精华,引导幼儿实现全方位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剖析其中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内容,以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幼儿园举办的朗诵比赛中,教师可以先为幼儿打好基础,讲述关于朗诵主题的小故事,强化幼儿对朗诵主题的了解,提升幼儿参与朗诵比赛的积极性。

5.创设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助力教师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组成要素,并进行合理布置,为幼儿提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条件。教室是幼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室内布置文明标语、艺术剪纸等形式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幼儿在无形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丰富幼儿的文化素养。当幼儿长期经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后,便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许多经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都有特点,所以教师应当深入挖掘这些文化故事的特点,找出其中的代表性画面,再将之喷绘在教室墙壁上,从而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例如,在历史文化故事“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砸破水缸的画面便是该故事的经典画面,被人们口口相传。基于此,幼儿园应当完善相关的教学工具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便于教师将这些直观的画面展现给学生。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喷绘工具,在教室内的墙壁上喷绘司马光砸破水缸的画面,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粘贴关于《论语》《道德经》等内容的标语,让幼儿逐步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提升道德品质。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内粘贴“有智慧、懂谦虚、处处礼让、为人勇敢”等标语,为幼儿带来一定的影响。总而言之,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优化教育活动环境,让幼儿在进行教育活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

6.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教育,在体育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体育项目是较为重要的组成内容。为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师应当鼓励幼儿走出教室,以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形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组织幼儿参与武术、丢沙包、抖空竹等传统体育项目时,教师不仅需要为幼儿讲述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还需要为幼儿讲述中华民族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等精神,促使幼儿爱上传统体育项目,了解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以及价值。

太极拳是我国的经典体育项目,具有浓厚的价值底蕴以及深远的文化影响,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太极拳套路。通过带领幼儿学习刚柔并济的太极拳,为幼儿讲述太极拳的来源以及武术精神,介绍国内的太极拳大师,可以将团结一心、吃苦耐劳、勤学苦练等美好品质逐一传授给幼儿,让幼儿认识到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传统美德。此外,教师还可以寻求幼儿园的帮助,邀请民间的太极拳大师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与幼儿展开面对面的教学,从而让幼儿了解这项传统武术活动,锻炼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继承传统武术的精髓。因此,幼儿园应当积极开展组织幼儿参与各种传统体育项目,并以多元化的方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幼儿的运动潜力,在锻炼幼儿身体素质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幼儿园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教育成效直接关系幼儿的个人发展以及成长历程。因此,教师在履行工作职责时,需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要素,并将其渗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同时,教师应当积极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合理规划幼儿园教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以及礼仪知识,提升幼儿的基本素养。此外,幼儿园也应当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资源支持,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寻求业内专家帮助的方式加快幼儿园教育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本文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义和策略展开探讨,为教育行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韩秀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2期。

[2] 李贺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期。

[3] 高彬《以美育人,濡染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策略探索》,《教师》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