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仙作文化为载体开展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2024-10-14严丽贞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以仙作文化为载体在幼儿园开展生活化课程的策略。意在通过引入仙作文化元素,丰富幼儿园教学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仙作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了仙作文化在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中的教育意义。接着阐述了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及仙作文化在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总结了以仙作文化为载体开展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仙作文化 幼儿园 生活化课程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60
仙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教育价值。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活化课程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而榜头的古典工艺博览城,特别是仙作的龙头企业三福艺术馆与我园建立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基地,所以,将仙作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本文以仙作文化为载体,开展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以期为幼儿园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仙作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仙作文化源于福建仙游地区,以古典工艺家具制作技艺为核心,融合了传统国画艺术、雕刻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仙作古典家具具有款式典雅、结构严谨、用料考究等特点,其特有的榫卯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仙作文化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教育意义。
二、仙作文化在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中的教育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仙作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宝库,集中体现了古典工艺家具文化的精神和精髓,仙作作为仙游本土的民间艺术工艺,与幼儿平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家里随处可见的红木摆件、桌椅、床铺等家具,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将仙作文化与幼儿园生活相结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幼儿园品味
以仙作文化为载体开展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践研究,既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的品位和内涵,又能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有利于推进新时代学前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发展滞后是制约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以仙作文化为载体开展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践研究,有利于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推动新时代学前教育发展。
仙作是仙游民间工艺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仙作也是劳动人民对自身生活的创造,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创造性,对培养幼儿专注、坚持、刻苦的工匠精神,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科学态度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一)设计原则
1.生活化原则:将课程内容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幼儿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探索和成长。
2.趣味性原则:注重课程的趣味性,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综合性原则: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将仙作文化与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设计方法
1.主题式教学
以仙作文化为主题,设计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主题学习中深入了解仙作文化。如积极探索新的文化资源在仙作主题游戏活动中的应用,探索如何引入相关内容以及如何创建主题游戏环境和材料,探索儿童感兴趣的活动的区域设置,并最大化地发挥仙作文化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围绕“仙作文化”主题,开展生活化课程实践研究,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化课程体系,增强幼儿园课程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立足于幼儿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生活教育素材,引导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经验,促进幼儿发展。探索出适合本园发展特点的生活化课程实施策略,形成科学合理、具有本园特色的生活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将“仙作文化”作为园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依托和载体,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等特点,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充分挖掘“仙作文化”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
2.情境教学
创设与仙作文化相关的情境,引导幼儿在情境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如仙作的龙头企业三福艺术馆与我园建立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基地,它因而成了我们幼儿园得天独厚的“近水楼台”,我们通过组织幼儿和家长实地参观艺术馆、厂房、与雕刻师近距离对话游戏等活动,让幼儿身临其境通过近看、触摸、讨论、比较等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红木家具别具一格的外形特征和独有的雕刻技术,并通过与艺术师的讲解和游戏互动,让幼儿逐步了解了仙作木材的不同,仙作家具上各种图案所代表的寓意,以及独有的榫卯拼插技术,感受家乡的文化。
3.实践操作
《指南》中提到:“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孩子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创造美。”美丽的事物一定会带给孩子美丽的感觉,所以,我们让家长通过与幼儿一起去红木生态园、艺术馆或家中寻找生活中的仙作花纹,并带回班级分享,然后再带上雕刻工具在油泥上进行雕刻,他们用心刻下仙作花纹最美的样子。他们能感受到仙作家具上各种花纹的无限魅力,回形纹、祥云纹以及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梅兰竹菊。一切美的感受都慢慢呈现在幼儿的画作中,让仙作文化深入幼儿的心灵,形成深切的爱乡情怀与满满的自豪感。
然后再引导幼儿参与仙作工艺品的制作活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仙作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如我园创设了仙作体验馆,每周大中小班的幼儿都能到仙作体验馆进行体验制作活动,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增强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仙作文化在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环境创设
在幼儿园环境中融入仙作文化元素,如创设工艺一条街、仙作工艺品的展示区、榫卯体验区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仙作文化。同时,我们设计一些与仙作文化相关的主题墙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教学活动
1.绘本阅读:根据仙作文化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年龄段有关仙作文化的绘本供幼儿阅读,让幼儿通过故事了解仙作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手工制作:组织幼儿参与仙作工艺品的制作活动,如制作小摆件、雕刻小作品、巧拼鲁班锁、串木珠等,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仙作文化的魅力。例如,借助节日氛围,体验仙作文化。在我园举办的“庆元旦迎新年,回味经典”等民俗游戏活动中,设置了仙作文化体验馆,在迎新年活动中,幼儿在油泥体验区、榫卯体验区、能工巧匠体验区、木屑创作区活动中,感受仙作文化的魅力。我们更是要借助仙作文化体验馆,为体验馆征集馆标,孩子在参与体验馆的选址、布置以及设计馆标以及小小讲解员竞选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到了仙作文化的魅力与精髓。
3.角色扮演:我园以仙作文化为切入点,创设了小小设计师,串珠阁、油泥雕刻师,我是小工匠等主题游戏区域。借助收集到的红木木卷、木屑、木珠、红木笔筒、砚台、筷子、官帽椅等材料,设置了顾客预约、工艺品展示、本周推荐拍卖、彩虹直播间、顾客体验区等游戏区域,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红木家具制作者、购买者等角色,生动贴切地再现了仙作文化的古典风情,让幼儿在仙作古典工艺一条街的游戏环境中感知仙作文化,获得游戏乐趣。同时,我们与幼儿一起把工艺一条街的风光构建成富有童趣的生活活动区域,延伸并创设了“艺术阁”“藏书阁”“巧手坊”“烧烤吧”等多个活动区域,幼儿乐于在这些韵味十足的活动区域中动手动脑,快乐游戏。幼儿在角色游戏扮演中深刻感受仙作文化,认同仙作文化,萌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家园共育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仙作文化教学活动。例如,为了让孩子对仙作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们特别邀请班级内对仙作文化有专业知识的家长给小朋友上课,手把手教幼儿创作,并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巧手拼装”“我是笔筒设计师”等游戏,让幼儿直观感受,直观体验仙作雕刻的技艺和榫卯拼插的神奇技艺。我们也逐步将相关的活动内容纳入幼儿园一日课程之中,通过活动展示、材料展示、资料整理、成果交流等各种活动,不断丰富与充实我园的仙作文化传承活动。
(四)在转变评价观念中让以仙作文化为载体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落地
要让以仙作文化为载体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落地,必须基于过程性质量的视角架构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此,我们在幼儿仙作生活化教育过程中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首先,让幼儿成为生活化教育评价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突破传统观念,努力倾听幼儿个体或在与同伴合作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在倾听中发现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进一步创设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的、具有生活气息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良好氛围,并通过引导幼儿自我评价的反思性学习,提高其自我反省的意识。由此,教师扮演着倾听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幼儿则扮演着学习者和评价者的双重角色。其次,让家长成为幼儿仙作生活化教育评价的主体。比如,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规划中邀请家长成为助教,在日常数学活动或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让家长参与幼儿仙作生活教育场景,或在日常家园互动过程中听家长关于幼儿仙作学习的意见或建议,这样既能提升家长对幼儿园仙作生活化教育的正确认识,又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
五、实践经验与启示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越来越注重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是以幼儿生活为基础、以幼儿园一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课程。在实施生活化课程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立足于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的课程。因此,我们努力探索生活化课程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途径,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利用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来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社会、家长及其他同伴的互动中学习、体验、探究和创造,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现将我们的实践研究及探索过程总结如下:
仙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精神印记。它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幼儿园开展生活化课程,能够为幼儿提供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参与生活的机会,引导幼儿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以幼儿生活为基础,从幼儿的生活出发,根据幼儿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日常生活中可利用的、与幼儿密切相关的事物和现象转化为课程资源,通过有效地利用、开发和整合这些资源,来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我们以“仙作文化”为载体开展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可以把幼儿园教育和幼儿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幼儿园成为幼儿学习的乐园,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幼儿园必须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生活活动是促进幼儿身体发展、语言发展、社会发展、智力发展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生活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中获得经验和技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在开展生活化课程时,要从幼儿的生活出发,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生活是最好的教师,生活中的经验是我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课程内容应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要把“生活化”的课程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力求做到内容、材料、工具的生活化,使环境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衔接。例如,在进行“仙作文化”主题活动时,我们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如:木刨花、木头、木屑、木珠等,让幼儿在与这些材料接触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材料的用途、特性,体验制作的乐趣。同时我们还通过区域活动如榫卯小工具、木珠、油泥等材料的投放,引导幼儿将生活经验运用到操作中去,使幼儿获得真实、丰富的生活经验。
生活教育评价是对幼儿的一种发展性的评价,是教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所作的综合性评定。因此,在实践中我们探索了“生活评价”这种新的评价方式,从评价内容到评价方法都作了相应的改变,力求将评价内容和方法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重视儿童生命价值和人性尊严,倡导尊重幼儿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发展、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本文以仙作文化为载体,探索如何在幼儿园实施生活化课程,意在通过仙作文化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相融合,将科学的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使幼儿园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李菊平《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和实践》,《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第3期。
[2] 胡华《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年。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以仙作文化为载体开展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践研究”(FJJKXQ23-11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