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在幼儿德育中的渗透策略
2024-10-14包佳男
摘 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幼儿实施德育的重要性。在幼儿阶段落实德育,且保证教育质量,既可以提升幼儿的德育水平,又能够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等活动中保持正确的言行,有利于幼儿快速适应环境。因此,很多幼儿园和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德育手段,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值得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在幼儿德育中的渗透意义、现状和策略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 幼儿 德育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48
我国作为礼仪之邦,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幼儿德育,《千字文》《千家诗》都是德育中非常重要的启蒙素材,教师可以合理选择此类传统文化素材,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当然,在使用这些素材时也需要注意,传统文化出现的背景与幼儿生活的背景有很大的差异性,需要教师重视传统文化的应用意义,并且探索合理的应用方法,使幼儿在心情放松、环境和谐的情况下掌握传统文化,同时有效提高幼儿的德育素养。
一、传统文化在幼儿德育中的渗透意义
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可以对其渗透的意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合理、有效的渗透措施,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达到提升幼儿德育水平的目的。对其渗透意义展开分析,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其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同地域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越来越深入,导致我国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受到影响。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中,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学习意识,能够使传统文化重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并提升幼儿的文化自信以及认同感。因此,幼儿德育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合理、有效渗透。
其二,有利于丰富幼儿德育资源。传统形式的幼儿德育内容比较单一、形式的丰富性也有所不足,而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德育资源非常丰富,如天文地理、教育思想、人文精神以及民族风情等,这些都可以应用在德育中,拓展教学内容,并推动德育改革和创新,从而提升德育水平。
其三,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需要从小就接受良好的认知习惯、行为习惯培养,才能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幼儿在社会发展中立足。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将礼让他人、热爱祖国、自立自强、敬老爱幼等相关的故事融入德育中,激励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以及品质。
二、传统文化在幼儿德育中的渗透现状
虽然传统文化在幼儿德育中的整体应用效果较好,在幼儿的学习和成长中发挥出了关键作用,但在实际渗透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对传统文化应用的现实意义产生了不良影响。其渗透现状从以下两个方面简述:
其一,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缺少正确的认识和重视度。有的幼儿教师由于从小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接触的传统文化较少,对于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了解更少,故而对德育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足,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就没有在德育中充分且合理地利用传统文化,从而影响德育活动的创新和落实。
其二,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需要优化和创新。个别教师虽然很重视德育中渗透的传统文化,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实际应用的方法有待商榷。如,有的教师会给幼儿讲述一个传统文化故事,鼓励幼儿自主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样的方法不适合幼儿,与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不相符,难以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但也有个别教师将传统文化“拆解”得过于详细,导致“文化”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同样影响德育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认识到在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法、重视传统文化的应用。
三、传统文化在幼儿德育中的渗透策略
1.充分利用绘本资源
绘本是幼儿教育中常用且重要的一种资源,主要是因为绘本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以及图文并茂等特点,深受幼儿喜爱。很多绘本都包含德育内容,对于培养幼儿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很高的价值,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绘本非常多,这就为教师利用绘本资源在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三十六个字》《新房子》等,都适合用作在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活动。其中《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介绍的是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在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变化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等,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落实德育的重点素材,有利于提升教育效果。《三十六个字》介绍了象形文字的特点,介绍文字的使用场景,借助故事情境让幼儿感知到文字的魅力。《新房子》介绍的是我国的民间建筑,蕴含着传统建筑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并且体现出了民俗风情,展示了从古至今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美德,适合用来对幼儿进行德育。
2.创设合适的教育情境
幼儿园通过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时,需要营造合适的情境。幼儿生活在新时代,与古代是完全不同的环境,如果只是讲解关于传统文化的故事,培养幼儿的德育素养,幼儿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还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不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也不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言行,更加难以理解故事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道德。对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合适的情境渗透传统文化,强化德育效果。
首先,从幼儿园角度创设视觉情境。在幼儿园的走廊、门厅、墙壁和楼梯等区域,都可以使用多元化材料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例如,介绍二十四节气时,可以将不同节气的图文资料以挂画的形式设置在走廊等不同区域,利用每次的散步、玩耍等时间观察、阅读图文资料,进而在长期的影响下使幼儿熟悉二十四节气,进而了解我国古人的智慧,增强幼儿的民族自信心以及文化自信等,提升幼儿的文化修养、强化其爱国情怀等。
其次,创设合适的教育情境时,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白板技术等技术措施,使用视频、音频等资料营造情境,使幼儿在情境中感知传统文化和德育内容。例如,每天播放十分钟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视频内容,在传授汉字读音和写法的同时,也将汉字的含义、形成以及演变等知识传递给幼儿,提高幼儿的汉字学习能力。此外,结合每天不同时间段的活动或者传统节日,播放与之相关的《过年歌》《蜀绣》《重阳节》《青花瓷》《兰亭序》等歌曲,简化传统文化渗透的流程。幼儿可以通过这些歌曲了解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度和重视度,在这个基础上强化德育效果。
3.设计科学的实践活动
由于德育内容相对抽象,如果采取纯理论的方法教学,幼儿的理解难度很高,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而利用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德育中,将理论应用在具体的案例等实践活动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幼儿的全面成长以及德育水平的提升等,均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可设计科学的实践活动,在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并且发挥其积极价值。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拓展信息来源,如文化的意义、内容、时代背景以及由来等,都可以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帮助幼儿理解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内容,从而使幼儿构建思想道德框架。例如,以“热爱家乡”为主题,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关的文字、视频等资料,并鼓励幼儿探索家乡的文化、习俗以及名胜古迹等内容。同时,在课堂上带领幼儿制作与家乡传统文化相关的卡片、美食、服饰等;也可以在实践中参观名胜古迹,以此增强幼儿的体验感,使其对家乡、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在内心上认可和热爱家乡。
又如,利用汉服文化设计手工实践活动,使幼儿了解汉服的主要样式、不同时代的发展以及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等。幼儿无论是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还是手工操作能力等都有所不足,需要教师结合这一点设计手工实践活动,鼓励并引导幼儿模仿,保证幼儿可以完成汉服样式的设计和裁剪等。同时,教师可以配合多媒体展示汉服视频资料,保持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使其可以集中注意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汉服设计的手稿绘制、布料裁剪等基本方法,而后按照设计手稿完成缝合等操作。手工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幼儿对传统文化中汉服相关知识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幼儿的手工能力、创新思维等,并且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强化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
4.以传统节日为载体
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在现代化教育中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如亲情、历史、伦理等,都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时代都不能抛弃的教育内容。因此,在幼儿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载体,帮助幼儿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教师要重视并利用好每一个传统节日,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教育资源,以适合幼儿的方式开展活动,并且争取家长的配合,延伸德育,使幼儿在传统节日的活动中感受节日氛围、了解相关的文化,从而激发出幼儿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并使其珍惜亲情和友情等。
例如,在元宵节时组织“赏花灯,猜灯谜”的亲子活动。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年龄和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因素,在活动区投放丰富且多元的材料,家长和小朋友们可以一起思考如何制作花灯,并且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小朋友的思考和动手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还能够拓展幼儿的知识体系,激发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清明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幼儿园可以借此组织“故事会”,引导幼儿缅怀先烈,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感恩先辈的付出。首先,教师和幼儿都要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视频课件时尽量选择幼儿搜集的内容,通过故事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发展背景、传闻、多元的春游活动等;同时,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也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幼儿对清明节文化的了解也更加深入,进而感知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使幼儿热爱祖国和祖国的文化。其次,教师带头谈一谈自己对清明节的理解和想法,分析一下哪些习俗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而后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理解。再次,组织一项与传统习俗相关的活动,如春游、插柳和蹴鞠等。可见,清明节的活动中不仅仅有祭祀,还有丰富的体育活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最后,组织幼儿观看关于清明节的节目,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进而有效传承传统文化。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并响应国家的号召,组织文明祭祀活动,在传递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同样可以使幼儿对清明节的习俗有深刻的了解,激发幼儿的感恩之心和爱国之情。
5.重视幼儿兴趣的激发
幼儿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点,考虑幼儿真实的需求,使其在活动中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不能单一考虑课业学习情况、过于严格地约束其言行,避免压抑幼儿的天性;并且要重视礼仪的传承。对此,教师可以在渗透传统文化时设计有趣的活动形式或者选择有趣的内容,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和德育内容的兴趣。
首先,游戏是激发幼儿兴趣的活动形式之一,教师设计并落实多元化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德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借助传统戏曲文化设计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和内化吸收传统文化,实现有效德育。在游戏区内引入昆曲的人物形象,使幼儿在游戏区与人物形象展开互动,有利于幼儿了解昆曲。同时,还可以在游戏区投入昆曲的发饰和服饰、多种颜色的布料以及道具等,鼓励幼儿自行编故事表演;展示幼儿自主制作的昆曲道具、绘画作品等,既可以装饰环境,又可以深化幼儿对昆曲的体验,从而热爱昆曲,有利于昆曲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提升幼儿的文化修养、增强幼儿对传统艺术的认同感等。
其次,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充分且合理地利用幼儿一天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增加这些活动的趣味性。例如,早晨入园时幼儿之间互相打招呼、与教师打招呼;早饭前洗手、取餐具和餐食、坐下吃饭,且吃饭过程中不说话;学习过程中遵守纪律、配合教师互动;离园时安静地等待家长来接、与教师和小伙伴说“再见”。同时,在不同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时,使用《排排坐》《孔融让梨》《葫芦娃》以及古诗词等内容,帮助幼儿学习更多的礼仪,并陶冶幼儿的情操。幼儿一天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相关,幼儿园可以在德育中借助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内容培养幼儿,提升幼儿的礼仪素养。
教师对幼儿的理解会影响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方法,进而影响教育质量。因此,教师在设计德育活动时,需要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兴趣爱好,在活动中做到尊重幼儿,认同并理解幼儿的言行、观察和思考的视角等,在鼓励幼儿表达的同时也给予其自由的空间。在这个基础上,借助传统文化以及德育,为幼儿精神世界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提升其德育水平,并且全面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以便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高璇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策略研究》,《教师》2022年第29期。
[2] 薛云《基于幼儿德育渗透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智力》2020年第27期。
[3] 殷玲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下幼儿德育的路径研究》,《华夏教师》2023年第29期。
[4] 黄竞瑜《依托劳动教育,滋养德育底蕴——以刺绣活动为载体的幼儿德育实践路径研究》,《教师》2024年第3期。
[5] 王小玲《经典诵读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运用解析》,《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第31期。
[6] 薛云《基于幼儿德育渗透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智力》2020年第27期。